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P3

  ..续本文上一页收进藏文《丹珠尔》内。《俱舍论》是论述佛教的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包括“颂咏”和“论证”两种,论证是对颂咏进行解释,实际上是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是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所谓俱舍,意为对法藏论。

  此外,还要学习根敦主巴对《俱舍论》所作的注释和论述。这门课程,没有具体规定修完时间,一般需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时间,学习、修行程度达到高水平方可毕业。

  2.学制

  却伊拉扎仓的僧热,由于学习经目繁多、时间长,因此所设的僧热也多,大寺庙的却伊拉扎仓可设十三个僧热;一般寺庙由于经济势力不大,师资力量不强,教材也不足等原因,所设的却伊拉扎仓的学经形式相应简化或减少,所设的僧热也少,一般五个到八个僧热等。

  却伊拉扎仓十三个僧热,可分为六级,其学习内容简述如下:

  (1)堆拉,包括第1—4四个僧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因明学问题。必须学会一定的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知识,能够解释“正确认识”与“不正确认识”之间的区别,建立正确的见解,攻破错误的观点等。

  ①哈达格嘎尔玛僧热,研究色景之学,即主要研究颜色及其能变化的原理。通过启发学僧的思考能力,辨识黑、白、红、蓝、黄等颜色,辨认黑、白、红、蓝、黄哈达的色素变化。如红色——红似火,红加微微黑色——红色本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如果把黑色加到一定数量——红色就失去本来的颜色而变成紫色等等。并思考它们能否相互变化及变化的缘由,依此类推至其他事物上。例如,回答“白能否变红,红能否变白,马能否变为牛

  ”等有哲理性的问题。

  ②哈达格公玛僧热,研修初级知识,让学僧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物体形成的原因。使学僧理解:一种物体的形成,既有因又有果,果无因不会生,如同没有母不会有儿子,不开花不会结出果子,器皿无人不会自成等理论问题。

  ③推木仁僧热,研习唯心是非问题。使学僧认识:在人世宇宙间有无永恒的东西,明了“物质既是永恒的,又是非永恒的”原理。

  ④堆勒僧热,研究修行中的思路问题。使学僧推究凡人能否得到解脱,讨论人能否升人天堂

  影响人们得到解脱、升入天堂,有“欲、愚、气”等三种东西妨碍,要想得到解脱、升人天堂,必须修行佛法,除掉这三种妨碍之物。比如说:有一行者,走到分岔路口,不知走哪一条路

  正在犹豫中遇到一位路人,当问到路人时,路人说:“这两岔路上,一岔路上有一头白色疯象,专吃过路行人;另一岔路上,有一位作恶作孽不眨眼的人,如遇他成为他的同党,与他同流合污,干尽坏事,可能一时过上幸福生活。”这位行人,思索片刻,思来想去只要不害人,终归有好报。

  远离作恶作孽过幸福生活之路,选择了奔向吃人的疯象之路。〔16〕

  (2)那木赉,即第5僧热,学制一年。使学僧认识心的作用,心是第一义,物是第二义的,接受心是决定的因素,物是从属于心。“喇嘛教经卷里说,心与感官的关系是,心是支配一切的,居于最高位。心好像车辆的中心,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车辆的辐条。如果没有车辆的轴心,辐条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心,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也同样没有存在的意义。经卷里还以眼睛为例说,有的人虽然眼睛瞎了,但是他因为还有心,他仍然可以知此知彼。”〔17〕

  ⑤那木赉僧热,着重研究思维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问题。藏传佛教认为,思维第一,物质第二,思维居最高位。使学僧能够懂得事物生成的原理,“世上一切物质皆空,一种物质从它完全形成的那一时刻起,就渐渐耗损,最后完全坏损淘汰皆无。就是人的肉体也是如此,死亡、腐烂最后全无。唯有人的灵魂、思想才是永存的”。〔18〕

  (3)帕尔勒,包括第6—9四个僧热,学制四年,主修般若学,着重阐明证得解脱次第的方法。

  ⑥匈苏尔伦格玛僧热,学习和研究修行的五个次第。这五个次第分别是:第一次第索格伦巴,即学习初级知识;第二次第卓尔伦巴,即应用所学的东西;第三次第屯伦巴,即领会、发展所学的东西;第四次第果木伦巴,即学业告成;第五次第刺金巴,即修成正果。

  ⑦匈苏公玛僧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修行的五个次第问题。通过区分真心真意修行者和假心假意修行者、全心全意修行者和半心半意修行者,对照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提高学僧的判断能力,把他们原来坚固的、易于松散的、没有立志的“土心”,换成永不动摇、永不生锈的“金心”。

  ⑧嘎布当布僧热,主要学习和研究佛教伦理中的逻辑学问题。例如,学习两种逻辑的斗争,一种逻辑认为除了天空、空想、花草以外,其他人类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终归要消灭的;另一种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都是不会消灭的。让学僧学会肯定一种逻辑,否定另一种逻辑。

  ⑨嘎布西巴僧热,研究戒律学问题,也就是着重学习和研究佛教五大戒律和二百五十三条戒律问题,使学僧们对经理的理解达到更高的程度。使学僧方知作为一个僧人,不仅要获知不图虚名、但求实法的道理,还要有一颗洁身自好、严守戒律、终归成佛的忠心。

  (4)欧木,包括第10—11两个僧热,主修中观学。

  〔10〕欧玛尼玛僧热,研究轮回转生问题,也就是着重学习人类的言论、行动同转生的关系问题,主要解决学僧们的世界观问题。

  〔11〕欧玛公玛僧热,进一步研究轮回转生的问题。也就是进一步研究人类的思想、意识、行为同轮回转生的关系问题。

  (5)索德,即第12僧热,主学俱舍论。

  〔12〕索德僧热,主学俱舍论,也就是学习和研究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获得解脱、得道、成佛的方法,并让学僧了解人间的五大罪恶。五大罪恶:一是妨碍同心者的结合,使他们分开;二是杀死父母;三是杀死师父;四是破坏桥梁和道路;五是毁掉佛塔。作为一个喇嘛,必须首先要克服掉这五大罪恶。使学僧了知人类的愚昧和淫荡是作恶作孽的根源,只有抛弃愚昧和淫荡,多多修福行善,才能得知成佛之路。

  (6)嘎拉木,即第13僧热,主修戒律学。

  〔13〕嘎拉木僧热,提高继续深造和往深研究教理,进一步加深修行,全面把握“色即是空”、“非非想”等最高深的教义。使学僧们向师父学到绝对忠诚的信念,心志达到坚定不移,绝对纯真。它属研究生部性质,没有一定的修业期限。

  3.辩论

  却伊拉扎仓辩论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因明学的宗、因、喻等三支体系的逻辑推理方法,辨明佛教教义和教理。辩论的题目,由浅人深,逐一论证。例如:

  (1)人为什么要生、要病、要老、要死

  能否避免生、老、病、死

  为什么要解脱

  (2)世上景物为什么有黑、白、蓝、红等颜色之变化,白能否变黑

  红能否变白

  以此类推,说明能否变,化的道理。(3)宇宙世界及一切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一切事物生与灭、实与空的辩证

  (4)世上穷与富、苦与乐的形成关系,为什么要形成,怎样避免罪孽

  怎样才能解脱

  (5)思维和物质是怎样关系

  哪是实,哪是空

  哪是第一性,哪是第二性

  确定属性和概念。(6)世间为什么要轮回转生,如何轮回转生

  怎样转入解脱之道。(7)宇宙、世界、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正确理解佛教世界观

  怎样达到解脱的目的。(8)怎么样修行戒律

  佛教戒律是怎样形成的,包括哪些内容

  怎么走佛陀之道

  如何修行成佛

  等等。”〔19〕

  4.学位

  却伊拉扎仓,属于寺庙教育的基础阶段,参加学习修行的喇嘛人数最多,约占每个寺庙修行喇嘛的2/3左右。修行时间约21年,毕业后考取学位。因此,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授予学位。却伊拉扎仓的学僧学完五部大论后,复习几年,待资历合格后,根据个人学业成绩和老师的提名,经扎仓堪布认可,可指定考取某等学位。

  “格西”学位是藏传佛教各等学位的总称,意思为“善知识”。根据考试的成绩,格西学位又分为四个等级。取得“格西”学位的人,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的基本经典《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等五部大论。

  一等格西为拉然巴,意思是“在拉萨的最高学识的人”,或“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

  二等格西为磋然巴,意思是“在全寺里最有学问的人”,或“全寺性的卓越高明的人”。

  三等格西为阿林金巴,意思是“在全寺里选拔出来的人”,或“从全寺里选拔出来的有才学的人”。

  凡通过一至二部经典的学僧,经堪布或老师的准许,都可在本扎仓内立宗答辩,同本扎仓的喇嘛辩论,考取三等格西。三等格西的名额,每大寺庙每年5—6名或7—8名不等。

  四等格西为多然巴,意思是“在全寺里经过考试后取得学位的人”或“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答辩问难考取的格西”。四等格西的考试办法同三等格西的相同。

  在以上四个格西等级中;,一、二等格西学位,只能在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三大寺中才有权授予,还要经过西藏噶厦政府的最后审定;三、四等格西在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等大寺庙可以授予;内蒙古包头的五当召、锡林郭勒的贝子庙、乌兰察布的百灵庙、锡拉木伦庙、通辽的莫力庙、辽宁阜新的瑞应寺等,只授予三等格西阿林金巴学位,每年可授予2—4名。

  学位考试的时间在每年正月至六月间,考场设在扎仓经堂前的广场。考试方式以平时的成绩为基础,举行法会,由扎仓堪布主持,扎仓的全体喇嘛参加,由5—7名大喇嘛组成考评委员会。考评委员会按五部大论的顺序,依次向被考学僧提出问题,要求应试者逐条回答。场面大,气氛浓,而提问题的难度也大。经过答辩后,由考评委员会进行评估,…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