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2

  ..续本文上一页乐永远是无法达到的,要达到和平,内心必须先调伏。我旅行各地,皆是强调劝言要保持善良的心,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现在所缺乏的是人类的思考能力的增长,在科技发达的同时,有一点没有做到,就是一颗温暖的心,内心调伏的程度完全没有同时的增长,意思就是对外在物质的提升,并未真正满足人类的所需。

  要如何调伏内心呢?有些无知而寻求药物或酗酒,有些人为了打开心结而斗殴,也有些人见到藏传佛法的持色和优点,而到达隆萨拉来求法,也是为了安顿内心,求调伏内心的安祥而来,有的也是为了好奇而来,但毕竟是有人看到藏传佛法其不共殊胜的一面而来的,知道佛法的深奥,以及藏人的文化和习俗,藏人善良的一面即是深信佛法。最近有位中国大陆官员说:因为藏人学佛确实比新疆一带的人民善良温和,没有暴戾之气。所以他们对于藏人的宗教信仰也在重视当中。在藏传的社会中,就是因为有佛法的文化背景,每人皆知烦恼不是要刻意让它存在的,是应该去除的,虽然自己不见得能够抵御烦恼,但不要刻意去接受它。因为这种观念是一致存在的,也就是如此,他们不会刻意去杀害任何细小虫类,更不用说人类了。因此来到此地的旅客,也是因此种信念而来的。

  总之,现今的社会不停转变之故,所以使多数追求快乐的人,明白只有内心的安祥才有快乐。其实内心安祥不只是可以快乐,而且也有益健康。医学界也同意这种说法,如果加上经由禅定的修持之后,其体验又有各种不同。外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是不够的,这也是目前已有很多人,对于佛法开始有另一种的认识和兴趣。身为一个佛教徒应常发愿,希望佛法永久住世,同时必须实践,此实践不是完全依赖外在的助缘,因为佛法是教证二量的教法,是建立在心续上的,由内心去圆满这二者的教法,纔可使之长久住世的,如果内心教证二法的功德增长时,再去发愿:「使正法长久住世。」才是如同自己发愿般,自己真正去实践,如果要使别人获得此教证二法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法要弘扬光大,一定要使他人的内心上也

  要生起此二者。我们的祖先世代将佛法流传下来,今当更加好好学习,生自内心建立了教证二法的功德时,再去利益他人,如此才能使教法长久住世,当然不是求每月有增长,但至少每一年的改变中,使自己内心功德增长,这样才符合我们发愿的内容。

  真正藏传佛教的内容,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有了这些基础后,再去建立密乘的修持,外表具备严格的律行,而内在具有空正见及悲心双运,再加上增长功德,这才是藏传秘法的修持。戒学及般若经中所说空正见,菩提心的内容,也是那烂陀的大德,龙树菩萨他们想要阐述的主要修持内容了。其它有关摇铃、打鼓,一般法会等,因为实质上可以看到的缘故,以为这就是藏传佛法的文化特色,但实际并非如此。如同弥勒日巴,以上所说他都没有做,他修行的山洞也没有旗子,更不用提到法会了,自己吃的都没有,还谈办什么法会呢?其实他就像乞丐一样,但内心充满了藏传佛法精髓,不仅如此,他却是即身成就双运果位的人,即是成佛。因此有了菩提心及悲心基础后,加上上述助缘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只看表面的东西,内在看不见很容易被忽略了。

  但事实上内在的才是真正我们要学习的藏传佛教精神,而不是念几万遍的咒语,即可成就的,而是一再行持思考,反复思惟,由内心纔能慢慢建立藏传佛法,要如实行持,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带了面具跳金刚舞,或作了什么仪轨,才是藏传佛法。

  实际上,在那烂陀寺的祖师们都没有作这些事啊!他们之所以成为祖师,是因为他们思考智慧,如实阐述佛陀最真实究竟的意趣,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才是我们应该要效法的。所以无论内部的人也好,外来的人也好,对藏传佛法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虽不一定对藏传佛法有兴趣,或想依此修持,如果能够认藏传佛法的思考空间,对一般的思考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藏传佛法中谈到诸法最究竟性质,不只内道,外道对这方面也做过检讨,寻找诸法的究竟真实性;内道方面因为观察见解不同,而形成内道四派。佛陀依众生根器不同而说,至于究竟真实性质如何呢?根据不断反复观察,由理上、感受上、经验上,都无任何违害,加上佛陀据理而说,我们可称为是「法的的真正究竟性质。」否则只是依佛说,佛因众生根器而说不同的法,唯有依一再反复的深深思考印证,自己的体验感受,才可算是法的最究竟性质。所以佛说:「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其实内道四派也是因见解不同而区分,因此我们要认识佛陀甚深的意趣,也是龙树菩萨父子所安立的空性。如实知空性,即可了知解脱的存在,同时也能认识轮回的痛苦,透过种种思惟去培养出离心,当自身因厌离轮回之痛苦,加上所了解解脱的确存在,而欲想出离;不只自身,一切的众生也是如此。为了帮助众生能早日脱离轮回痛苦,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住涅槃,这种希求心就是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学习中,曾谈到六度万行的修持,而其中提到静虑的修持,而静虑中又提到止观双运的不共修持,这在密乘中都谈到,其实能成的最直接的近取因即是无上瑜伽部曾说到的修法。虽说佛陀的教法是以皈依心而建立,而真正的法是什么?是涅槃之意。为了成办涅槃的方便,我们称为佛法。如果只想追求后世的增上生,那外道也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说法,慈心悲心,外道也说,所以这不是真正的佛法,其实「法」是指涅槃,是心续上的功德。为能获得涅槃的方法,则称为真正佛法的修持。所以身为佛教徒,要把烦恼当成仇人,打败烦恼,获得胜利,这才是学佛的目的。前面所说的法,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从烦恼的仇敌中获得解脱,既然这是我们的目标,当然视它为仇敌而必须消灭之。烦恼会带来更多痛苦,所以佛在初转*轮时说了四圣谛内容。先是介绍苦谛,再追查痛苦的根源而说集谛,就是苦因,而苦因是可以澈底断除的,而谈到灭谛,就是经由某种的对治力,可以使痛苦的烦恼真正澈底消灭,使它不再生起,这种灭功德就是解脱。而此灭功德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依由某种方法而获得,所以说了道谛。是佛在初转*轮说了这四圣谛,这是介绍了佛法的大要。 菩提心

  菩提心是由希求他利,所生起的希求菩提的发心,与此相应的心王称为菩提心。希求菩提的发心要生起时,先要认识何谓菩提?否则无法对菩提产生希求的心。而在认识菩提之前,需要对空性有所领悟才可,因为首先了解到内心受烦恼的污染,而障碍的内心和层次皆必须了解,这些烦恼罪障的根源是来自何方?也需要去认识才行;当我们观察时,可由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一切贪欲与瞋恚心的根本,皆来自于对于「我」的真实执着,是依着我执而生,为了断除我执,须先了解「我」是否真实有?「我」的究竟性质如非真实有,那因我执而生的颠倒执着就是颠倒识。是你能了解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是一种颠倒,自然而然就会有心力想去学习空正见,因为他和我执是正相违的,经由真实的认知,原本颠倒的意识即可慢慢稀释,甚至完全消失,而最后永远的灭除烦恼的解脱是存在的。于是你深信它而去行持,去尊敬它。而对第一次独立宣说解脱之道的佛陀,会产生信心,同时对如实修行解脱道的僧宝们,也会产生信心。这就是依空正见的道理而产生对三宝的信心。还有希求菩提的发心方法,关于希求他利的发心而言,在修学时,常会放弃某人,或放弃他利等的危险,所以一定要刻意的培养对他人的爱心,其实爱他之心的主力,主要来自感恩之心,其方法可以思惟爱我执的过患,如果只是为自己,对自己是有损害的,如果想帮助自己,应该培养爱他心,经由此方法多多思惟。

  希求他利的发心,虽然只是希求他利而已,但自利事业会随顺成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方便,当你细心思惟体会时,自然会对希求他利的发心,生起极大的欢喜,而自愿的想去行持,修持时心力会增长的。如果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我必须承担,当这种清净意乐生起时,那悲心一定要具足,即不忍自己看到他人受苦的悲悯心一定要有。首先在生起悲心之前,要先了解他人所遭遇的痛苦是什么?你现在疼惜的对象所遭遇痛苦又是什么?那么,痛苦的体会要完全靠自身,去体会轮回的痛苦,进而由自身经验推理他人的痛苦,原来是相同的,加上原本的爱心,才会产生不忍他人受苦的悲心,这时悲悯心才会生起的。所以首先由了知苦谛对我们的伤害,而集谛是如何绑紧我们,细细思惟,进而由内心极度的厌恶烦恼,而想获得解脱,然后再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想时,纔可以生起悲悯心,此时如阿罗汉已远离了烦恼的痛苦,但留下习气仍在,而我也自然会产生想令阿罗汉同样获得究竟解脱的心念。总之须由内心培养对烦恼的厌恶,而绝不能让烦恼毁损我们,绝不允许存在的,这种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继续谈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言解脱者,为脱诸缚。」意即由某种系缚中获得解脱,内道所说的解脱,并非由某一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是建立在内心上。内心因为厌恶痛苦,而此痛苦是由恶业所生。但仔细思惟,光是内心的苦受即代表这些痛苦吗?其实不然。痛苦有三层次,苦苦、坏苦和行苦,此三者代表苦,纵使是福业或不动业,也将会成为痛苦的因缘。因为烦恼控制之下,所造成的一切,就是痛苦的因缘,也就是由烦恼所带来的「生」,即行苦的内容,由行苦而获得解脱,才是真正解脱。由内心未调伏而造成痛苦,反过来说:「痛苦是因内心未调伏而生。」痛苦是由烦恼而来,烦恼由真实执着而来,如能去除实执,不就去除了烦恼和痛苦吗?再仔细思惟,此实执和我们的心意识是一体吗?如果烦恼和实执是属于心的自性时,当心现起的每剎那,这烦恼实执也应同时现起才对,但却不…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