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兰闵)▪P2

  ..续本文上一页[20] 海德格尔从一世生命的存在论角度说人“是向死的存在”,死亡对人生而言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全程终点。而以佛教三世论的观点来看,死亡只是众生一期生命中带有相对意义的分段终点,是生死轮转的一环。即, “死”并非只出现于人生命的终点,而是渗透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之中,人活着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死亡的过程,人“生”一日,即人“死”一天。佛教认为,生命同时包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与向度:一者,不生不灭;二者,缘起缘灭。从义理上解析,有“十二因缘”的流转缘起,从事相上说,则有“分段生死”[21] 的“四有”[22] 次第循环,无始无终。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支[23],由于对教义均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由此形成的死亡观稍有差异。小乘由于在涅槃的认知,与强调对于现世的无执上面有所发展,因此对于个人能带着深切的自信,进入平静的死亡状态,做了十分周全的准备工作。大乘则在培养修行者的慈悲之心上有所发展,并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有生之年时完成死亡的经验上面。至于金刚乘则是十分详细的指导修行者,在临终之前要如何参入死亡的经验。[24]

  因果相续,业力相牵,佛教关于死亡的学说,建立在业感缘起、因果报应理论的基础上,生与死无法割裂。由此,佛教发展出一整套破除我执、了悟生死的闻、思、修体系,它不仅以涅槃、往生、六道轮回等观念来阐释对生死的理解,说明人死之后的安顿问题,而且用“念佛救度”、“中阴得度”等等极具实践性的方法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死亡,甚至超越死亡。因而,对于并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教育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流传近两千年的佛教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适应各类根器的众生,可能更具实际操作性。

   三、佛教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死亡教育的定义、目标、内容、实施者及对象,以及死亡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这些问题,在现代佛教死亡教育中同样需要厘清。

  佛教中关于死亡的学说极其丰富,例如《佛说无常经》对生老病死的人生“实相”问题进行了阐述: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颂曰: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查。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丑恶极可厌,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25]

  除了专门谈论死亡的经典,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涉及生死问题的内容。佛教最根本的指导理念是把“死”作为一个与“生”密切相关联的存在,全面综合地考察种种死亡相与死亡的发生变化。佛教为众生超越生死提供了很多种方法,以下笔者试以当前国内佛教界普遍兴盛的临终殊胜之道——“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来浅析佛教死亡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

  1、“念佛救度”与“中阴得度”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西方净土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并随着历史的迁延形成了“净土宗”。净土宗念佛法门被称为末法时代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的殊胜之道,它以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极乐净土为宗旨,对临终关怀及助念等也极为重视。《观无量寿经》有言: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26]

  再如《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一切众生若能至心念佛,身心可获得无边利益,更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之苦,为人助念则是自利利他的具体表现。

  藏传佛教是中国北传佛教的一支,像大多数佛教派别一样,承认死亡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果过程,但又不是绝对的终点。藏传佛教的僧侣们相信,人死后意识仍然具有连续性,他们发展出精微的仪式,同时设计出复杂的程序指导和帮助死者顺利过渡到另外的世界。这种别具一格的死亡教育被写成《中阴得度》(即《西藏度亡经》)[27],目前被整个藏传佛教界广泛运用,近年来也在内地藏传佛教信徒中流传。书中说:

  上根智者,若依“指导丛书”修习,十拿九稳,当已得度;设或未然,若于死时中阴境相现前之际修习迁识之法,亦可仅因忆念此法而得度。

  一般凡夫信士,若修此法,十之八九应已解脱;其或未然,应于实相中阴境相现前之际坚忍不拔,一心谛听此一闻教得度大法。[28]

  “中阴得度”认为死亡对上等根器行者而言是证悟的机会,对常人而论是解脱生死的时刻。[29]

  因此,“念佛救度”与“中阴得度”虽然分别归属净土与密乘无上瑜伽两个不同的解脱路径,但指向并无区别。

  2、佛教死亡教育的目标

  如果人们缺乏途径去真正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就无法触碰到生命的深处。死亡教育的目标,狭义而言,在于帮助人们建立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和态度,自然地接受死亡,调适情绪;广义地说,还包括教导人们从死亡来求索生命的意义。不同的生死观可以造就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的生活态度建立在“死是一种完结”之上,而有的人则认为“死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因此,死亡教育的真正目标,是“通过教育课程的设计引发个体省思自身生命的有限性及意义,表达其对死亡害怕或接受的真正感受,能面对死亡带来的悲伤,能缅怀死者且能与生者共处,而非简单的减除死亡的焦虑或害怕”。[30]

  无论是“念佛救度”还是“中阴得度”,从世俗谛的层面来看,或说它的最基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死亡的过程,正确地看待和面对死亡,避免堕入恶道。其中,临终关怀的目的,则是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就胜义谛而言,“生死涅槃”是“佛陀所持的教育目标,是人类如何解脱的问题,而这曾被称为无死的境界……这是所有佛教徒的终极目标。在此,得到解脱的人超越了死亡,而他或她的净化,则是一项全然的自我超越”。[31]

  “念佛救度”的目的,是要通过长时间“执持名号”的熏习,以便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或是通过助念提起亡者的善念,蒙佛接引,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有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32]

  印光大师也说:

  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33]

  净土宗里还有“带业往生”一说,教导众生通过念佛名号,仰仗西方三圣[34]之力从生死轮转中解脱,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慢慢修习,达到业尽情空的境界。

  “中阴得度”则强调,对死亡的实际经验是达到最高解脱境界的开始。对觉悟者而言,他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死亡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死亡被有意识的完成,从而获得解脱。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的第一章谈到了他幼时所经历的两位喇嘛的死亡,他这样叙述其中一位:

  桑腾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们看得出他内心很平静,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最先我无法解释这一点,但后来我知道了他的来源:他的信仰,他的训练,还有我的上师在身边……他能够帮助桑腾解脱。[35]

  但依照佛教的因果关系,一般的亡者无法背离其自身的业力,因而“中阴得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对死亡后中阴期各种现象的描述及观想,来培养适当的临终思想,帮助生者建立正确的心态和方法来面对死者及其死亡的事实,并指导死者顺利完成从死亡到再生之旅。“中阴得度”中“诵法的实施”一节这样说:

  先令亡灵入观死时所现种种症候,设令亡灵运用此种伟大警策,于中阴境相现前之际入观实相,最后晓示中阴境中,欲求投生闭胎法门,以得较佳之转生。[36]

  由于长期浸润在佛教氛围里,与其它民族相比,藏民族更为注重视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多是安定、祥和以及信心。在《西藏生死之书》的另一章,索甲仁波切谈到他的大姑妈阿妮贝露:

  她是一位很能干的女人……但就在她去世的前一个月……忙碌了一辈子的她,突然安静而自在地放下一切,持续吟唱她从大圆满传承圣者龙清巴的著作中摘出的喜爱句子……在她生命的终点表现出非常的庄严宁静,修行也很稳定。[37]

  一般像阿妮贝露这样负有工作和家庭责任的西藏人,无法奉献他们的一生在研究和修行上,但当他们接近生命的终点时,会专心修行,为死亡作准备,叫作“为来世修路”。

  3、佛教死亡教育的内容

  关于死亡教育的内容,Daniel Leviton[38]在1969年提出了三个层面,包括:死亡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其引起的情绪问题、对死亡及濒死的调适。目前其他学者的主张大多从Leviton的主张推衍而来。[39]

  佛教认为,基本上“真正存在的只有不断变化的五蕴……死亡则是这种短暂蕴合的消解或分解……”[40]此即是死亡的本质。因此,佛说四圣谛、十二因缘,以世俗谛“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或胜义谛“缘起性空”、“生死即涅槃”来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人在临终时候,大都会恐惧、痛苦、放不下,且神智昏迷,而佛教对死亡的超越和转换“并非仅仅是观念上的消解,或哲学意义上对生死界限的打破,而是经过某种不可或缺的生命实践所达到的境界…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兰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