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人的豐富的智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推進深細理論思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培養出了很多思想敏捷、辯才無礙,可與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相匹敵的智者和辯論家。〔10〕
紮倉經常舉行辯論法會,促進學習經典的深入發展。學僧們辯論時,老師仔細聽學僧的發言,進行啓發誘導,最後將正確的結論告訴學僧們。正像額爾敦昌先生說的:“好的師父循循善誘,面孔溫柔,在笑與緊張中,提高學生的情緒,積極發言,津津有味地討論,深人研究,最後總結問題,得出結論。”〔11〕辯論中需要應用儲存在記憶庫中的大量的論證、論據和引用經典理論原文,這就需要背誦經文的基本功,記憶力差的人無法參與答辯。通過辯論實踐,熟練掌握辯論技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人因明、般若、中觀、俱舍等經論的學習。辯論的宗旨是藏傳佛教的基本教義、教理、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也結合學習的經典內容、科目進行辯論,達到辨明是非、統一認識、理論不倒的目的。這種學習方法,可以鍛煉學僧的背誦、熟讀的思維能力,增強記憶能力,鍛煉雄辯口才和表達能力,爲以後的學位答辯打下基礎。這種辯論方法,特別是在學僧畢業考試答辯時,將發揮重要作用。
叁、紮倉分類
(一)卻伊拉紮倉
卻伊拉紮倉(即顯宗學部),是學習和研究藏傳佛教基本經典的學部。““卻伊拉”乃藏語,“卻伊”爲佛經;“拉”意爲聲音,二者合起來就是出聲誦讀、辯論經學之義。與喇嘛教高深學問的顯密雙重、先顯後密的特點相應,喇嘛教高等教育首先注重的是顯宗的修行。而顯宗的修行是在顯宗學院完成的。”〔12〕顯宗重理解,要系統學習佛學原理。顯宗爲哲理,通過明顯的教理去修證,可向任何人傳布。卻伊拉紮倉的學僧,先廣聞經義,聞後思維,通過辯論,然後修持。這既是卻伊拉紮倉的常規,也是卻伊拉紮倉修習的常規。卻伊拉紮倉習究論、律、經等叁藏,戒律、禅定、智慧等叁學,毗婆沙、經部師、唯識師、中觀師等四大教義爲主。通過師授、背誦和辯論的形式,達到通曉《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人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等五部大論。此五部大論,是佛教教義的基本知識體系。藏傳佛教理論研究特別注重顯宗五部大論,這是鑒于佛教是哲學體系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有機結合。卻伊拉紮倉的主要任務是:要求喇嘛們經過十叁個僧熱的學習深造、刻苦鑽研五部大論,精通其內容,理解其精神實質,並能夠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解釋和發揮應用。學經的方法,以背誦與辯論相結合爲主。卻伊拉紮倉有嚴格的背誦考試製度,入學和升級都要求背誦考試合格,各僧熱的基本教材都要背熟。在辯論中需要應用儲存在記憶庫中的大量的論證、論據和引用經典理論原文,這就需要背誦經文的基本功,記憶力差的人無法參與答辯。學僧每年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方能升級。
1.課程安排
卻伊拉紮倉的主要基礎課有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戒律論、俱舍論等五門經典。
(1)因明學:學修的基本經典是印度大論師法稱的《釋量論》,主要是評論和解釋佛教因明學創始人陳那的《集量論》,解釋佛教因明學(即邏輯學和認識論),是學習方法論的著作,涉及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等因明學的內容。《集量論》和《釋量論》中的“量”是佛教術語,是尺度標准的意思,指知識的來源、認識形式及判斷認識真僞的標准。所謂因明,是論理的,屬于形式邏輯的範疇,是方法論的學問。因明學的“因”即推理的根據和理由,“明”即認識和智慧,“因”最爲重要,是講解産生因果關系的原因。因明學是認識事物發展變化內在規律的學科,談的是物質的本性、物質的量變到質變等問題。因明學的邏輯學部分,主要研究邏輯規則,即研究認識來源、認識形式、推理和論證方法。學僧最初就得學會辯論方式,以啓發初學的理智,然後才學習原理和邏輯的原則。通過因明學的學習,訓練邏輯思維方法,使喇嘛們掌握辯論,理解深奧佛學道理的思想方式和模式、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進行邏輯推理的規則。因明學的學習很重要,對此賈拉森活佛特別強調:“這期間的學習,可以說是一個基本功訓練,如果不掌握這個辯經格式和嚴格的邏輯思維方式,就無從談起其他各部大論的學習,難以分辨各種複雜的佛學理淪的統一性和區別性。”〔13〕
此外,還要學習宗喀巴大士及其大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的因明學方面的有關著作。學完全課程,需要兩到四年時間。
(2)般若學:學修的基本經典足慈氏的《現觀莊嚴論》(亦稱《般若經論現觀莊嚴頌》),系古印度佛教大乘彌勒學派的代表作,著重講解定學的經典。全書共分八品,即前叁品爲解釋境——學佛之人應明叁境;次四品爲解釋行——學佛者應修之行;後一品爲解釋果——學佛之人最後證得的果。定學是佛教戒,定、慧叁學中的核心。“定”,指禅定,即學佛修行之人要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谛。大乘佛教講究“九種大禅”和“百八叁昧”。“九種大禅”爲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心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等。“百八叁昧”爲所修的108種禅定法;所謂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通曉一切規律就是智,能判斷惑情論證道理則是慧。用智慧來破除世俗認識,記得佛教真理,達到正常解脫。它是客觀的抽象理論,是方法論,引導人們認識“真谛”。
此外,還要學習宗喀巴大士對此書的著名注疏《善說金珠》及其大弟子賈曹傑等人的注釋和發揮的論著。《善說金珠》是大乘佛教所講的般若的理論,即初發菩提心到經福德、智慧兩資糧的積累,達到佛學的整個過程的學說。修完此課,需要兩年時間。
(3)中觀學:學修的基本經典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論師月稱的《人中論》,主要是解釋和闡明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奠基人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全書共十品,從發菩提心講到佛果功德,其中第六晶是全書的重點,主要內容爲佛教叁學中的慧學。而慧學主要是解釋“緣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觀學說。對此德勒格先生解釋說:“大乘佛教把他們的最高真理歸結爲“空”。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務,都是相對的依存關系(即因緣、緣合),本身沒有獨立實體性或自性。所謂“八不”就是“中道”。”龍樹《中觀論因緣品》載: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是爲“八不”。這是中觀學派對人生世界的概括說明。意思是宇宙萬物,皆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等現象發生。實則無生無滅,有生有滅,偏離一邊,說不生不滅則爲“中道”。這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務,互相依存,互相抵消,不生不滅,萬事皆空的理論。〔14〕
中觀論,系佛教宗派之一,爲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主見,取佛家常說的“斷見”和“常見”兩種見解之中間的觀點,即不斷不常之折中觀點,稱中觀學派。中觀論認爲,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稱爲“俗谛”,只有按照佛理法去直覺“現觀”,才能證得諸法實相,獲得“真谛”。中觀論,指導人們不要陷入兩極極端之論見,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一般代替特殊,而是在現象和事物中能代表最基本、最正確的中道。
此外,還要學習宗喀巴大士對“中觀論”的注釋和論著等。學完這門課程,需要兩年時間。
(4)戒律論:學修的基本經典是印度大論師公德光的《戒律本論》,是一部戒律通論性質的著作。此書是專門講僧人行爲規矩,包括佛教各部的戒律在內,共分九卷、十七事叁科、二百五十叁條戒規,逐一敘述佛教戒律、僧人得戒之法、守戒之法以及犯戒後還淨之法。戒律,亦稱戒學,爲佛教叁學之一,是防止僧人在語言、思想、行爲等方面犯有過失,是僧人修行成道的先決條件,就是佛教對僧人所製定的禁戒。佛教叁學之中,戒學爲最重要,如果具備了戒的成就,要得定、慧便不難了。藏傳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叁戒等。戒是通往一切功德及善法的階梯,好比一切功德的總源。學習《戒律本論》時要做到:①逐條理解戒律條文,切實領會實質內容;②逐條研究領會戒律産生的曆史背景;③修行思想意識;④要求從“意、言、行”方面切實遵守。〔15〕學習理論之後,以修行持戒爲主。它的要害是按其戒條遵守執行,身體力行,這是根據佛教的修習次第而來的。按照修習次第,對佛學理論有了基本的認識和掌握後,就要貫穿于自己的實踐之中。藏傳佛教對《戒律本論》的研究是廣泛深入、持之以恒的,對戒律的實施也是十分嚴格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宗旨就是高舉戒律大旗,正本律己,以身作則。他們十分注重戒律,凡是發誓要遵守戒律的僧人,便要像愛護生命一樣地愛護戒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能違戒。
此外,還要學習宗喀巴大土的弟子根敦主巴對《戒律本論》所作的注釋《戒經疏》。修完此課,需要五年時間。
(5)俱舍論:學修的基本經典是印度論師世親的《俱舍論》,主要講界、根、世間、業果、智慧等論藏內容。也就是講解了佛教僧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大小乘佛教通用的佛教哲學的理論基礎。經卷浩瀚,內容豐富,理論深奧,理解艱難。《俱舍論》,當時在印度被稱爲《聰明論》,意思是讀了它可使人變得聰明。全書共分八品,前二品解釋世間與出世間所共之法,次叁品解釋流轉輪回之因果及次第,後叁晶講解證得解脫之法及次第。《俱舍論》的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佛教的全部理論基礎。世親改宗大乘佛教後,擴充爲五位百法,又寫出《大乘百法明門論》,全面闡述了佛教教義,成爲大乘佛教教義的理論基礎。《俱舍論》中以辨證的視角,推測和揭示了宇宙間許多天體物理現象之間的依存淵源關系。《俱舍論》在藏傳佛教中影響很大,藏譯文和注釋著作很多,都…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