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P2

  ..续本文上一页发人的丰富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推进深细理论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了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10〕

  扎仓经常举行辩论法会,促进学习经典的深入发展。学僧们辩论时,老师仔细听学僧的发言,进行启发诱导,最后将正确的结论告诉学僧们。正像额尔敦昌先生说的:“好的师父循循善诱,面孔温柔,在笑与紧张中,提高学生的情绪,积极发言,津津有味地讨论,深人研究,最后总结问题,得出结论。”〔11〕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文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的学习。辩论的宗旨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结合学习的经典内容、科目进行辩论,达到辨明是非、统一认识、理论不倒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锻炼学僧的背诵、熟读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能力,锻炼雄辩口才和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位答辩打下基础。这种辩论方法,特别是在学僧毕业考试答辩时,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扎仓分类

  (一)却伊拉扎仓

  却伊拉扎仓(即显宗学部),是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基本经典的学部。““却伊拉”乃藏语,“却伊”为佛经;“拉”意为声音,二者合起来就是出声诵读、辩论经学之义。与喇嘛教高深学问的显密双重、先显后密的特点相应,喇嘛教高等教育首先注重的是显宗的修行。而显宗的修行是在显宗学院完成的。”〔12〕显宗重理解,要系统学习佛学原理。显宗为哲理,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却伊拉扎仓的学僧,先广闻经义,闻后思维,通过辩论,然后修持。这既是却伊拉扎仓的常规,也是却伊拉扎仓修习的常规。却伊拉扎仓习究论、律、经等三藏,戒律、禅定、智慧等三学,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等四大教义为主。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等五部大论。此五部大论,是佛教教义的基本知识体系。藏传佛教理论研究特别注重显宗五部大论,这是鉴于佛教是哲学体系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却伊拉扎仓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喇嘛们经过十三个僧热的学习深造、刻苦钻研五部大论,精通其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解释和发挥应用。学经的方法,以背诵与辩论相结合为主。却伊拉扎仓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僧热的基本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文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学僧每年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升级。

  1.课程安排

  却伊拉扎仓的主要基础课有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戒律论、俱舍论等五门经典。

  (1)因明学: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大论师法称的《释量论》,主要是评论和解释佛教因明学创始人陈那的《集量论》,解释佛教因明学(即逻辑学和认识论),是学习方法论的著作,涉及摄类学、因类学、心类学等因明学的内容。《集量论》和《释量论》中的“量”是佛教术语,是尺度标准的意思,指知识的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认识真伪的标准。所谓因明,是论理的,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是方法论的学问。因明学的“因”即推理的根据和理由,“明”即认识和智慧,“因”最为重要,是讲解产生因果关系的原因。因明学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学科,谈的是物质的本性、物质的量变到质变等问题。因明学的逻辑学部分,主要研究逻辑规则,即研究认识来源、认识形式、推理和论证方法。学僧最初就得学会辩论方式,以启发初学的理智,然后才学习原理和逻辑的原则。通过因明学的学习,训练逻辑思维方法,使喇嘛们掌握辩论,理解深奥佛学道理的思想方式和模式、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规则。因明学的学习很重要,对此贾拉森活佛特别强调:“这期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基本功训练,如果不掌握这个辩经格式和严格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无从谈起其他各部大论的学习,难以分辨各种复杂的佛学理沦的统一性和区别性。”〔13〕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及其大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的因明学方面的有关著作。学完全课程,需要两到四年时间。

  (2)般若学:学修的基本经典足慈氏的《现观庄严论》(亦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系古印度佛教大乘弥勒学派的代表作,着重讲解定学的经典。全书共分八品,即前三品为解释境——学佛之人应明三境;次四品为解释行——学佛者应修之行;后一品为解释果——学佛之人最后证得的果。定学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核心。“定”,指禅定,即学佛修行之人要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大乘佛教讲究“九种大禅”和“百八三昧”。“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心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等。“百八三昧”为所修的108种禅定法;所谓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通晓一切规律就是智,能判断惑情论证道理则是慧。用智慧来破除世俗认识,记得佛教真理,达到正常解脱。它是客观的抽象理论,是方法论,引导人们认识“真谛”。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对此书的著名注疏《善说金珠》及其大弟子贾曹杰等人的注释和发挥的论著。《善说金珠》是大乘佛教所讲的般若的理论,即初发菩提心到经福德、智慧两资粮的积累,达到佛学的整个过程的学说。修完此课,需要两年时间。

  (3)中观学: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月称的《人中论》,主要是解释和阐明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奠基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全书共十品,从发菩提心讲到佛果功德,其中第六晶是全书的重点,主要内容为佛教三学中的慧学。而慧学主要是解释“缘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观学说。对此德勒格先生解释说:“大乘佛教把他们的最高真理归结为“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务,都是相对的依存关系(即因缘、缘合),本身没有独立实体性或自性。所谓“八不”就是“中道”。”龙树《中观论因缘品》载: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为“八不”。这是中观学派对人生世界的概括说明。意思是宇宙万物,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实则无生无灭,有生有灭,偏离一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务,互相依存,互相抵消,不生不灭,万事皆空的理论。〔14〕

  中观论,系佛教宗派之一,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主见,取佛家常说的“断见”和“常见”两种见解之中间的观点,即不断不常之折中观点,称中观学派。中观论认为,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称为“俗谛”,只有按照佛理法去直觉“现观”,才能证得诸法实相,获得“真谛”。中观论,指导人们不要陷入两极极端之论见,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一般代替特殊,而是在现象和事物中能代表最基本、最正确的中道。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对“中观论”的注释和论著等。学完这门课程,需要两年时间。

  (4)戒律论: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大论师公德光的《戒律本论》,是一部戒律通论性质的著作。此书是专门讲僧人行为规矩,包括佛教各部的戒律在内,共分九卷、十七事三科、二百五十三条戒规,逐一叙述佛教戒律、僧人得戒之法、守戒之法以及犯戒后还净之法。戒律,亦称戒学,为佛教三学之一,是防止僧人在语言、思想、行为等方面犯有过失,是僧人修行成道的先决条件,就是佛教对僧人所制定的禁戒。佛教三学之中,戒学为最重要,如果具备了戒的成就,要得定、慧便不难了。藏传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三戒等。戒是通往一切功德及善法的阶梯,好比一切功德的总源。学习《戒律本论》时要做到:①逐条理解戒律条文,切实领会实质内容;②逐条研究领会戒律产生的历史背景;③修行思想意识;④要求从“意、言、行”方面切实遵守。〔15〕学习理论之后,以修行持戒为主。它的要害是按其戒条遵守执行,身体力行,这是根据佛教的修习次第而来的。按照修习次第,对佛学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后,就要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藏传佛教对《戒律本论》的研究是广泛深入、持之以恒的,对戒律的实施也是十分严格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旨就是高举戒律大旗,正本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十分注重戒律,凡是发誓要遵守戒律的僧人,便要像爱护生命一样地爱护戒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能违戒。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土的弟子根敦主巴对《戒律本论》所作的注释《戒经疏》。修完此课,需要五年时间。

  (5)俱舍论: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论师世亲的《俱舍论》,主要讲界、根、世间、业果、智慧等论藏内容。也就是讲解了佛教僧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大小乘佛教通用的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经卷浩瀚,内容丰富,理论深奥,理解艰难。《俱舍论》,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聪明论》,意思是读了它可使人变得聪明。全书共分八品,前二品解释世间与出世间所共之法,次三品解释流转轮回之因果及次第,后三晶讲解证得解脱之法及次第。《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佛教的全部理论基础。世亲改宗大乘佛教后,扩充为五位百法,又写出《大乘百法明门论》,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成为大乘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俱舍论》中以辨证的视角,推测和揭示了宇宙间许多天体物理现象之间的依存渊源关系。《俱舍论》在藏传佛教中影响很大,藏译文和注释著作很多,都…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