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12

  ..续本文上一页皆不成立。在圣道三要中说:「现见缘起全不诬,即灭实执取境相,若时同起非更迭,乃圆成正见观察。」由缘起现性空,性空现缘起,互助灭除实执所取境,这是圆满正见的观察道理。「此复现相除有边,及以空性除无边,若无现空显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现相即缘起之意,下部见解是缘起只能除无边,性空除有边;应成派见解不但缘起除无边,亦可除有边;因为缘起无自性,一切法唯心识所现,不是自主而有,只是名言有,就断除了边执;因为自性空,名言有,除了无边。所以离了二边而进入中道。

  「除相实有边,与相绝无边。」因此互依之故,不是独立自主存在,而除去常边;因为互依之故,不是不存在,因此除无边。

  「所谓大悲心,初从何生故,同时悲与空,亦似互竞生;因悟悲空故,由此大悲心,亦似互竞生。悲空与悲二,因果如虱痒。因果虽次第,何因与何果,次第难言说。诸法此理推,实执汝如是,学说绝无故,汝无有诸法。唯汝顽固汉,单一独立者,自立恒长久,无依赖观待,不变且常住,愚中大愚者,无上最胜痴,三界中有愚,胜汝佛未说。」

  「汝乃瞎眼者,此理则如下:有生言无生,有老言无老,有病言无病,有死言无死,有灭言无灭。体若作摇晃,有却言无动,手足等伸缩,有却言无作,自行言无行,有住言无住,自卧言无卧,有眠言无眠,有醒言无醒,明食言无食,明饮言无饮,明穿言无穿。见听及嗅闻,觉受与感触,明有却称无。此性言无尽,总言法因缘,依赖生缘起,瞬间成作性,明见称未成,谬意极错谬,疯癫甚疯狂,若与同诤论,此亦如癫狂,虽似仇近故,无奈常诤论,仇人甚顽固,如遇此仇敌,智慧我倦矣。」

  「人与畜生等,六道众已述,扼要及实执,除立阿那外,所说皆无义。缘我而观慧,精进等无故,仅有说词矣,闭嘴是应时。呜呼有情众,业摄待彼山,则生此山识,去彼山之时,虽昔属彼山,待自身住处,于昔处此山,而生彼山识。如由见空解,见相无真实,似由见相生;由见相方解,见相生灭性,由见无自性,而生见相似。世俗成方便,胜义方便成,若无依名言,无能解胜意,见中得空性,思谓此等意,空似从见生,诸法从自性,空妙姿摄故,空根法唯名,唯取立名言。于此未寻找,唯取名诸法,生灭因缘作,无谬无诬赖,于因果生理,定解若任运,空故除无边。于唯名因果,须起深定解,空性之正见,执相之所缘,一切无余灭。」

  无我之内容分多种,因为我执有不同层次。如外道以为我和蕴体是分开的,我是常、一、自主的,可是蕴体会改变的,即破除常、一、自主的我,我执就不存在了。

  内道有部分以为我和蕴体是同性不可分离,既然破了常一自主的我,那为何有我执呢?那我执是甚么呢?即补特伽罗独立的实有之我执(正量五部)。我和蕴体虽分不开,但却非常一自主的。可是须依蕴体去寻找,而说我控制心,心控制我的感受会生起,此我即是实有之我执了。

  但控制心的我是不存在呀!当观察时找不到此独立实体的我,此种我执虽已破除,但对外在及蕴体产生了执着。于是唯识派就说法无我,许多人对人我执虽然已破除,但对蕴上的执着仍会产生;对外在的贪境瞋境,仍会强烈的生起。所以唯识派说无外境,皆由同一种子生出境与识,当识见一东西时,会觉得先有外境,后被识见,其实不然,而是由以前的习气(种子),现出识和境二者,令识见到,并无外境,唯有意识安立为有,于是说三界唯心造。唯识所主张的无外境及三界唯心的理论,确实对于外境执着的破除,是很有帮助的,却对内在的感受,真实执着的破除尚无帮助。

  此时即使外在的实执破除,仍有内在的实在存在。事实上内外一切法都无有真实,于是说无胜义有、无有真实的道理。自续派虽说诸法无有真实,却又说一切法所依是由他本性而有(世俗有自性、自相),这是他们认为诸法存在最基本定义(同是假必依实的理论)。因此缘好境生贪,缘坏境生瞋。

  于是破除自相的论师,认为仍有贪瞋存在。所以知一切法非由境上而有(自性或自相成就)是仅依名言或识安立而有的。因此了解中观应成派破除法我执的道理,几乎没有任何真实可执着了。

  所以无我的见解有多层次,经由前说对无我的认知,而了知后者无我的认知,虽断了前者我执,但不一定断了后者所说的我执;可是破除了后者的我执,必不生前者的我执,因此前后者的见解是有差别。

  「有边无边断,业果定解生,因果无谬思!所缘执灭故,供养于诸佛,见缘起无诬,故悟见空义。」

  「定解生起后,供养于师等,因果不欺诳,故灭自性已,无余诸所执。定解坚固时,供养诸本尊。现空二相互,已现因果时,供养诸空行。由自因自果,见无欺诳故,余识于无待,所缘灭已空,见时供护法。因果无谬理,余因于无待,离有边之空,成故由自因,自果成无谬,定解引生时,供养于四面。灭诸定解执,须知自性执。定解所执之,续乃护所执,唯遮自性之,无遮续须知,此供金刚兄。缘空修三昧,修胜观口诀,定住空性中。未安置定时,若无七理寻,如何成胜观?观故影住分,供养诸施主,愿同成小觉!」

  这些日说的都是如何调伏自己内心,指这颗不平息、粗猛的心,经由各种方法令其调治;这不是压迫方式,而是以自愿的方式来调伏内心。这样对自己更有利,内心更柔软善良,有益自己的安乐有益,心越柔软平静,对我们会越快乐。经由这种思惟,要认知所要做的,只有好好修行了。

  「实执答复道:汝于我多违,相似繁多说,汝亦相同故。听违意如下:汝若许依赖,依赖我实执,而立汝智慧,我无实违汝,于兔角善阶,有谁作观待?龟毛之柔衣,善恶谁观待。」

  「世尊说法蕴,八万四千等,我主领三毒,八万四烦恼,待后立能治,若无我与汝,亦违三轮许。待世间名言,诸烦恼主者,若我成非有,汝无有诸法,许三轮违故。」

  「为何如是说?六道诸众生,续中我首故,若由三毒摄,修行十恶道,主念五无间,沦生老病死,此乃世间田。具如是修行,由我故而生,虽有却诤无,堕断汝相违。」

  「世间故害汝,明有然许无,瞎说之癫狂,属汝故三轮。于六道诸众,明无慧有观,明无然有见,堕常汝相违。勿观我定有,引意皆自成,汝乃治无观,治观何帮助?对治观真性,非治性正违,汝许三轮矣。」

  「因实与无实,正违乃待成,非待成正违,治非治正违,汝与三轮矣!生起彼山识,若有待此山,能治智慧生,依赖真实后,遮之称慧生,诸许故汝违。仇若仅单掌,谁搏斗于谁。如是明具我,汝称断灭我,成藐视意之,观行渐遣逐,有我故作否?若作无我违,故无我汝违。」

  「我下品烦恼,汝上品对治,次第断之道,地道许立否?若立断灭我,有故正断否?若无为何断?分解所知时,一半我遍布,此亦我占多,虽如是然汝,诳称我未存,已疯或昏迷?或是无所知?缘我目标后,对治箭掷否?若掷明我有,此亦汝相违。若无箭何射?盲目射箭失,何能观智慧?于观慧所执,须住正相违。」

  「若已变真实,无变真实违,谓患无害我,听其理如下:烦恼等诸法,唯成故个别,个有真实成,无待俱自成。非一转为一,明生烦恼时,真实故同存,非属转移法。烦恼前剎那,正灭时有我,正生后剎那,无待成我故,诸法皆如是。」

  「明故于净处,独一大黑暗,有法等一切,虽于诸遍布,诸法从个别,何须移为暗?于诸生灭次,如由此暗遍,如我亦相同。我乃真实有,无奈莫承认,六道皆须行。由诸有情治,缘诸设施处,由识取其法,称有真实成,彼等修治矣。」

  「草绳执为蛇,假人执真人,如阳焰执水,如彼等现识,我仅有成事,作欲我则无。于假相仅作,莫说何称见。真实定解之,于定见二相,智慧汝虽见,非有何见之,见无故绝无。一般虽有慧,如于无实性,余根本定中,无有见我相,何属见我无!」

  「非绝无其理,从此定起之,后得法见时,除实相无余,此外十地之,后续前见实,名称所知障。有我由此知,汝成相违也。观蕴无真实,悟中无见蕴,何属见蕴无!同故我亦是。究竟生次第,何视皆本尊,定中触蕴体,未见故非有,同故我亦是,成似汝相违。复从学至童,观其作者后,未解所阐意,却知其著者。若著者实劣,阐意尽深奥,如弃劣猪犬,阐意亦应弃。」

  「有些名著者,相似说学论,阐意虽非奥,却得诸信任。此故难成意,虽难却修行;此故增我业,汝何有事业?学多勤诤词,未视述论意,多解然一障,然余未欲解,主由慢心起,此亦我事业。若学者仅此,愚者等何有?汝事业何在?我乃常胜者。」

  「复有些学者,阐意虽深奥,论典中无之,阐意此非有。著者相庄严,然心起嗔后,口称怜悯矣,由慢弃深意,我于此续故,未弃深意否?此亦增我业,成汝相违之。」

  「复有些学者,上上派宗意,慢故属善想,深意虽奥妙,然与自宗违,弃舍并毁谤,此亦我恩故,成有与汝违,除增我无余。」

  「无慧之学者,师说东乃西,如是传奥义,彼执违实后,虽是然非外,余之尽深意,未读莫说修!我于此续故,汝虽有相违,然我增事业。」

  「从学至牧女,僧居众于师,供养伺奉后,所学奥义求。虽请若无赐,无善起邪信,口虽说请法,然心住谬欲,此亦我作矣,此故汝相违,何说我无违。」

  「有些敬上师,虽得九深法,不慎滤茶故,反成修邪见。此果引地狱,此亦我作故,汝说无我违。有些傲法者,称法为最胜;自稍修法时,虽起少吉相,然骄己为善,而令余等闻。仅有少赞叹,却修三界慢,此亦我作故,称无我汝违。我事业如是,汝住何暗处?」

  「学与多修者,虽作少观修,自住此如是,所修法彼岸,如观戏般修,见此故讥嘲,我事业如是,汝如修暗观。复有口慢称,近置定意时,虽似有自身,安置时与心,所置默言观,有许无实后,唯作观非有,多作观唯识,有些观…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