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不成立。在聖道叁要中說:「現見緣起全不誣,即滅實執取境相,若時同起非更疊,乃圓成正見觀察。」由緣起現性空,性空現緣起,互助滅除實執所取境,這是圓滿正見的觀察道理。「此複現相除有邊,及以空性除無邊,若無現空顯因果,不爲邊執見所奪。」現相即緣起之意,下部見解是緣起只能除無邊,性空除有邊;應成派見解不但緣起除無邊,亦可除有邊;因爲緣起無自性,一切法唯心識所現,不是自主而有,只是名言有,就斷除了邊執;因爲自性空,名言有,除了無邊。所以離了二邊而進入中道。
「除相實有邊,與相絕無邊。」因此互依之故,不是獨立自主存在,而除去常邊;因爲互依之故,不是不存在,因此除無邊。
「所謂大悲心,初從何生故,同時悲與空,亦似互競生;因悟悲空故,由此大悲心,亦似互競生。悲空與悲二,因果如虱癢。因果雖次第,何因與何果,次第難言說。諸法此理推,實執汝如是,學說絕無故,汝無有諸法。唯汝頑固漢,單一獨立者,自立恒長久,無依賴觀待,不變且常住,愚中大愚者,無上最勝癡,叁界中有愚,勝汝佛未說。」
「汝乃瞎眼者,此理則如下:有生言無生,有老言無老,有病言無病,有死言無死,有滅言無滅。體若作搖晃,有卻言無動,手足等伸縮,有卻言無作,自行言無行,有住言無住,自臥言無臥,有眠言無眠,有醒言無醒,明食言無食,明飲言無飲,明穿言無穿。見聽及嗅聞,覺受與感觸,明有卻稱無。此性言無盡,總言法因緣,依賴生緣起,瞬間成作性,明見稱未成,謬意極錯謬,瘋癫甚瘋狂,若與同诤論,此亦如癫狂,雖似仇近故,無奈常诤論,仇人甚頑固,如遇此仇敵,智慧我倦矣。」
「人與畜生等,六道衆已述,扼要及實執,除立阿那外,所說皆無義。緣我而觀慧,精進等無故,僅有說詞矣,閉嘴是應時。嗚呼有情衆,業攝待彼山,則生此山識,去彼山之時,雖昔屬彼山,待自身住處,于昔處此山,而生彼山識。如由見空解,見相無真實,似由見相生;由見相方解,見相生滅性,由見無自性,而生見相似。世俗成方便,勝義方便成,若無依名言,無能解勝意,見中得空性,思謂此等意,空似從見生,諸法從自性,空妙姿攝故,空根法唯名,唯取立名言。于此未尋找,唯取名諸法,生滅因緣作,無謬無誣賴,于因果生理,定解若任運,空故除無邊。于唯名因果,須起深定解,空性之正見,執相之所緣,一切無余滅。」
無我之內容分多種,因爲我執有不同層次。如外道以爲我和蘊體是分開的,我是常、一、自主的,可是蘊體會改變的,即破除常、一、自主的我,我執就不存在了。
內道有部分以爲我和蘊體是同性不可分離,既然破了常一自主的我,那爲何有我執呢?那我執是甚麼呢?即補特伽羅獨立的實有之我執(正量五部)。我和蘊體雖分不開,但卻非常一自主的。可是須依蘊體去尋找,而說我控製心,心控製我的感受會生起,此我即是實有之我執了。
但控製心的我是不存在呀!當觀察時找不到此獨立實體的我,此種我執雖已破除,但對外在及蘊體産生了執著。于是唯識派就說法無我,許多人對人我執雖然已破除,但對蘊上的執著仍會産生;對外在的貪境瞋境,仍會強烈的生起。所以唯識派說無外境,皆由同一種子生出境與識,當識見一東西時,會覺得先有外境,後被識見,其實不然,而是由以前的習氣(種子),現出識和境二者,令識見到,並無外境,唯有意識安立爲有,于是說叁界唯心造。唯識所主張的無外境及叁界唯心的理論,確實對于外境執著的破除,是很有幫助的,卻對內在的感受,真實執著的破除尚無幫助。
此時即使外在的實執破除,仍有內在的實在存在。事實上內外一切法都無有真實,于是說無勝義有、無有真實的道理。自續派雖說諸法無有真實,卻又說一切法所依是由他本性而有(世俗有自性、自相),這是他們認爲諸法存在最基本定義(同是假必依實的理論)。因此緣好境生貪,緣壞境生瞋。
于是破除自相的論師,認爲仍有貪瞋存在。所以知一切法非由境上而有(自性或自相成就)是僅依名言或識安立而有的。因此了解中觀應成派破除法我執的道理,幾乎沒有任何真實可執著了。
所以無我的見解有多層次,經由前說對無我的認知,而了知後者無我的認知,雖斷了前者我執,但不一定斷了後者所說的我執;可是破除了後者的我執,必不生前者的我執,因此前後者的見解是有差別。
「有邊無邊斷,業果定解生,因果無謬思!所緣執滅故,供養于諸佛,見緣起無誣,故悟見空義。」
「定解生起後,供養于師等,因果不欺诳,故滅自性已,無余諸所執。定解堅固時,供養諸本尊。現空二相互,已現因果時,供養諸空行。由自因自果,見無欺诳故,余識于無待,所緣滅已空,見時供護法。因果無謬理,余因于無待,離有邊之空,成故由自因,自果成無謬,定解引生時,供養于四面。滅諸定解執,須知自性執。定解所執之,續乃護所執,唯遮自性之,無遮續須知,此供金剛兄。緣空修叁昧,修勝觀口訣,定住空性中。未安置定時,若無七理尋,如何成勝觀?觀故影住分,供養諸施主,願同成小覺!」
這些日說的都是如何調伏自己內心,指這顆不平息、粗猛的心,經由各種方法令其調治;這不是壓迫方式,而是以自願的方式來調伏內心。這樣對自己更有利,內心更柔軟善良,有益自己的安樂有益,心越柔軟平靜,對我們會越快樂。經由這種思惟,要認知所要做的,只有好好修行了。
「實執答複道:汝于我多違,相似繁多說,汝亦相同故。聽違意如下:汝若許依賴,依賴我實執,而立汝智慧,我無實違汝,于兔角善階,有誰作觀待?龜毛之柔衣,善惡誰觀待。」
「世尊說法蘊,八萬四千等,我主領叁毒,八萬四煩惱,待後立能治,若無我與汝,亦違叁輪許。待世間名言,諸煩惱主者,若我成非有,汝無有諸法,許叁輪違故。」
「爲何如是說?六道諸衆生,續中我首故,若由叁毒攝,修行十惡道,主念五無間,淪生老病死,此乃世間田。具如是修行,由我故而生,雖有卻诤無,墮斷汝相違。」
「世間故害汝,明有然許無,瞎說之癫狂,屬汝故叁輪。于六道諸衆,明無慧有觀,明無然有見,墮常汝相違。勿觀我定有,引意皆自成,汝乃治無觀,治觀何幫助?對治觀真性,非治性正違,汝許叁輪矣。」
「因實與無實,正違乃待成,非待成正違,治非治正違,汝與叁輪矣!生起彼山識,若有待此山,能治智慧生,依賴真實後,遮之稱慧生,諸許故汝違。仇若僅單掌,誰搏鬥于誰。如是明具我,汝稱斷滅我,成藐視意之,觀行漸遣逐,有我故作否?若作無我違,故無我汝違。」
「我下品煩惱,汝上品對治,次第斷之道,地道許立否?若立斷滅我,有故正斷否?若無爲何斷?分解所知時,一半我遍布,此亦我占多,雖如是然汝,诳稱我未存,已瘋或昏迷?或是無所知?緣我目標後,對治箭擲否?若擲明我有,此亦汝相違。若無箭何射?盲目射箭失,何能觀智慧?于觀慧所執,須住正相違。」
「若已變真實,無變真實違,謂患無害我,聽其理如下:煩惱等諸法,唯成故個別,個有真實成,無待俱自成。非一轉爲一,明生煩惱時,真實故同存,非屬轉移法。煩惱前剎那,正滅時有我,正生後剎那,無待成我故,諸法皆如是。」
「明故于淨處,獨一大黑暗,有法等一切,雖于諸遍布,諸法從個別,何須移爲暗?于諸生滅次,如由此暗遍,如我亦相同。我乃真實有,無奈莫承認,六道皆須行。由諸有情治,緣諸設施處,由識取其法,稱有真實成,彼等修治矣。」
「草繩執爲蛇,假人執真人,如陽焰執水,如彼等現識,我僅有成事,作欲我則無。于假相僅作,莫說何稱見。真實定解之,于定見二相,智慧汝雖見,非有何見之,見無故絕無。一般雖有慧,如于無實性,余根本定中,無有見我相,何屬見我無!」
「非絕無其理,從此定起之,後得法見時,除實相無余,此外十地之,後續前見實,名稱所知障。有我由此知,汝成相違也。觀蘊無真實,悟中無見蘊,何屬見蘊無!同故我亦是。究竟生次第,何視皆本尊,定中觸蘊體,未見故非有,同故我亦是,成似汝相違。複從學至童,觀其作者後,未解所闡意,卻知其著者。若著者實劣,闡意盡深奧,如棄劣豬犬,闡意亦應棄。」
「有些名著者,相似說學論,闡意雖非奧,卻得諸信任。此故難成意,雖難卻修行;此故增我業,汝何有事業?學多勤诤詞,未視述論意,多解然一障,然余未欲解,主由慢心起,此亦我事業。若學者僅此,愚者等何有?汝事業何在?我乃常勝者。」
「複有些學者,闡意雖深奧,論典中無之,闡意此非有。著者相莊嚴,然心起嗔後,口稱憐憫矣,由慢棄深意,我于此續故,未棄深意否?此亦增我業,成汝相違之。」
「複有些學者,上上派宗意,慢故屬善想,深意雖奧妙,然與自宗違,棄舍並毀謗,此亦我恩故,成有與汝違,除增我無余。」
「無慧之學者,師說東乃西,如是傳奧義,彼執違實後,雖是然非外,余之盡深意,未讀莫說修!我于此續故,汝雖有相違,然我增事業。」
「從學至牧女,僧居衆于師,供養伺奉後,所學奧義求。雖請若無賜,無善起邪信,口雖說請法,然心住謬欲,此亦我作矣,此故汝相違,何說我無違。」
「有些敬上師,雖得九深法,不慎濾茶故,反成修邪見。此果引地獄,此亦我作故,汝說無我違。有些傲法者,稱法爲最勝;自稍修法時,雖起少吉相,然驕己爲善,而令余等聞。僅有少贊歎,卻修叁界慢,此亦我作故,稱無我汝違。我事業如是,汝住何暗處?」
「學與多修者,雖作少觀修,自住此如是,所修法彼岸,如觀戲般修,見此故譏嘲,我事業如是,汝如修暗觀。複有口慢稱,近置定意時,雖似有自身,安置時與心,所置默言觀,有許無實後,唯作觀非有,多作觀唯識,有些觀…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