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决定无真实,定解此续流,根本定处许。此无异上述,莫说所执违,未离缘我观,何成智慧观?」
有些人对定解续流的观修,就是空性观,和上述所缘相同,不是和我执相违的无我观,怎么能说是无我慧观呢?
「有许一异因,观察之因故,法定我无实,本无自性净,未知所修空,寻余后观修,决定属空离。实执空性故,成为缘我观,与我所执违,有否思对治!为何如是说?无我若未知,余寻于空矣。诳言谁都能,无我观则少。」
有些人认为空性的观修,不是以正因安立的,无自性本身是空性的内涵,可是撇开了无自性,而另外寻找一个空性,如此,当然也无法伤害我。
「有许一异因,观因故我属,明知无真实,定解之所执,续流尽力修,此许真性观。此善于余等,虽少伤害我,何能尽害之?」
说明自续派的空性观修,虽然可以少许伤害我,但无法完全伤害我。自续在解释空性道理时,是说所遮的真实,是无法为根识所见,所以由此而知,由根识所见的诸法,会见每一法的自相、自主、自性存在的,此点是他们未能破除的,自性自相名言上是存在的。这是为诸法存在的根本基础,如果超出此界限以外,另外有个「有」的存在时,这就是真实有,这是所要破的真实。因为我们所见全以为由他方产生,这是有的基本。如果超越这种有法时,即是自续之所破,此即自续派所说的真实之义。因此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真实,我们即需要寻找、观察,而无所获时,就是破除真实性。这只是少许伤害。
「为何如是说?唯依蕴聚后,生属我之想,属我想之识,所缘我之后,其相实执着。如实乃实执,如持乃实持,如相乃实相,后随至十地。」
为何这样说呢?通常内道四部都说:「我」是取有的,因为依我的五蕴取名为有的。当我们产生一个实我想时,其实我是存在的,所以实我想,并非真实执着,这是无误的。可是在未了解空性之前,很难辨别那一种是真实的实我想?那一种是名言的实我想?除非了解性空的人才可以分辨以外,不了解无自性空之前,这种相是无法办别。所以认为自相在名言上存在的这一派论师,都一致共许根识是可以见到自性的。所以,如果所缘的我之后,这种从他方面(境上)而有,看到从他方面自性产生的相,而去执着的话,这就是要破除的真实性,是理智需要断的所遮,实执是道谛所断的所遮,此二者是以真实所遮为主。如果以理智可以断除所遮,而实执即可断除了。
「亦名所知障,有学于后得,实相无实执,定中二皆无;佛地无定后,凡夫二皆有。」
十地菩萨也有真实相存在的,这也可称为所知障。有学位的圣者在后得位时,虽有实相但无实执,但是在定中则二者(真实相与实执)皆无;成佛时则无有根本智及后得智的差别了。凡夫二者皆有。
「依唯蕴聚后,属我想之识,因见我实故,此性真实一,真实异未成,决定此属我,无真实悟已,所执此定解,续流护所许,定少伤害我。」
唯识派的观修,虽能少许伤害我,但不能完全灭除。为什么呢?当一般执我想,有一属我想生时,依五蕴所安立之我,此我概念生起,觉得这是我生存的最基本下限,这个我是存在的,从他本身而有的这部分是存在的,如果还有其它生存方式,或生存的内容,这就叫做真实,这就是自续派要遮挡的真实性。光是遮挡此真实是不能完全了解性空的。如同章嘉仁波切在知母之歌中说:有时会现起蕴体概念时,会觉得蕴体是被控制的对象,我控制蕴体。会有控制及被控制的感觉,即我背着蕴体,蕴体是我的包袱,这种我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控制蕴体的我,如果寻找也不会找到的。这种我执叫做蕴体不同相的我执,当然也有同相的我执。总是皆是执着补特伽罗是一独立实体的一种执着,破此后即能了解粗分的人无我。依我个人想法,当我们想到我时,会觉得我是由自方而有,独立而有的概念,当此概念生起时,一个不观待蕴体而很独立的我忽然直接冒出来,会有这种概念产生,当然此为所遮。可是自续以下以为这是名言有、是存在的,他们不认为这是所遮的真实,而是其它的内容,去寻找时并破除。这则非空性,所以说:只能少许伤害我,不能完全害我。
「为何如是说?我乃依于蕴,所缘于蕴体,应遮乃真实;蕴体外有我,不遮真实故,蕴上我戏游。」
因为我是依五蕴而安立的,若是不观待,而是很独立的我产生,这是所遮挡的真实;如果这真实不遮除,那我即在五蕴上游戏了。
「我与蕴分后,无我虽尽观,所执无正违,缘我属蕴后,见成真实相,如所见未成,正量定解生,则害非其余!」
如欲遮挡我执,就必须遮挡名言自性、自相的我。除此之外其余无法害我的。
「缘蕴称属我,真实唯遮之,无遮成境后,未衰力具明,离掉举灭执。所缘蕴体后,无我现于境,若善护所执,与我所执违,虽能驱我走,如是唯日月,续定我所知。目未曾见我,而称驱我者;如东门住魔,祭物送西门。虽未知偷者,指认偷贼似;」
当缘蕴体的当下,即有我产生;不但如此,还有独立的我相产生,就是我的真实相。破除这种的自性我之后,以未衰退具明的心力方式,离掉举及灭一切执着。如现无我境仍执我有自性自相,那并未见我的究竟性质,而想赶我走,如同鬼现东门祭品送西门,犹如不知道谁是小偷而去指认小偷一样。
「目标虽未见,却以箭射之。如未知宝相,寻宝则满足。智慧汝非见;我乃诸主矣,我乐心愿成。」
有时在生起我的概念时,无论是「我」念生起或执取任何一法,自然会以为由他一方显现(自性成就),由其自身显现(独立的)使我们见到。当我们想到我时,「我」也是由他本身现起使我见到,在看到任何一法时,皆以为如此。这是由他方面自身而有的真实执着,自性有的被我们见到。但当我们破斥此种存在时,首先从了解诸法皆非由他方面显现而使我们见到,当我们遮挡时一切皆空,但在唯名当下显现了好与坏的作用,这就非常困难了。宗大师曾说:「要遮档真实并不难,难是遮挡真实自性之后,在唯名唯识的安立情况之下,幻境的作用,这才是中观最难的扼要。」他又说:「修学中观的法友们!在遮挡了自性之后,必须要现起缘起的作用,这非常困难,但除此之外,就别无其它法性了。」性空显缘起,确实如此。在中论中也说:因为我们无始来串习的意识的缘故,见到一切都会以为是由他境上,让我们见到,而见到存在的,是此法本体的那方存在的。既然是由境上而有,为何当我们寻找他的存在时,却又找不到了。由以上之理寻找不存在时,虽遮挡了由境上存在(自相存在)这部分,可是遮挡(断了实执)之后,那境上的作用呢?却要当下用唯名安立,这就困难了,否则就堕入断边。这很难懂。
其实存在的方式有二:一、由他境上存在。二、唯名言识安立存在。就是如此而已。第一如果成立的话,应该寻找(正理观察)时可以得到,但事实不然。因为找不到,这就是所谓「正理违害」。那只有承认第二者的存在了,即唯名而有。在名言上遮挡自性之后,要现起缘起。因此要以缘起正因来确这一法的存在,都是互依而有(缘起有,名依相而安立,相依名而有。所现的也心境互依)。所以存在不是由他境上独立或自性而有,是互依而有。认知因为缘起之故,对缘起有深刻了解时,则不会堕入断边的危险。龙树菩萨说:「因为观待他故,不观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因为依他所以否定名言的断边,所以依缘起之理,可以使我们安然入中道了。
「有些称驱我,七相理寻故,所缘蕴属我,决定无实质,慧执护续流,何谓此所执?」
了解空性之后,执着空性,如此在修学空性,作空性的观修。这种观修是伤害不了「我」的,执着也是我执。「驱我」的我,有时指实执,有时指真实。如入行论静虑品的我,有时是指爱自己的执着,有时是指真实。有些人说要赶我走,以七相寻找我空,所缘的蕴体而取名我决定无真实,这时定慧的续流要善持守。请问什么是智慧所执呢?
「若称识之续,此观唯我故,于我无伤害,识仍同世俗。」
如果此慧所执是唯名唯识的体性的话,因为明光又会再次见到真实,所以有危险增长真实的缘故所以说「此观唯我故」,意识本身不观修空性,只观意识的续流,这样不对,因为于我无害,识和世俗一样。
「若称无自性,此亦无全害,是故少害我。若称为无遮,无遮又何谓?虚空无边中,无边中之意,与无色意同。若无有缘我,所执何相违?则无害我方。若称见青色,青属须弥色,未知虚空意,莫说所执违,成害则笑处。于具有遮触,称作已唯遮,续乃成何作?若称定解作,此定解续故,唯有缘我观,莫说所执违。若称无自性,是也无遮何?何作一或异?若异需认知。唯断具遮之,如虚空无遮,唯断真实之,无遮之续流。」
其实真正空性的观修,唯有断除真实之后,当下安住,住于性空而持续,不再作任何分别。即专注性空中,使性空的续流持续安住,而非以意识的续流,只有空性而已。可是能持续性空的人很少,因为障碍太多。
「上述之定解,所执境无遮,虽已取名相,然观此有障;」
为何呢?
「于根本定时,沉昏与无显,不明非具力,昏乱及迷惑,掉举散乱等,需时我遣故,汝莫知作何!集聚无意义,我遣迷暗等,汝谬故执着,眠我加持下,此故无害我。」
你在修定时,昏沉、掉举,所缘不明显,无力持续,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进入昏沉睡眠,所以不能害我。
「寻时未尽定,所缘蕴体后,我实之所遮,所缘续未忘,安置后无遮,于续力及明,无散乱离衰,唯善根本定。此乃仅能尔,我将长乐眠。」
寻找时无所获,决定此乃空性内容;即所缘蕴体后,「我」无有真实,遮断真实后,不要忘了自己的所缘,而安住在性的道理上,使之持续。可是这种善巧的根本定,现修的行者很少。所以说这只是可能而已,我可以安心…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