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永遠是無法達到的,要達到和平,內心必須先調伏。我旅行各地,皆是強調勸言要保持善良的心,而獲得了人們的認同和支持。現在所缺乏的是人類的思考能力的增長,在科技發達的同時,有一點沒有做到,就是一顆溫暖的心,內心調伏的程度完全沒有同時的增長,意思就是對外在物質的提升,並未真正滿足人類的所需。
要如何調伏內心呢?有些無知而尋求藥物或酗酒,有些人爲了打開心結而鬥毆,也有些人見到藏傳佛法的持色和優點,而到達隆薩拉來求法,也是爲了安頓內心,求調伏內心的安祥而來,有的也是爲了好奇而來,但畢竟是有人看到藏傳佛法其不共殊勝的一面而來的,知道佛法的深奧,以及藏人的文化和習俗,藏人善良的一面即是深信佛法。最近有位中國大陸官員說:因爲藏人學佛確實比新疆一帶的人民善良溫和,沒有暴戾之氣。所以他們對于藏人的宗教信仰也在重視當中。在藏傳的社會中,就是因爲有佛法的文化背景,每人皆知煩惱不是要刻意讓它存在的,是應該去除的,雖然自己不見得能夠抵禦煩惱,但不要刻意去接受它。因爲這種觀念是一致存在的,也就是如此,他們不會刻意去殺害任何細小蟲類,更不用說人類了。因此來到此地的旅客,也是因此種信念而來的。
總之,現今的社會不停轉變之故,所以使多數追求快樂的人,明白只有內心的安祥才有快樂。其實內心安祥不只是可以快樂,而且也有益健康。醫學界也同意這種說法,如果加上經由禅定的修持之後,其體驗又有各種不同。外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是不夠的,這也是目前已有很多人,對于佛法開始有另一種的認識和興趣。身爲一個佛教徒應常發願,希望佛法永久住世,同時必須實踐,此實踐不是完全依賴外在的助緣,因爲佛法是教證二量的教法,是建立在心續上的,由內心去圓滿這二者的教法,纔可使之長久住世的,如果內心教證二法的功德增長時,再去發願:「使正法長久住世。」才是如同自己發願般,自己真正去實踐,如果要使別人獲得此教證二法時,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教法要弘揚光大,一定要使他人的內心上也
要生起此二者。我們的祖先世代將佛法流傳下來,今當更加好好學習,生自內心建立了教證二法的功德時,再去利益他人,如此才能使教法長久住世,當然不是求每月有增長,但至少每一年的改變中,使自己內心功德增長,這樣才符合我們發願的內容。
真正藏傳佛教的內容,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有了這些基礎後,再去建立密乘的修持,外表具備嚴格的律行,而內在具有空正見及悲心雙運,再加上增長功德,這才是藏傳秘法的修持。戒學及般若經中所說空正見,菩提心的內容,也是那爛陀的大德,龍樹菩薩他們想要闡述的主要修持內容了。其它有關搖鈴、打鼓,一般法會等,因爲實質上可以看到的緣故,以爲這就是藏傳佛法的文化特色,但實際並非如此。如同彌勒日巴,以上所說他都沒有做,他修行的山洞也沒有旗子,更不用提到法會了,自己吃的都沒有,還談辦什麼法會呢?其實他就像乞丐一樣,但內心充滿了藏傳佛法精髓,不僅如此,他卻是即身成就雙運果位的人,即是成佛。因此有了菩提心及悲心基礎後,加上上述助緣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只看表面的東西,內在看不見很容易被忽略了。
但事實上內在的才是真正我們要學習的藏傳佛教精神,而不是念幾萬遍的咒語,即可成就的,而是一再行持思考,反複思惟,由內心纔能慢慢建立藏傳佛法,要如實行持,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帶了面具跳金剛舞,或作了什麼儀軌,才是藏傳佛法。
實際上,在那爛陀寺的祖師們都沒有作這些事啊!他們之所以成爲祖師,是因爲他們思考智慧,如實闡述佛陀最真實究竟的意趣,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才是我們應該要效法的。所以無論內部的人也好,外來的人也好,對藏傳佛法需要有正確的認識,雖不一定對藏傳佛法有興趣,或想依此修持,如果能夠認藏傳佛法的思考空間,對一般的思考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藏傳佛法中談到諸法最究竟性質,不只內道,外道對這方面也做過檢討,尋找諸法的究竟真實性;內道方面因爲觀察見解不同,而形成內道四派。佛陀依衆生根器不同而說,至于究竟真實性質如何呢?根據不斷反複觀察,由理上、感受上、經驗上,都無任何違害,加上佛陀據理而說,我們可稱爲是「法的的真正究竟性質。」否則只是依佛說,佛因衆生根器而說不同的法,唯有依一再反複的深深思考印證,自己的體驗感受,才可算是法的最究竟性質。所以佛說:「比丘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其實內道四派也是因見解不同而區分,因此我們要認識佛陀甚深的意趣,也是龍樹菩薩父子所安立的空性。如實知空性,即可了知解脫的存在,同時也能認識輪回的痛苦,透過種種思惟去培養出離心,當自身因厭離輪回之痛苦,加上所了解解脫的確存在,而欲想出離;不只自身,一切的衆生也是如此。爲了幫助衆生能早日脫離輪回痛苦,所以我必須成就無住涅槃,這種希求心就是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學習中,曾談到六度萬行的修持,而其中提到靜慮的修持,而靜慮中又提到止觀雙運的不共修持,這在密乘中都談到,其實能成的最直接的近取因即是無上瑜伽部曾說到的修法。雖說佛陀的教法是以皈依心而建立,而真正的法是什麼?是涅槃之意。爲了成辦涅槃的方便,我們稱爲佛法。如果只想追求後世的增上生,那外道也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說法,慈心悲心,外道也說,所以這不是真正的佛法,其實「法」是指涅槃,是心續上的功德。爲能獲得涅槃的方法,則稱爲真正佛法的修持。所以身爲佛教徒,要把煩惱當成仇人,打敗煩惱,獲得勝利,這才是學佛的目的。前面所說的法,就是涅槃,就是解脫。從煩惱的仇敵中獲得解脫,既然這是我們的目標,當然視它爲仇敵而必須消滅之。煩惱會帶來更多痛苦,所以佛在初轉*輪時說了四聖谛內容。先是介紹苦谛,再追查痛苦的根源而說集谛,就是苦因,而苦因是可以澈底斷除的,而談到滅谛,就是經由某種的對治力,可以使痛苦的煩惱真正澈底消滅,使它不再生起,這種滅功德就是解脫。而此滅功德是存在的,我們可以依由某種方法而獲得,所以說了道谛。是佛在初轉*輪說了這四聖谛,這是介紹了佛法的大要。 菩提心
菩提心是由希求他利,所生起的希求菩提的發心,與此相應的心王稱爲菩提心。希求菩提的發心要生起時,先要認識何謂菩提?否則無法對菩提産生希求的心。而在認識菩提之前,需要對空性有所領悟才可,因爲首先了解到內心受煩惱的汙染,而障礙的內心和層次皆必須了解,這些煩惱罪障的根源是來自何方?也需要去認識才行;當我們觀察時,可由自己的經驗去體會。一切貪欲與瞋恚心的根本,皆來自于對于「我」的真實執著,是依著我執而生,爲了斷除我執,須先了解「我」是否真實有?「我」的究竟性質如非真實有,那因我執而生的顛倒執著就是顛倒識。是你能了解煩惱的根本是我執,是一種顛倒,自然而然就會有心力想去學習空正見,因爲他和我執是正相違的,經由真實的認知,原本顛倒的意識即可慢慢稀釋,甚至完全消失,而最後永遠的滅除煩惱的解脫是存在的。于是你深信它而去行持,去尊敬它。而對第一次獨立宣說解脫之道的佛陀,會産生信心,同時對如實修行解脫道的僧寶們,也會産生信心。這就是依空正見的道理而産生對叁寶的信心。還有希求菩提的發心方法,關于希求他利的發心而言,在修學時,常會放棄某人,或放棄他利等的危險,所以一定要刻意的培養對他人的愛心,其實愛他之心的主力,主要來自感恩之心,其方法可以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如果只是爲自己,對自己是有損害的,如果想幫助自己,應該培養愛他心,經由此方法多多思惟。
希求他利的發心,雖然只是希求他利而已,但自利事業會隨順成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方便,當你細心思惟體會時,自然會對希求他利的發心,生起極大的歡喜,而自願的想去行持,修持時心力會增長的。如果爲了一切有情衆生,我必須承擔,當這種清淨意樂生起時,那悲心一定要具足,即不忍自己看到他人受苦的悲憫心一定要有。首先在生起悲心之前,要先了解他人所遭遇的痛苦是什麼?你現在疼惜的對象所遭遇痛苦又是什麼?那麼,痛苦的體會要完全靠自身,去體會輪回的痛苦,進而由自身經驗推理他人的痛苦,原來是相同的,加上原本的愛心,才會産生不忍他人受苦的悲心,這時悲憫心才會生起的。所以首先由了知苦谛對我們的傷害,而集谛是如何綁緊我們,細細思惟,進而由內心極度的厭惡煩惱,而想獲得解脫,然後再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想時,纔可以生起悲憫心,此時如阿羅漢已遠離了煩惱的痛苦,但留下習氣仍在,而我也自然會産生想令阿羅漢同樣獲得究竟解脫的心念。總之須由內心培養對煩惱的厭惡,而絕不能讓煩惱毀損我們,絕不允許存在的,這種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繼續談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士道部分:「言解脫者,爲脫諸縛。」意即由某種系縛中獲得解脫,內道所說的解脫,並非由某一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而是建立在內心上。內心因爲厭惡痛苦,而此痛苦是由惡業所生。但仔細思惟,光是內心的苦受即代表這些痛苦嗎?其實不然。痛苦有叁層次,苦苦、壞苦和行苦,此叁者代表苦,縱使是福業或不動業,也將會成爲痛苦的因緣。因爲煩惱控製之下,所造成的一切,就是痛苦的因緣,也就是由煩惱所帶來的「生」,即行苦的內容,由行苦而獲得解脫,才是真正解脫。由內心未調伏而造成痛苦,反過來說:「痛苦是因內心未調伏而生。」痛苦是由煩惱而來,煩惱由真實執著而來,如能去除實執,不就去除了煩惱和痛苦嗎?再仔細思惟,此實執和我們的心意識是一體嗎?如果煩惱和實執是屬于心的自性時,當心現起的每剎那,這煩惱實執也應同時現起才對,但卻不…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