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乐眠睡了。
「慧汝多絮刮,仅许繁多也;我同诸修者,汝应离厌倦,眠于真性善。称驱我者多,然无害我之,如是因具故。智慧耳谛听!总言诸有情,乃我之眷属。」
一般凡夫要了解性空是困难的,纵使了知,要现证空性更为困难了;因为须断除二相,即使现证空性,但要消灭真实执着,也是困难的。所以从凡夫地到资粮道,加行道是很难的。之后现证空性而至见道,非常难。虽是见道位已现证空性了,但实执仍未断,直至七地之前,实执一直存在,要断实执是非常困难的。断了实执,再断实相,那更困难。如大地至十地菩萨一样,一切有情皆是真实的眷属。
「然希求脱者,我掷五箭时,何能脱成圣?宗义有无二,具量如悟杜。此亦内外二,外道甚繁多。然外亦多宗,摄则常断二。」
因为有我故,所以要成解脱圣者,那是很难的。有些宗义论师认为有前后世,有些认为没有前后世,甚至否定因果。具量的宗义师,如「悟杜」花(一种稀有的花)。有宗义的亦分内外二道,内道少外道则多;外道概括分为:常与断二类。
「世间顺世派,除今世无余,未许前后世,无三宝解脱。」
外道顺世派认为无前后世、三宝,无解脱。
「胜论许后之,唯我虽安立,无解脱遍智。数论派等余,许脱无遍智。」
胜论虽说有前后世,他们认为烦恼和心是一体的,所以只要有心即有烦恼,无心即无烦恼,所以无解脱及一切遍智。而数论派又分二者,即有余及无余。有余认为世间有创世主,无余的以为虽无创世主,但有共主相,他会变化一切万象,使我们轮回,所以世间无遍智。
「由常生果立,外道之禅定,得四神通等,可获彼之见,习故忍不成,暖顶亦无能,无修智慧故,为何能害我?」
有余数论派认为有创世主,这是常法,会生果,是他们的理论。内外共同的说法:只是以四禅定的修学,虽然可以得到禅之悉地(成就),如此修习,如未能生起暖顶忍的话,如何能害我呢?
「受想思等遮,作意亦遮后,无作定劫观,此亦无害我。」
有人刻意遮挡一切受想思作意等,此种虽多劫观修,也不能害我。
「无作意之见,何有等察之,想遮灭之见,无能治慧故,劫观无害我,无想之见解,如观故想之,非有亦非无,有否皆无知,劫观无害我,无能治害我。非有非无见,如观故色等,具相皆无视,识毫无作意。唯意唯明知,于此定劫观,如此之意识,除遍行痛苦,无有余痛苦,仅属未遇缘。我住于此处,莫说修智慧,无有能治害。无色界之见,现多瑜伽者,善取修妙名,虽尽取悦音,正修之时刻,若未离彼等,无我皆未知。我与智慧二,所执正违故,所执无正违,观修无害我。」
一切无作意之见,都无法对我作任何伤害。有些人以禅定观修方式,虽然能得四禅天,远离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当下虽无苦苦坏苦,却有行苦,乍看之下,暂时未过二苦,这只是未遇因缘而已。我安住此处,如不说修智慧,没有对治我是不会损害我的。现在很多瑜咖行者,取着种种美妙名言,缘这些修,何谓无我都不知道啊!我与无我(智慧)所执是正相违,不观修无我于我何害呢?
「如明能治暗,除此无有余。灭蕴时蕴执,于无生许见,唯明知未灭,故未离观识。」
说明内外道的禅定观修,非以无我观修不是正对治,如明才能破暗,不是其它能办到,所以无法伤到实执的。以下说明内道四部见解。
「如是有部许,于我无伤害。微尘无方分,无触合间离,于零碎专注,根本定之力,所见皆不清,集聚无意义。当见无依时,山围及房舍,墙垣能直越,无遮触往来,手足印于石,虽具无量德,然与我无违,治无故无害。」
他们对世法微尘观修,于是只专注在琐碎,虽具有种种神通力,也无法伤害我。
「现今多修者,得此以为足,莫说修智慧,我愿已满矣。」
现今很多修行者,以得到这些神通力功德为满足,更不用说去修智慧了。因为不修智慧,而我又得到满足了。
「因为无治我,然而彼生时,于空意缘之,唯因作故修。然我之真实,彼等未能弃,实弃故无能,有为因作立。与我同宗故,害我则意倦。」
意思是说内道实事师,以为依真实有才作用(假必依实),如果诸法不是由他方而有的话,那好坏的作用就不存在,他们认为缘起道理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因为有作用,所以是真实性的。因此佛陀很善巧的运用缘起道理,慢慢的使其了解无真实的原因。所以佛的教法可分为三:先说无常,次说粗分人无我,再次说深奥的人无我见解。
「声闻经部等,尽修于此定,暖顶亦无能,如何能生忍?」
此说声闻的宗义,暖顶位都无法达到,何况修忍位呢?
「唯识自续等,诸法自性成,自之性相成,自性所形成,实质成等义,称许谓成量。由唯识实派,有为许真实,见解亦同观,不仅无害我,反成缘我观,观我则我伴。莫说一切智,连解脱亦难。于无有自性,因果无能立,故无二谛脱。」
唯识及中观自续派,承认有法无我的那些论师见解。自续派(随瑜伽行)说无外境,却说有自性的缘起故,真实性仍无法破除。
「依怙龙树说:成外寂静无方便,彼等真俗二谛衰,二谛衰故无解脱,如是我之经教说。」
(中论二十四品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中观自续派,虽未许真实,世俗自性成,设若名言无,不能成因作。如是见未弃,三乘是何者,能生圣道也。诸有大士夫,除此若未达,无知无学之,观修诸所作,皆无明闇意,更暗之墙角,暗色具依后,无违我执之,无作意无思,无观无见称。明知心性相,属因无有故,置于唯明知,无乱胜观许。若仅脱无能,一切智笑处。毫无有作意,仅观唯明知,乃缘心观故,我与心同住,此岂缘我观,观我之果报,不仅无解脱,反增长我性,除此无有余。」
中观自续派(随经行)以为自性自相的存在是必须有的,虽然破除真实,但世俗自相却未除,不仅无法解脱,反而增长我性执。
「同称中观者,莫胜于应成,此见亦圣者,唯后得之见,佛地此亦弃。为何如是说?名言唯名有,应成派安立。佛地亦名义,相皆无存在。根本后得有,相续母等说。」
同样自称是中观派者,却没有比应成派更殊胜的中观师。此中较难懂的,例如有三个瓶,三位有情会看出三种不同相:凡夫是以实执看瓶,阿罗汉是以实相及名言之瓶相混合而现,而佛陀已远离一切实相,瓶相之现,我们很难理解。现观庄严论说:当意识净化之后,意识之所缘也随之净化。由此可以引申:众生看到与佛陀所见完全相反,而佛陀已离一切实相,那如何能见到众生这种相呢?这值得我们去观察,内容太深奥了。
「智慧答复道:若唯信无我,亦能寂诸罪;于无我起疑,亦动轮回本。若修定驱汝,我观故解脱。汝乃堕有仇,汝根未斩断,再有则无终。」
能信「无我慧」就能净诸罪障;只要对「无我慧」能产生一念疑惑,可动摇轮回根本;如果修定观无我,即可得解脱。我执根若未斩断,则将轮回不已。
「实执答复道:若要驱我走,未修对治力,以是故难逐。治执若无违,三宝主导下,众生皆成仇,戴铠持兵器,砍杀作仇敌,咒与神通力,若多则亦能,增长我方故,智慧汝何去?」
要破除我执,不修正对治是很难的。
「若无近我方,称驱乃哀嚎,我下摄受之,众生勿须说。汝方合并之,解脱已得喽!性咒大瑜伽,多口说此世,依识已抛弃。我之唯声闻,弃作作余多,尤是学律贤,多于我与慧,其中挑选我。因为汝自身,非食非穿戴,见境汝未有,无处后何去。我乃迫切需;好坏茶酒食,重轻视奉行,善恶供养等,当下我知后,善恶我答复,我作诸欢喜,我入八法网,此时汝何去?上下中三共,我需急会见,汝乃延迟矣!」
「智慧汝谛听!于汝起疑惑,虽可撼轮回,然于汝无信,故为食卖法,弃法游村里,舍戒取新娘,断律满自求,离山与犬戏;未断欲断惭,未断有断脱,断定非八法,未断我断空。因布卖灌顶,蒜食卖开许,超渡卖二世,彼等虽繁多,此皆我事业,此时汝何去?莫苦喊驱逐!」
「智慧复谛听!若未诚思死,尽取法者称,仅属为今世。轮回共与别,思患故诚心,求脱心未生,声闻脱何得?诸情如独子,诚爱并不生,净乐未承担,何列入大乘?由奢摩他力,与我所执违,为观汝智慧,寻故胜妙观,引轻安未得,合成修妙观?故莫称逐我。」
「称驱者虽多,习与心久伴,现亦与心伴,昔时汝何住?我处汝未抵,今称驱汝喽。昔得圣等同,悟杜娃拉花,良机仅一二。我名称无明,灭无明称佛,此故汝与我,同心我旧识,我眷属烦恼,八万四千有,对治同数说。虽诸皆论此,然无之数相,莫说解对治。虽习诸能治,仅我欲烦恼,亦未能灭故,余者皆笑处。」
「智慧答复道:汝善言巧语,弒父子说理,亦同长舌妇,汝说皆不实。见无谬世俗,愚者若话多,矛盾义更多,道箭等杂意,瞎话无庸述,无一有义语,如汝亦无义。然汝所说等,多解成所断,若称理可许,于汝如是违:烦恼妄念多,正意无妄念,河水多喧扰,何能扰大海?佛说真实义,绝无虚言语;无论多假义,皆乃无实义,实义亦无实。」
「汝乃从无始,称与心同住,问心属常否?若常则违生;无生违现识。若是心无常,有否前后时?若许有前时,心之前剎那,真实所见理,未与心同俱,无成余自性,常坚恒久故,与许无明违。后剎那不变,现无故有违。真实则不变,有变违真实。若许有后时,后乃未将成,将成乃正生。后谓于初者,依而取后者,待与生瞬置。真实无相待,及无变无生,与无依赖他,常坚恒定许,未知成正违?同俱与现式,亦有前后时,其理同上因。此之现并有,有前后同上,时终剎那及,现未尽至寻,若已尽现时,同俱处非有。」
「若未缘一法,汝与谁同在?自性不成余,真实故何去?未见正违…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