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收進藏文《丹珠爾》內。《俱舍論》是論述佛教的認識論和宇宙觀的,包括“頌詠”和“論證”兩種,論證是對頌詠進行解釋,實際上是解說和論證佛經義理的一種體裁,是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所謂俱舍,意爲對法藏論。
此外,還要學習根敦主巴對《俱舍論》所作的注釋和論述。這門課程,沒有具體規定修完時間,一般需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時間,學習、修行程度達到高水平方可畢業。
2.學製
卻伊拉紮倉的僧熱,由于學習經目繁多、時間長,因此所設的僧熱也多,大寺廟的卻伊拉紮倉可設十叁個僧熱;一般寺廟由于經濟勢力不大,師資力量不強,教材也不足等原因,所設的卻伊拉紮倉的學經形式相應簡化或減少,所設的僧熱也少,一般五個到八個僧熱等。
卻伊拉紮倉十叁個僧熱,可分爲六級,其學習內容簡述如下:
(1)堆拉,包括第1—4四個僧熱,主要是學習和研究因明學問題。必須學會一定的邏輯學和認識論的知識,能夠解釋“正確認識”與“不正確認識”之間的區別,建立正確的見解,攻破錯誤的觀點等。
①哈達格嘎爾瑪僧熱,研究色景之學,即主要研究顔色及其能變化的原理。通過啓發學僧的思考能力,辨識黑、白、紅、藍、黃等顔色,辨認黑、白、紅、藍、黃哈達的色素變化。如紅色——紅似火,紅加微微黑色——紅色本質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如果把黑色加到一定數量——紅色就失去本來的顔色而變成紫色等等。並思考它們能否相互變化及變化的緣由,依此類推至其他事物上。例如,回答“白能否變紅,紅能否變白,馬能否變爲牛
”等有哲理性的問題。
②哈達格公瑪僧熱,研修初級知識,讓學僧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物體形成的原因。使學僧理解:一種物體的形成,既有因又有果,果無因不會生,如同沒有母不會有兒子,不開花不會結出果子,器皿無人不會自成等理論問題。
③推木仁僧熱,研習唯心是非問題。使學僧認識:在人世宇宙間有無永恒的東西,明了“物質既是永恒的,又是非永恒的”原理。
④堆勒僧熱,研究修行中的思路問題。使學僧推究凡人能否得到解脫,討論人能否升人天堂
影響人們得到解脫、升入天堂,有“欲、愚、氣”等叁種東西妨礙,要想得到解脫、升人天堂,必須修行佛法,除掉這叁種妨礙之物。比如說:有一行者,走到分岔路口,不知走哪一條路
正在猶豫中遇到一位路人,當問到路人時,路人說:“這兩岔路上,一岔路上有一頭白色瘋象,專吃過路行人;另一岔路上,有一位作惡作孽不眨眼的人,如遇他成爲他的同黨,與他同流合汙,幹盡壞事,可能一時過上幸福生活。”這位行人,思索片刻,思來想去只要不害人,終歸有好報。
遠離作惡作孽過幸福生活之路,選擇了奔向吃人的瘋象之路。〔16〕
(2)那木赉,即第5僧熱,學製一年。使學僧認識心的作用,心是第一義,物是第二義的,接受心是決定的因素,物是從屬于心。“喇嘛教經卷裏說,心與感官的關系是,心是支配一切的,居于最高位。心好像車輛的中心,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是車輛的輻條。如果沒有車輛的軸心,輻條等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沒有心,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也同樣沒有存在的意義。經卷裏還以眼睛爲例說,有的人雖然眼睛瞎了,但是他因爲還有心,他仍然可以知此知彼。”〔17〕
⑤那木赉僧熱,著重研究思維與物質的關系、思維與感覺的關系問題。藏傳佛教認爲,思維第一,物質第二,思維居最高位。使學僧能夠懂得事物生成的原理,“世上一切物質皆空,一種物質從它完全形成的那一時刻起,就漸漸耗損,最後完全壞損淘汰皆無。就是人的肉體也是如此,死亡、腐爛最後全無。唯有人的靈魂、思想才是永存的”。〔18〕
(3)帕爾勒,包括第6—9四個僧熱,學製四年,主修般若學,著重闡明證得解脫次第的方法。
⑥匈蘇爾倫格瑪僧熱,學習和研究修行的五個次第。這五個次第分別是:第一次第索格倫巴,即學習初級知識;第二次第卓爾倫巴,即應用所學的東西;第叁次第屯倫巴,即領會、發展所學的東西;第四次第果木倫巴,即學業告成;第五次第刺金巴,即修成正果。
⑦匈蘇公瑪僧熱,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修行的五個次第問題。通過區分真心真意修行者和假心假意修行者、全心全意修行者和半心半意修行者,對照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而提高學僧的判斷能力,把他們原來堅固的、易于松散的、沒有立志的“土心”,換成永不動搖、永不生鏽的“金心”。
⑧嘎布當布僧熱,主要學習和研究佛教倫理中的邏輯學問題。例如,學習兩種邏輯的鬥爭,一種邏輯認爲除了天空、空想、花草以外,其他人類所使用的東西都是終歸要消滅的;另一種邏輯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都是不會消滅的。讓學僧學會肯定一種邏輯,否定另一種邏輯。
⑨嘎布西巴僧熱,研究戒律學問題,也就是著重學習和研究佛教五大戒律和二百五十叁條戒律問題,使學僧們對經理的理解達到更高的程度。使學僧方知作爲一個僧人,不僅要獲知不圖虛名、但求實法的道理,還要有一顆潔身自好、嚴守戒律、終歸成佛的忠心。
(4)歐木,包括第10—11兩個僧熱,主修中觀學。
〔10〕歐瑪尼瑪僧熱,研究輪回轉生問題,也就是著重學習人類的言論、行動同轉生的關系問題,主要解決學僧們的世界觀問題。
〔11〕歐瑪公瑪僧熱,進一步研究輪回轉生的問題。也就是進一步研究人類的思想、意識、行爲同輪回轉生的關系問題。
(5)索德,即第12僧熱,主學俱舍論。
〔12〕索德僧熱,主學俱舍論,也就是學習和研究關于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學習獲得解脫、得道、成佛的方法,並讓學僧了解人間的五大罪惡。五大罪惡:一是妨礙同心者的結合,使他們分開;二是殺死父母;叁是殺死師父;四是破壞橋梁和道路;五是毀掉佛塔。作爲一個喇嘛,必須首先要克服掉這五大罪惡。使學僧了知人類的愚昧和淫蕩是作惡作孽的根源,只有抛棄愚昧和淫蕩,多多修福行善,才能得知成佛之路。
(6)嘎拉木,即第13僧熱,主修戒律學。
〔13〕嘎拉木僧熱,提高繼續深造和往深研究教理,進一步加深修行,全面把握“色即是空”、“非非想”等最高深的教義。使學僧們向師父學到絕對忠誠的信念,心志達到堅定不移,絕對純真。它屬研究生部性質,沒有一定的修業期限。
3.辯論
卻伊拉紮倉辯論的主要宗旨是:通過因明學的宗、因、喻等叁支體系的邏輯推理方法,辨明佛教教義和教理。辯論的題目,由淺人深,逐一論證。例如:
(1)人爲什麼要生、要病、要老、要死
能否避免生、老、病、死
爲什麼要解脫
(2)世上景物爲什麼有黑、白、藍、紅等顔色之變化,白能否變黑
紅能否變白
以此類推,說明能否變,化的道理。(3)宇宙世界及一切事物産生的因果關系是什麼
一切事物生與滅、實與空的辯證
(4)世上窮與富、苦與樂的形成關系,爲什麼要形成,怎樣避免罪孽
怎樣才能解脫
(5)思維和物質是怎樣關系
哪是實,哪是空
哪是第一性,哪是第二性
確定屬性和概念。(6)世間爲什麼要輪回轉生,如何輪回轉生
怎樣轉入解脫之道。(7)宇宙、世界、人類是怎樣形成的,如何正確理解佛教世界觀
怎樣達到解脫的目的。(8)怎麼樣修行戒律
佛教戒律是怎樣形成的,包括哪些內容
怎麼走佛陀之道
如何修行成佛
等等。”〔19〕
4.學位
卻伊拉紮倉,屬于寺廟教育的基礎階段,參加學習修行的喇嘛人數最多,約占每個寺廟修行喇嘛的2/3左右。修行時間約21年,畢業後考取學位。因此,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畢業考試,授予學位。卻伊拉紮倉的學僧學完五部大論後,複習幾年,待資曆合格後,根據個人學業成績和老師的提名,經紮倉堪布認可,可指定考取某等學位。
“格西”學位是藏傳佛教各等學位的總稱,意思爲“善知識”。根據考試的成績,格西學位又分爲四個等級。取得“格西”學位的人,必須深入學習和研究藏傳佛教的基本經典《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人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等五部大論。
一等格西爲拉然巴,意思是“在拉薩的最高學識的人”,或“拉薩的博學高明之士”。
二等格西爲磋然巴,意思是“在全寺裏最有學問的人”,或“全寺性的卓越高明的人”。
叁等格西爲阿林金巴,意思是“在全寺裏選拔出來的人”,或“從全寺裏選拔出來的有才學的人”。
凡通過一至二部經典的學僧,經堪布或老師的准許,都可在本紮倉內立宗答辯,同本紮倉的喇嘛辯論,考取叁等格西。叁等格西的名額,每大寺廟每年5—6名或7—8名不等。
四等格西爲多然巴,意思是“在全寺裏經過考試後取得學位的人”或“在佛殿門前石階上經過答辯問難考取的格西”。四等格西的考試辦法同叁等格西的相同。
在以上四個格西等級中;,一、二等格西學位,只能在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叁大寺中才有權授予,還要經過西藏噶廈政府的最後審定;叁、四等格西在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蔔楞等大寺廟可以授予;內蒙古包頭的五當召、錫林郭勒的貝子廟、烏蘭察布的百靈廟、錫拉木倫廟、通遼的莫力廟、遼甯阜新的瑞應寺等,只授予叁等格西阿林金巴學位,每年可授予2—4名。
學位考試的時間在每年正月至六月間,考場設在紮倉經堂前的廣場。考試方式以平時的成績爲基礎,舉行法會,由紮倉堪布主持,紮倉的全體喇嘛參加,由5—7名大喇嘛組成考評委員會。考評委員會按五部大論的順序,依次向被考學僧提出問題,要求應試者逐條回答。場面大,氣氛濃,而提問題的難度也大。經過答辯後,由考評委員會進行評估,…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