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P4

  ..續本文上一頁上報喇嘛印務處或索根代會議批准,然後由紮倉全體會議宣布名次,舉行學位授予儀式。被考取的學僧給寺廟的全體喇嘛供一頓飯,發放布施。

  德勒格先生對內蒙古喇嘛的學位考試情況曾這樣說過:“得到一個學位,除學經20年左右的艱苦努力外,最後還要花大筆錢財。新中國成立前,以銀元計算,多者要花1—2萬元,少者也要花2—3千元。有的用去一生積蓄,甚至負債累累。但在喇嘛教中,只要得到了高級學位,有了宗教地位和社會地位,成爲上層喇嘛,則其身價百倍,前程無量。寺廟對獲得學位的人量才、量資任用。有的富裕喇嘛,又有決心繼續深造的,仍不滿足于內蒙古地區的學位,還要到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蔔楞等寺或拉薩叁大寺繼續深造,以獲取“拉然巴”、“磋然巴”、“朵然巴”等學位,其身份更加顯赫。特別是在拉薩叁大寺中獲得“拉然巴”學位者,回到內蒙古後,有可能取得呼畢勒幹(轉世者)資格。”〔20〕

  (二)卓德巴紮倉

  卓德巴紮倉(即密宗學部),是專門修習和研究藏傳佛教密宗的學部。藏傳佛教格魯派雖然顯密並重、顯密兼修,按其先顯後密的次第修行,但修習顯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修成密宗。顯宗是爲大衆設置的,而密宗是爲少數有法器的人設置的。密宗在藏傳佛教高深學問中地位很重要,與之相應,密宗教育在藏傳佛教教育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卓德巴紮倉的學僧,以背誦經典、學習造像、繪圖的基礎知識和製作模型爲教程,念咒也是主要的學習內容。密宗的講習多側重修行方面的內容,卓德巴紮倉以修習爲主。密宗重修持,學僧接受專門教育,修習一些不允許向外人知道的密法,最後獲得正果。卓德巴紮倉教規極爲嚴格,戒律繁多。卓德巴紮倉主要教授密宗教義,廣授法師之灌頂,教化善根弟子人密宗金剛乘門,立于成立解脫之道。

  佛教有顯宗、密宗之分,顯宗是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所說的種種經典,密宗是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直接所傳的秘奧大法;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教人修身近佛,密宗重視傳承、真言、密咒,以求即身成佛;顯宗要人悟道,密宗要人修持;顯宗典籍主要是經、律、戒、論,密宗除了經、律、戒、論以外,更有頌、贊、法、咒、儀軌、瑜伽、契印等;顯宗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密宗除了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以外,尚需“觀想”;學顯宗,“若能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語即至佛地。”學密宗,必須隨師傳授,遵守嚴格儀軌,從初皈灌頂到金剛上師,都有一定的修習程序,不可越等強求。由此可知,顯密二宗的不同。

  參加卓德巴紮倉修行的喇嘛有兩類:一是經過卻伊拉紮倉修業的學僧,有的已取得格西學位,但爲了在深造顯宗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造密宗學,約有3—5年時間,可獲得密宗學位;二是一般喇嘛,參加卓德巴紮倉修行必須從頭學起,先學顯宗理論、概要,然後專攻密宗教理,苦修苦練,經過嚴格考核才能升遷,以10—15年的努力可取得“阿然巴”學位。取得“阿然巴”學位的人,必須精通梵文、藏文和密宗學,能釋咒法、善譯經典。

  1.主要經典

  藏傳佛教密宗經典浩瀚,在《甘珠爾》中收入密部經典有728部,在《丹珠爾》中收入各種經疏、儀軌、注釋、成就法等3120部,約合100余萬頌。卓德巴紮倉修習的主要經典有:《毗盧遮那成佛經》、《密集金剛根本經》、《大威德金剛根本經》、《勝樂金剛根本經》、《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金剛經》、《金剛頂經》、《菩提道炬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

  (1)《毗盧遮那成佛經》,據說毗盧遮那佛在金剛法界宮爲金剛密主等講述的經,主要闡述密宗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行法、供養密宗諸尊的方法、曼茶羅(設壇)、灌頂儀軌等。《毗盧遮那成佛經》的本續、經疏、注釋等很多。

  (2)《密集金剛根本經》,主要闡述對密集金剛本尊的供養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羅(設壇)、灌頂儀軌等。

  (3)《大威德金剛根本經》,主要闡述對大威德金剛本尊的供養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羅(設壇)、灌頂儀軌等。

  (4)《勝樂金剛根本經》,主要闡述對勝樂金剛本尊的供養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羅(設壇)、灌頂儀軌等。

  (5)《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主要闡述對密宗各本尊的供養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羅(設壇)、灌頂儀軌等經典的本續、經疏、注釋等。

  (6)《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密宗所依據的基本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密宗教派的理論、教義、修行儀軌等。

  (7)《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五經》),也是密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之一,詳細論述了密宗的宗旨和獨特的修行儀軌等。

  (8)《菩提道炬論》,是古印度高深造詣的高僧阿底峽尊者的著作,主要是將一個佛教信徒從最初拜師學佛到最後修行成正果的整個過程中所應做的事情都詳加羅列,讓學佛者由淺人深、循序漸進、沿著所說的階梯逐步攀登。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炬論》中提出了修行下道士、中道士、上道士等叁道次第,對修行者進行分類,即分叁類(叁道士):

  ①“下道士”的內容爲凡是人皆有死,人死皆空,人死時,原有的名利、珍寶、財産、親屬等一切都不能帶走,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能帶走。 因此,修行的人應努力學習佛法,皈依佛、法、僧“叁寶”,多做善業,積德、積福,以免死後墮入“叁惡趣”的苦海中,要得到下士勒方便,恒求自身樂”;②“中道士”的內容,佛教徒應努力修持戒、定、慧“叁學”,這是一切衆生可以得到解脫的“因”,佛教徒沿此“叁學”道路走,以求得解脫之果;③“上道士”的內容是,佛教徒自己得到解脫之果,還不能說圓滿,還必須有善度衆生的願望,發菩提心,要實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耐、精進、靜慮、智慧),既度自己,又能度別人,普度衆生,可以永遠離苦得樂,解脫成佛。〔21〕

  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炬論》中強調密宗比顯宗地位高,爲此提出了修行密宗經典要劃分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規定密宗修行的次第,成爲佛教徒修行密宗的准則。

  (9)《密宗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士關于密宗教法的重要著作,以無上瑜伽部爲重點,概括了密宗的四部教法,對修行次第、儀軌、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有詳細論述。宗喀巴大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對藏傳佛教密宗的影響很大,在廣大喇嘛中廣泛流傳。

  此外,宗喀巴大士的弟子克主傑的《續部總建立廣釋》等,也是學習密宗的必讀書目。

  2.修行次第

  卓德巴紮倉所傳授的密法,是由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組成,是釋迦牟尼佛應那些已獲不同心智水平的修習者的請求而講述的。這四部既是密宗發展的四個階段,又是修行密宗的四個次第。內蒙古各大寺廟的卓德巴紮倉學僧,一般修習到第叁階段即瑜伽部次第便告結業。想要修行第四階段即無上瑜伽部的密法,只能到拉薩的叁大寺上、下密院才能系統地得到修行,以便取得最高成就。

  (1)事部(亦稱雜密、作密),是密宗修行的初級階段,主要修行無相瑜伽。即修習密宗的基礎經典和設壇、供奉、誦咒、儀軌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是佛陀教導弟子重視諸如潔淨、沐浴身體等外部舉止的培養,事部階段外部行止比內在意識的活動重要。事部的組織形式不那麼嚴密,還未形成密宗特色。

  (2)行部(亦稱行密),是密宗發展的第二階段,也就是進入密宗修行的中級階段,主要修習《毗盧遮那成佛經》爲主的密宗經典,提倡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本,方便爲究竟”爲根本宗旨。學習“十緣生”爲主的密宗學說,系統地修習設壇、供奉、密咒、儀軌等密宗知識,理解和領會密宗概念體系。行部階段,佛陀的弟子把外部行止的培養與內在意識的修養看作同等重要。行部的組織形式嚴密,形成密宗特色。

  (3)瑜伽部(亦稱瑜伽密、純正密教),是密宗發展的第叁階段,亦同行部並稱中級階段,主要是系統地學習、理解和實踐《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密集金剛根本經》、《大威德金剛根本經》、《勝樂金剛根本經》、《喜金剛經》等密宗經典。供奉密宗主尊及各部本尊和護法神的儀軌、灌頂、修習金剛界、胎藏界的設壇、供奉、儀軌、咒經等密宗教法。瑜伽部階段,佛陀的弟子們認爲內在意識品質的修養比外在的舉止更爲重要。至此,密宗的修行深入到系統化、理論化的高級階段。

  (4)無上瑜伽部,是佛陀教給那些將內在意識品質的修養看得最爲重要的信徒的密法,是密宗的最高階段,也是最難修成的密法。組織嚴密,紀律嚴格,製度嚴緊,生活艱苦。按照密宗的說法,此法修成,“即身成佛”。無上瑜伽部主要修行密宗的“五佛”(東方阿阙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等最高深的密法和“樂空雙運”的修法。修行此法要用幾十年時間,而且必須有“根器”的人,金剛上師才給傳授此法。

  3.辯論方法

  卓德巴紮倉辯論的主要科目是:密宗修行理論、密宗四部經典內容、修行次第、密宗供奉、設壇、儀軌等要理、方法方面的問題。但由于卓德巴紮倉是密宗學部,其科目和教學方法有許多神秘的作法,特別是越到高級階段,神秘的科目越多。有許多科目是由上師直接傳承,嚴守秘密,不許外傳。因此,對這一部分修習經典,不進行公開辯論。

  (叁)丁科爾紮倉

  丁科爾紮倉(即時輪學部),是學習和研究藏傳佛教時輪學(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等科目)的學部。主要學習時輪教法系統的天文、曆法知識和各種工巧技藝等。“…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