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除嗔因
(1)生嗔之因
7.強行我不欲 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 嗔盛毀自他
(2)勸息嗔因
8.故應盡斷除 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 更無他馀事
(3)除嗔方法 (3.1)不應不喜
9.遭遇任何事 莫撓歡喜心 煩惱不濟事 反失諸善行
【講解】我們仔細的思考研究一下「嗔恨是如何産生」的呢?
産生嗔恨的原因:
-->別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情。
-->或阻止阻擋「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 獲得了這些「長養嗔惱的食物」以後,儲蓄及壓抑情緒的結果使得
嗔恨心愈發熾盛,于是毀滅自己,甚至毀滅別人。
* 或是:産生國與國的戰爭。
* 所以我們應該要想盡辦法,徹底截斷滋長嗔敵的各種糧食。
* 因爲這個嗔恨心,除了傷害我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 無論遭遇到任何逆境,我都「不應該擾亂歡喜」的心情。
* 因爲悶悶不樂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人退失許多有益的善行。
「嗔恨」就像是一頭野獸,「産生嗔恨的原因」就是它的食物。我們不斷喂「嗔恨」吃這樣的食物,只會把「嗔恨」養得越來越壯大。而「嗔恨」這頭野獸,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只會傷害、破壞和毀滅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吞食」掉我們自己。
爲什麼說「莫擾歡喜心」呢?
爲什麼不說「平常心」?因爲以前的人在平常的時候都是歡喜快樂的,偶爾遇到逆境時才會心情不好。所以這裏才說「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心情不好,偶爾才出現好心情。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偶爾才有新衣服或豐盛的食物。當遇到這些美好的事物時,人們就會顯得格外的高興。但現在我們想要吃什麼就有什麼,想穿怎樣就穿怎樣。這些小事不會令我們感到特別的喜悅,所以我們的快樂並沒有那麼容易獲得。
只有發生難得的大喜事,才會有好心情。我們平常要保持歡喜心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是出家衆。但也並非所有的出家衆都能如此,如果他很在乎經營事業的話,就會和世俗的老板沒有兩樣。
一個能隨順因緣的出家衆他每天都很快樂,只偶爾遇到逆境才會有煩惱,但這個煩惱也不會留在心裏很久。常常心情不好不但于事無補,更會使人退失善行,所以我們應該常懷喜悅的心情。
(3)除嗔方法 (3.2)不應不喜之因
10.若事尚可爲 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煩惱有何益
(4)細究嗔因全力斷 (4.1)嗔境差別
11.不欲吾與友 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 于敵則反是
【講解】「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煩惱有何益」是非常有名的句子。我們仁波切常常在說,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得到。
如果還有補救的辦法,
我們何必對「災禍」和「逆境」生氣煩惱呢?
要是已經于事無補,
生氣煩惱又有什麼用呢?」
你們想想!我們爲什麼會爲子女如此擔憂呢?煩惱有用嗎?如果我們該講的都已經跟他們講了,該做的都已經爲他們做了。如果他們還是不能學好的話,那就不用再煩惱了。
爲什麼呢?
因爲煩惱不會帶來任何用處,假如事情還可以補救,那麼根本就不需要擔憂!爲什麼?因爲它還可以改變嘛!這些道理很多人囗頭上都會說,但,實際上卻做不到,這就是放不下執著。「放下執著」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所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心態上面不執著事態發展。
這四句話,你們一定要記下來,偶爾遇到不能決解的事情,想想寂天菩薩的這四句話。
1. 我們要確定「嗔恨發生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對治嗔恨。
2. 仔細的研究「嗔恨發生的原因」。
3. 嗔恨是因爲:我不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遭受痛苦、被人輕視、聽到誹謗羞辱的粗話和暗中卑鄙的言詞。
4. 但是對于敵人卻剛好相反。
「忍辱的對境」有二十四種。
-->你們要記住,才能「修安忍」,哪二十四種呢?
第1組 -->「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輕視、看不起。
3. 聽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八種對境。
第2組 --> 我的敵人
1. 得到快樂。
2. 得到錢財。
3. 得到贊歎。
4. 得到名聞。四種對境。
第3組 --> 阻礙「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 得到快樂。
2. 得到錢財。
3. 得到贊歎。
4. 得到名聞。八種對境。
第4組 --> 阻礙我的敵人
1. 遭到痛苦
2. 被人輕視
3. 聽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 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四種對境。
(4.2)消除令我不樂之嗔 A.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A)應忍身苦
a.修安受苦忍 (a)思惟苦是解脫因
【講解】修安受苦忍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就是「了解痛苦的優點,如何去發現、去學習痛苦的優點的方法。」
12.樂因何其微 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 故心應堅忍
13.苦行伽那巴 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 何故反畏怯
【講解】
* 在叁界中産生快樂的因素只有少許。導致痛苦的因緣卻非常繁多。
* 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想到要出離。
* 所以,心啊!你應該要堅毅地忍耐下去!
* 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尚且能無義地忍受灼燒和割身等痛苦。
* 現在我爲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脫而努力,爲什麼反而要畏懼受苦呢?
爲什麼在叁界輪回之中能夠産生快樂的因素只有一點點,但導致痛苦的因緣卻非常繁多呢?因爲我們每個衆生都是爲了尋求快樂而不斷地在奔波忙碌,有人問 達賴喇嘛:「人生是爲了什麼?」
達賴喇嘛說:「人生是爲了快樂!」的確是爲了快樂!
但,有些人面對這個問題時,卻有點不務實的回答說:「人生是爲了渡衆生的」。人本來就是追求快樂的。你看我們小時候很認真的讀書是爲了什麼呢?爲了長大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過快樂的生活啦!計程車司機、公務人員、上班族、大老板、演員...所有的人都是爲了追求快樂而忙碌的。
西藏近代的學者「給敦曲」說:「世間人都是爲了快樂而奔波的」。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觀念,在臺灣大家都會說:「我很忙!」我們以爲忙才有面子,上次在莺歌遇到一位居士,他問我:「堪布很忙喔?」
我回答說:「對啊!我目前在各個中心上課,所以比較忙」。他說:「忙,比較好!」我以爲他是這樣想的:「現在臺灣景氣很不好,能夠忙碌的工作才是福氣」,但,或許他是這樣想:「師父很忙是因爲要到處去渡衆生,這樣子比較好!」
不清楚他的概念;我們西藏比較老的修行者都不太會說:「我在忙」。像我這樣到處傳法不是最好的選擇,只能算是中等的。
幾年前我要去印度的時候,向多竹千的吉美渥沙仁波切說:「我想要去印度朝聖」,其實並不是真的要去朝聖。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答應我的請求,但他跟我說:「應往內朝聖,往外朝聖並非究竟」。
所以像我們這樣到處奔波,是不太敢張揚的,我們要靜下來,不能今天這裏、明天那裏各個地方到處遊走。
* 修行者爲什麼能靜下來呢?
* 爲什麼他們不羨慕外面的花花世界?
* 爲什麼他們不羨慕莊嚴的寺院?
* 爲什麼他們不羨慕衆多信徒贊歎的喜悅呢?
因爲他們已經得到超越外境所給予的快樂了。所以他們很自然的能夠安心地修行。他們不是壓抑自己或勉強自己在一個小山洞裏苦行,他們是自己樂意這樣子做的。
所以人都是爲快樂而奔波的。
可是我們爲什麼「反其道而行」呢?爲什麼我們所得到的都是痛苦呢?我們的目的和事實結果總是相反,無始以來我們都好像故意要去尋找痛苦一樣,導致痛苦的因實在很多。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想到要出離,遭遇痛苦之後才會想到要離開痛苦。
在臺灣我遇到很多人是因爲事業、感情或人際關系不順的原因而皈依學佛的,因爲這些因素讓他們痛苦,他們才會向神或上師求救。向上師求救當然無法讓他們馬上離開那個痛苦,但因爲這些因素讓他們進入佛門學習佛法,讓佛法慢慢地教育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自己決解自己痛苦的方法,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怎麼會遇到好的上師呢?
如果沒有遇到好的上師,如何學到正確的佛法呢?爲什麼歐、美地區的人可以接受佛法呢?他們沒有物質缺乏的煩惱,但他們內心存在著壓力和痛苦,所以才會接觸佛法、接受佛法,因此要珍惜及感恩痛苦。
* 我們遇到痛苦應該好好的忍耐。
* 這些小小的痛苦,就好像身體裏面的癌細胞-->越早發現越好。
* 它讓我們産生出離心!
* 是引導我們出離的工具,是催發我們行善的推動者。
* 它就好像:能清除我們最後惡業的掃帚,「痛苦」有很多優點和功德,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有些地方有非常不好的風俗:自殺、自焚、跳崖、割喉、陪葬...等等習俗。記得幾年前我剛來臺灣時,有一個謠言說「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很多人就變賣家産到美國去。說要在某一個地方等待某一日來臨時迎接上帝,真是愚癡!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忍受這些痛苦是不值得的。可是他們做得到,還有一些外教,他們每幾年就必須到他們的聖地朝聖,或一生中必須至少到聖地朝聖一次。大部份的信徒並不富有,朝聖一次所花費的費用、精神及體力卻非常可觀。可是信徒們樂意付出,所以正在爲追求最究竟快樂的我們,忍受一些小小的痛苦實在微不足道。
(b)思惟習苦成自然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