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

  二、修习安忍之法 (一)除嗔因

  (1)生嗔之因

  7.强行我不欲 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 嗔盛毁自他

  (2)劝息嗔因

  8.故应尽断除 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 更无他馀事

  (3)除嗔方法 (3.1)不应不喜

  9.遭遇任何事 莫挠欢喜心 烦恼不济事 反失诸善行

  【讲解】我们仔细的思考研究一下「嗔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产生嗔恨的原因:

  -->别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

  -->或阻止阻挡「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 获得了这些「长养嗔恼的食物」以后,储蓄及压抑情绪的结果使得

  嗔恨心愈发炽盛,于是毁灭自己,甚至毁灭别人。

  * 或是:产生国与国的战争。

  * 所以我们应该要想尽办法,彻底截断滋长嗔敌的各种粮食。

  * 因为这个嗔恨心,除了伤害我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 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我都「不应该扰乱欢喜」的心情。

  * 因为闷闷不乐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退失许多有益的善行。

  「嗔恨」就像是一头野兽,「产生嗔恨的原因」就是它的食物。我们不断喂「嗔恨」吃这样的食物,只会把「嗔恨」养得越来越壮大。而「嗔恨」这头野兽,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会伤害、破坏和毁灭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甚至「吞食」掉我们自己。

  为什么说「莫扰欢喜心」呢?

  为什么不说「平常心」?因为以前的人在平常的时候都是欢喜快乐的,偶尔遇到逆境时才会心情不好。所以这里才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心情不好,偶尔才出现好心情。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偶尔才有新衣服或丰盛的食物。当遇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时,人们就会显得格外的高兴。但现在我们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怎样就穿怎样。这些小事不会令我们感到特别的喜悦,所以我们的快乐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

  只有发生难得的大喜事,才会有好心情。我们平常要保持欢喜心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出家众。但也并非所有的出家众都能如此,如果他很在乎经营事业的话,就会和世俗的老板没有两样。

  一个能随顺因缘的出家众他每天都很快乐,只偶尔遇到逆境才会有烦恼,但这个烦恼也不会留在心里很久。常常心情不好不但于事无补,更会使人退失善行,所以我们应该常怀喜悦的心情。

  (3)除嗔方法 (3.2)不应不喜之因

  10.若事尚可为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烦恼有何益

  (4)细究嗔因全力断 (4.1)嗔境差别

  11.不欲吾与友 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 于敌则反是

  【讲解】「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烦恼有何益」是非常有名的句子。我们仁波切常常在说,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得到。

  如果还有补救的办法,

  我们何必对「灾祸」和「逆境」生气烦恼呢?

  要是已经于事无补,

  生气烦恼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想想!我们为什么会为子女如此担忧呢?烦恼有用吗?如果我们该讲的都已经跟他们讲了,该做的都已经为他们做了。如果他们还是不能学好的话,那就不用再烦恼了。

  为什么呢?

  因为烦恼不会带来任何用处,假如事情还可以补救,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担忧!为什么?因为它还可以改变嘛!这些道理很多人囗头上都会说,但,实际上却做不到,这就是放不下执著。「放下执著」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心态上面不执著事态发展。

  这四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下来,偶尔遇到不能决解的事情,想想寂天菩萨的这四句话。

  1. 我们要确定「嗔恨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对治嗔恨。

  2. 仔细的研究「嗔恨发生的原因」。

  3. 嗔恨是因为:我不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遭受痛苦、被人轻视、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和暗中卑鄙的言词。

  4.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忍辱的对境」有二十四种。

  -->你们要记住,才能「修安忍」,哪二十四种呢?

  第1组 -->「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看不起。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八种对境。

  第2组 --> 我的敌人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四种对境。

  第3组 --> 阻碍「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种)

  1. 得到快乐。

  2. 得到钱财。

  3. 得到赞叹。

  4. 得到名闻。八种对境。

  第4组 --> 阻碍我的敌人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轻视

  3. 听到诽谤羞辱的粗话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词,四种对境。

  (4.2)消除令我不乐之嗔 A.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A)应忍身苦

  a.修安受苦忍 (a)思惟苦是解脱因

  【讲解】修安受苦忍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就是「了解痛苦的优点,如何去发现、去学习痛苦的优点的方法。」

  12.乐因何其微 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 故心应坚忍

  13.苦行伽那巴 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 何故反畏怯

  【讲解】

  * 在三界中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少许。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

  * 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

  * 所以,心啊!你应该要坚毅地忍耐下去!

  * 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尚且能无义地忍受灼烧和割身等痛苦。

  * 现在我为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脱而努力,为什么反而要畏惧受苦呢?

  为什么在三界轮回之中能够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一点点,但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呢?因为我们每个众生都是为了寻求快乐而不断地在奔波忙碌,有人问 达赖喇嘛:「人生是为了什么?」

  达赖喇嘛说:「人生是为了快乐!」的确是为了快乐!

  但,有些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却有点不务实的回答说:「人生是为了渡众生的」。人本来就是追求快乐的。你看我们小时候很认真的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长大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过快乐的生活啦!计程车司机、公务人员、上班族、大老板、演员...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忙碌的。

  西藏近代的学者「给敦曲」说:「世间人都是为了快乐而奔波的」。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观念,在台湾大家都会说:「我很忙!」我们以为忙才有面子,上次在莺歌遇到一位居士,他问我:「堪布很忙喔?」

  我回答说:「对啊!我目前在各个中心上课,所以比较忙」。他说:「忙,比较好!」我以为他是这样想的:「现在台湾景气很不好,能够忙碌的工作才是福气」,但,或许他是这样想:「师父很忙是因为要到处去渡众生,这样子比较好!」

  不清楚他的概念;我们西藏比较老的修行者都不太会说:「我在忙」。像我这样到处传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只能算是中等的。

  几年前我要去印度的时候,向多竹千的吉美渥沙仁波切说:「我想要去印度朝圣」,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去朝圣。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答应我的请求,但他跟我说:「应往内朝圣,往外朝圣并非究竟」。

  所以像我们这样到处奔波,是不太敢张扬的,我们要静下来,不能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各个地方到处游走。

  * 修行者为什么能静下来呢?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庄严的寺院?

  * 为什么他们不羡慕众多信徒赞叹的喜悦呢?

  因为他们已经得到超越外境所给予的快乐了。所以他们很自然的能够安心地修行。他们不是压抑自己或勉强自己在一个小山洞里苦行,他们是自己乐意这样子做的。

  所以人都是为快乐而奔波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呢?为什么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痛苦呢?我们的目的和事实结果总是相反,无始以来我们都好像故意要去寻找痛苦一样,导致痛苦的因实在很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遭遇痛苦之后才会想到要离开痛苦。

  在台湾我遇到很多人是因为事业、感情或人际关系不顺的原因而皈依学佛的,因为这些因素让他们痛苦,他们才会向神或上师求救。向上师求救当然无法让他们马上离开那个痛苦,但因为这些因素让他们进入佛门学习佛法,让佛法慢慢地教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自己决解自己痛苦的方法,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怎么会遇到好的上师呢?

  如果没有遇到好的上师,如何学到正确的佛法呢?为什么欧、美地区的人可以接受佛法呢?他们没有物质缺乏的烦恼,但他们内心存在着压力和痛苦,所以才会接触佛法、接受佛法,因此要珍惜及感恩痛苦。

  * 我们遇到痛苦应该好好的忍耐。

  * 这些小小的痛苦,就好像身体里面的癌细胞-->越早发现越好。

  * 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

  * 是引导我们出离的工具,是催发我们行善的推动者。

  * 它就好像:能清除我们最后恶业的扫帚,「痛苦」有很多优点和功德,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有些地方有非常不好的风俗:自杀、自焚、跳崖、割喉、陪葬...等等习俗。记得几年前我刚来台湾时,有一个谣言说「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很多人就变卖家产到美国去。说要在某一个地方等待某一日来临时迎接上帝,真是愚痴!伤害自己也伤害家人,忍受这些痛苦是不值得的。可是他们做得到,还有一些外教,他们每几年就必须到他们的圣地朝圣,或一生中必须至少到圣地朝圣一次。大部份的信徒并不富有,朝圣一次所花费的费用、精神及体力却非常可观。可是信徒们乐意付出,所以正在为追求最究竟快乐的我们,忍受一些小小的痛苦实在微不足道。

  (b)思惟习苦成自然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