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有真实性存在的话,它们就无法同时俱存」,那么如果说「生灭是因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话,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呢?」
【答】不是同时啦,它有前、后之别,聚、散不可能同时出现!
【请问堪布】「报身是如何显现的?」
【答】「报身」是因为智慧身而显现的。
不论哪个「报身」都有「十三种装饰」「五圆满」和「五种过患」。哪「五个圆满」呢?
1处圆满 --> 密严刹土
2时间圆满 --> 永恒的
3法圆满 --> 大乘法
4眷属圆满 --> 都是十地菩萨
5上师圆满 --> 报身佛。
【请问堪布】我们说「每尊佛的愿力都不同」,那么报身不是他愿力的显现吗?
【答】直接和我们众生面对面的,是「报身再幻化出来」的「化身」,至于和众生接触的面广不广、多不多,这和他的愿力有关。
【请问堪布】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法身佛」还是「化身佛」呢?
【答】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没有去过,所以我现在不是很清楚。不过,唐卡上面的阿弥陀佛是「化身佛」的形象。
【请问堪布】是「化身」还是「法身」?
【答】法身无相,是化身!幻化的化,阿弥陀佛身着袈裟、手持钵,是化身的形象;书是这样子写的,我也没去过,所以不是很清楚,这些现象不重要,当你达到十地菩萨的果位时,所见的都是报身佛!
【请问堪布】不是说初地菩萨就有「去一分无明、显现一分报身,到功德圆满时,他的报身才圆满」吗?
【答】还没有成佛之前,哪里来报身呢?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说「小乘破除”烦恼障”之后就可以解脱轮回」,那么他们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破除烦恼障呢?
【答】 「人无我」的智慧!
【请问堪布】「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差别在那里?
【答】各教派有不同的见解,以我们旧派来说:「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而对新派而言:「法执实是烦恼障,执见相是所知障」。但这些都是用专用名词描述的。如果以白话来说,这个杯子里现在装着污浊不好的东西,这就是烦恼障,当我们将不好的东西倒掉,但杯子还残留一些些味道,这就是所知障(习气)。
【请问堪布】您刚刚说「以”有部”来说,前、后是有接续性的」,那么「中观」的说法呢?
【答】完全不存在,万法皆无实有!
【请问堪布】上次 堪布问我「成佛的来源是悲济众生所产生的结果,那么当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众生时,这个众生就没有慈悲的对境,这个众生能不能成佛呢?」我现在回答师父「最上的慈悲是没有对境的慈悲,所以最后那一个众生还是可以成佛!」
【答】对!如果有最后一位众生的话,他一样可以成佛,因为最究竟的慈悲是不需要对境的,就像佛陀那种超越二元对立、不放弃众生的慈悲一样。
但没有所谓的最后一个众生哪!轮回是无始无终的,那里有虚空那里就有众生,因为虚空没有边际,所以众生也就无可计量。因此没有所谓的最后一个众生,如果有所谓最后一个众生的话,那么轮回就有边了,如果「轮回有边」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1最后一个众生他要如何成佛?
2佛陀的事业会因此终结,但,现观庄严论中说:「佛陀慈悲的事业是永恒的!」..
基于这些矛盾,所以我们一般说:「个人的轮回有边--> 当你证悟时就脱离轮回了,但,整个众生的大轮回是无边的!」
【请问堪布】师父!由于您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地狱是不可能空的!」那么大愿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立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愿呢?它的意义在哪里?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何像地藏王这样的大菩萨会将誓言特别着重在「地狱相」呢?
【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王菩萨为了要「建立一个无私而且非常广阔无边的心」而立的誓言,因为地狱众生是所有众生中最痛苦的,因此他立这样的誓言;这是世俗谛的发心,要知道!所有的发愿都是属于世俗谛的,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则是胜义上的说法。
【请问堪布】师父!所有的发心都是属于世俗谛吗?那么,胜义上不就没有发心这件事了..没有发心的事、发心的人、发心的...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答】连「没有」也「没有」!... 哈...
这部份是比较深奥的,而我的中文还不是很流利,但不管怎么说,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是非常有福报的!这一次没有听清楚的人,希望下一次探讨时能清楚一些。以前 巴祝仁波切等大师们,入行论都听闻过十多遍,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入行论我也听过七、八次,而讲解也有好几次了。然而,直到现在对「智慧品」还是不能透彻地了解,但,我们希望能藉此良好的因缘可以累积一些习气,希望来世能透彻地了解般若的智慧、能够证悟。
为什么有些人今生不用特别费力就能了解佛法呢?那是他们前世已经累积了很好的因缘,养成很好的习气,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福报,因此如果我们今生能累积一些好的习气的话,那么对我们的来生就会很有帮助!
各位居士,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继续入行论的课程;我们在上堂课讲过「此前诸要目,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由此可知,我们想要解脱痛苦就要去除「烦恼障」,而想要成为一切知的话,就要去除「所知障」,我们去除二障之后才能得到成就,所以现在我们念诵佛号、修仪轨、参加闭关、阅读经书...
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解脱痛苦。但你们要知道,最直接且能切断痛苦之根的,只有空性的智慧而已。可是「空」是什么呢?佛法中的空不是没有,它远离于四边,它不是概念或分别心可以经验的对象,无法用二元对立的方法去认识它。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不是就永远无法了解空性了吗?
* 我们必须理性地了解佛法。
* 在《入行论》中寂天菩萨运用破解各大教派空性见地的方式,让我们客观地了解空性。
* 在世俗法中冠军只有一个。
* 同样地,佛法的真理也只有一个。
* 如果你能从辩论中看到「中观」的缺点的话,不用客气,你可以直接拿出来讲。不要认为这是不可说的!如果害怕说错话、或者概念错误的话,那么你永远都无法了解空性。学习永远不要客气,不然我们就无法深入,有疑惑就要讲,我常常说:「我们要挑战...」
现在你们要挑战--> 释迦牟尼佛、寂天菩萨、挑战我,如果你真的对中观思想有不共的见地,那么你就是最优秀的!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某些法师说:「我以净土的立场来解说佛法」或者「我以禅宗的立场来解说佛法」...听到这样的言论你们是否会不禁地疑问:「各门各派的佛法都不一样吗?」究竟的佛法只有一个!
「不了义」的说法很多,但「了义」的真理只有一个!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理解佛法的真谛,那么社会上那些假上师就有机会生存和扩张,这种云雾效果会导致我们无法认识真正的上师。
为什么社会上会充斥着这些冒牌的假上师呢?为什么他们能拥有众多的群众和世俗名利呢?这是我们对佛法认识不清的结果,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依靠修行入行论而得到成就。在西藏,我们常常听到:「要修什么法?修入菩萨行就够了!」所谓修当然不是念诵而已,我们必须依入行论的教法修改我们贪、嗔、痴的心态才能算是修!
在修行次第上,巴祝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都享有盛誉。但就理论基础而言,它们都未离开《入行论》的范畴,所以我们今天能见闻《入行论》是非常有福报的!我们要珍惜!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以前所讲过的部份,我们知道整部入行论都是以讲解「菩提心」为主。而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二种。我们现在所要上的「智慧品」是以讲解「胜义菩提心」为主。
你们不要认为「空性」和菩提心无关
你们要知道: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它是所有菩提心的精华。我们在皈依时发愿说:「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并且得到究竟的快乐!」这是世俗菩提心。
在究竟上来说「没有任何念头存在」,你们不要认为一位了解空性的智者他没有菩提心,或者没有慈悲心。其实,他永远都安住在法界里面!所谓的法界是什么呢?
* 「所有万物的本质!」
* 不要害怕了解空性之后,会失去慈悲心。
* 「了解空性」和「产生真正的慈悲心」是同时俱得的!
* 有人说「了解空性之后,就不会有慈悲心」。这种见解是很浅薄的,完全不了解佛法!
o 发菩提心很重要,但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更重要。
o 现在我们故意地、造作地发菩提心是不稳定的、是有限的。
o 只有我们每天自然而然地升起这样的菩提心,才是真切的发心。
所谓「空」到底是要空什么呢?「我执!」当我执不见时,我们的所做所为才是真正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式很多,我们现在是以出钱或出力为主。但,像北俱庐洲、天道...那些地方,大家都具足五妙欲的安乐,福报平等,不需要食用像我们人间这样粗重的食物,给他们钱,没有用!
可是他们有没有痛苦呢?
一样有痛苦!说不定在那里如果有人和他们讲讲话,他们就会很快乐,就像我们工商社会里的一些有钱人一样,他们有钱却心灵空虚。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聊聊天、安慰、安慰他,那么他就会很快乐。而物质能力比较差的人呢?他不要你的安慰啦!布施他一点钱财比较实际些,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式给他们快乐。所以并不需要东奔西跑才能利益众生,
* 「了解空性」之后,行住坐卧都可以利益众生。
* 「不了解空性」就无法产生真正的慈悲,因为还有我执的习气存在。
「见地」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种。在胜义上,各宗各派对两谛的见解因为…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