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4.久习不成易 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 大难亦能忍
15.蛇及虻蚊噬 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 岂非见惯耶
16.故于寒暑风 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 若娇反增苦
17.有人见己血 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 惊慌复闷绝
18.此二大差别 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 莫为诸苦毁
【讲解】「久久练习」而「不会变得比较容易适应」,这种事情绝对没有。由于渐渐习惯忍受小伤害,一旦大难临头,自然也比较有勇气与能力去承担。日常生活中蛇咬、虻蚊叮、饥饿和囗渴等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于生疥疮等家常的病痛。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吗?
因此对于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以及疾病、捆缚和捶打等较大的伤害,我也不应该太脆弱以至于承当不起。果真娇弱不堪,伤害之苦反而会增加的。例如:有些人看见自己流血反而增强了坚毅和勇气,另有些人虽然只看见别人流血,也会惊慌害怕,甚至休克。这两种巨大的差异完全是由于个性坚毅和怯弱所产生的,所以不要太在意病苦和伤害,不要被那些痛苦所击倒。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常常在忏法中用到,你们想想看: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出类拔萃,有些人却很平凡呢?这些都只是习惯养成而已啦!我们都做得到的。你看,尼泊尔是多高山峻谷的国家,很多地方物资运输都必须依靠人力搬运。成群结队的挑夫手脚长得细细的、瘦瘦的,搬运的东西比他们的人还高。他们脖子上挂着一台收音机,手里拿一支登山杖,翻山越岭没有艰难。他们的一生就是从早到晚做这些工作,他们为什么能够办得到呢?
习惯而已啦!你看我们台湾都市里面的人,长得胖胖的却一点点东西也拿不动,这是因为我们太脆弱了!这是我们没有习惯而已,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没有一件事情习惯以后做不到的!
我们常说:「小时候吃过苦的小孩,长大以后比较有出息」。骄生惯养的小孩长大以后无法忍受小小的挫折,就好像温室中培育出来的花一样,经不起一点点风雨,父母亲无法一辈子跟随着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在小孩子还小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痛苦。不要过度的溺爱他们,不然我们会害他们长大以后难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生存。你看,当下很多青少年动不动就闹自杀,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面对现实环境,你不要以为他们有能力面对死亡,他们是没有能力活下去!他们很脆弱!
我们日常中忍受蚊虫叮咬、肚子饿、塞车...等等的小痛苦不是已经很习惯了吗?我们台湾的气候虽然四季分明,但并没有特别冷或特别热的痛苦,在西藏冬天冷的痛苦非常大。在新加坡、泰国、印度..热的痛苦让人受不了,但我们应该要承担得起这些如疾病、气候、遭受捶打...等等的痛苦。
过分娇弱反而会增加受伤害的程度。现实社会一定有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痛苦存在,但是有些人不缺物质也不缺感情。明明没有痛苦的事情存在,可是他们也会痛苦,真是奇怪!这就是太脆弱了,我们喇嘛从小就过惯团体生活,所以不论周围如何地吵闹喧哗,我们想要睡觉就睡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容易受到周遭的干扰,这只是习惯而已,并非喇嘛们修行好的关系。
你们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所以遇到周围吵杂的时候当然就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就像我们上次修破瓦法的时候,尽管白天修法很辛苦,晚上遇到有人打鼾还是有人睡不着,起初几天整个人看起来像是要崩溃的样子!
到第五、六天还不是习惯了,这就是太脆弱了,越脆弱越增长我们受伤害的程度,坚强的人比较不会感受到痛苦的煎熬。
(c)思惟忍苦断惑之利
19.智者纵历苦 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 虽生多害苦
20.然应轻彼苦 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 馀唯弑尸者
21.苦害有诸德 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 羞恶乐行善
【讲解】
* 我们凡夫遇到一点点压力和痛苦就心神不宁、迷惑焦躁,就像精神病患一般地心灵混乱。
* 很容易招致不可思议的灾祸,而有智慧的人不生烦恼。
* 所以纵然受苦也不会搅浑内心的清明和宁静。
* 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战胜烦恼,对治烦恼时,虽然会产生很多伤害和痛苦。
* 但是我们应该漠视这一切痛苦,努力息灭贪嗔等烦恼敌,能够战胜烦恼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他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再者,「伤害」「痛苦」有很多益处,它使我们「心生厌离」并去除「骄矜和傲慢」,并对和我们一样受苦的轮回众生产生悲愍、羞于作恶、欢喜行善。
为什么「对治烦恼」时会产生很多障碍和痛苦呢?
* 因为我们正在对治「烦恼敌」,我们的烦恼一直在消失当中。
* 那些「烦恼敌」怕将来无法成熟在我们的肉体上。
* 所以许许多多的烦恼就会提前涌现。
* 所谓「业力现前」就是这样子。
* 大部份的人都不想接受痛苦。其实「痛苦」是训练我们心灵的良方妙药,修行者能够看到痛苦的优点,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痛苦。
以上所说是「安受苦忍」,它的重点是「多看痛苦的优点」。
我们就不会强力的排斥它,即使我们不想接受痛苦,当业果来临时也不得不接受!所以当我们知道痛苦的优点时,就能够勇于面对和接受它了。
如果我们经过修行以后,大家都变成一个大好人了,怎么办呢?本性难改!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我们贪欲的本性呢?只有佛法可以改变。
《入行论》安忍品可以改变我们,如果「安忍品」都没办法改变我们的本性,那就无可救药了!「安忍品」当中用不同的理论来教导我们安忍,而不是一味地教我们凡事忍耐。在我们东方的教育里-女人为了避免外面的谣言而凡事要忍耐下来,对男人要像对皇帝一般的侍候,那种忍耐是非常辛苦的。
* 佛经中所说的「忍耐」并不是那样的忍耐法。同样的忍耐,不同的心态。
* 「改变我们的心态」就是修行,「改变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 所谓「修心转念」是看你的想法有没有进步。
* 不管念了多少遍咒语,做了几万个大礼拜,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的话,那真的是没有用上。
* 改变心灵是最重要的,怎么改变呢?
* 能够减少贪欲、嗔恨、嫉妒、傲慢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不能减少的话,闭关五、六十年也没有用,熟习三部经藏也只是学问而已。
* 「修行好与不好」要观察他的贪欲、嗔恨有没有减少,如果贪欲、嗔恨减少的话就是修行好。
* 如果这些都没有减少,那么不管他怎么做都是修行不好。不管他的名声有多么响亮都没有用。
* 如果一个人的贪、嗔、痴非常少的话,即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其实他就是一位高僧。
大家要多观察对方有没有「贪欲」「嗔恨」,我们要尊敬贪欲和嗔恨心少的人。我们不要因为他的名声响亮、财势富饶而尊敬。那些充满贪欲和嗔恨的人并不是什么好人,而另外那一种人才是金钱买不到的,值得尊敬。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大转*轮」传了三次佛法:
第1次-->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解「四圣谛」
第2次-->在灵鹫山,为大乘根器的众生讲解「了义」「不了义」的经典
第3次-->在扬巴坚,讲解关于「如来藏」的了义佛法
第一次初转*轮所传是属于小乘的法。
第二次和第三次传法是大乘的法门。
大乘佛法后来为以「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为主的「二胜六庄严」发扬光大。我们现在所上的《入行论》是属于大乘经部的典藉,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精华。我们现在进行到六度中的「安忍品」,安忍非常重要,因为嗔恨、脾气暴躁是痛苦的根源。
要改变我们的脾气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改变它!
我们的性格如果永远无法改善,那么我们的修行如何进步呢?只有佛法才能转化我们的心,寂天菩萨在安忍品里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理论来教导我们修习安忍,上次讲过修习安忍的对境有多少呢?
有二十四种!复习一下:
第1组 -->「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看不起。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八种对境。
第2组 --> 我的敌人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四种对境。
第3组--> 阻碍「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八种对境。
第4组--> 阻碍我的敌人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四种对境。
「修安忍」的方法有三种:
1 安受苦忍
* 它的含义是:我们都想「避免痛苦」。
* 但现实生活我们「还是得面对痛苦」。
* 所以我们要「了解痛苦的优点」「接受痛苦」。
* 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就不会想要离开痛苦。
* 就不会在轮回之中产生出离心。
因为受到痛苦我们才会祈求三宝的保护,所以痛苦是我们出离心的引导者,是恶业最后的扫帚。经过痛苦的磨练能让我们成长,痛苦受久了以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寂天菩萨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你看电视上表演杂技的演员,他们的工作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们为什么做得到呢?
因为他们从小就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表演时才会让人看起来很轻松,习惯使事情做起来比较容易,这些都是痛苦的功德;接下来讲解
b.修谛察法忍 (a) 广说
(A)嗔与嗔者非自主
22.不嗔胆病等 痛…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