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當我們有心意識時,並不表示有煩惱,因爲事實並非如是,所以煩惱是無自性的。而實執方面,透過無我的思惟,實執的力量會慢慢削弱,可見心的自性並無實執的汙染,由此心的自性並無煩惱存在,再加上實執可經由對治力消滅它,因爲真實執著和無我的智慧,這二者執取是相違的,可以互相抵消的。不只如此,無我的智慧,如經過不斷的串習而在達到究竟的境界時,因爲其所依堅定,如心的續流一樣,是永恒的,經不斷的串習,會自然任運而生,也不須刻意,這都是串習的功勞及所依堅定之故。無我的智慧是有正理可依靠,我們覺得真實的狀況,事實上那是不實的。經由反複思惟,定解無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實執自然越來越弱。總之依以上之理,我們確信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其根也可以斷的。
例如今世的眼力很好,下一世不一定眼力也會好,因爲所依的是身,身是會改變的。而心的續流則不同,譬如今世樂于行善,後世因爲同一續流之故,身雖改變,但其樂善好施的特性是建立在心的續流上,而流入後世,「此孩童從小就不願殺生,而有樂于行善的功德。」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確定煩惱是可以斷除的,由實執束縛中獲得解脫,這才是真解脫。
到底是什麼一直系縛著我們的心呢?當然是業及煩惱,而是以煩惱爲主,所以生死輪轉,依由煩惱及業力所使。其投生後世不同可分爲無色、色界、欲界等叁,以趣分別則有六道,依生處則有胎生、濕生、卵生及化生,「其中結蘊相續,是系縛之體性。」故從此脫也。心意識是非色體的,具有感受、能了解,唯明唯知的性質。識可分多種,如眼識及意識等,光以意識而言,沒有單獨的例子,因它的分支太多,很難舉例說明,可是他有唯明唯知的體性。色法和意識就有不同的體性,不論是色法或心法,其形成時,皆須藉助于外緣而促成;除了外在的因緣以外,尚需依其近取因,性質須同,所以一定是和意識相合,而有唯明唯知的體性,其它也仍須依賴著其近取因而成,所以了解心是無始而有的。心識也非常因而生。外道說心由共主相(主宰者)變化而生,而共主相是一常法,常法的因緣要形成無常法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心是由因而生,就不是常因而生,既是由同類性質的因而生,那麼因就是沒有開始了,是無始而有的;心既是無始而有那有終嗎?關于此點有兩派說法:龍樹菩薩的弟子,認爲每一法的滅,一定有阻礙此法生存的因緣而産生,才可以使此法消滅的。唯明惟知的心識,無法找到可以阻止它的因緣,既然如此,就不需完全止息或消滅,所以心識是無始亦無終的。而未調伏的心和煩惱,也是同樣無始至今。既然如此,爲何說煩惱是暫時性的呢?因爲煩惱是可斷除的,可經由對治力斷除,所以說是暫時性的汙染。即中士道中說:「欲求得此解脫,即是希求解脫之心,又此解脫非爲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于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之意。
所謂輪回之意,即是業和煩惱一而再的輪轉,如果對治力能有力生起,才可以使煩惱止息,這才是解脫。如對治力未生,自然結生至後世,如發起對治力,結生相續便會止息,這就是真正解脫之意了。
宗大師是依據中論所說,業和煩惱淨除後才得解脫。而業和煩惱是由非理作意而生,而非理作意是由真實戲論而生。此戲論如何消滅呢?因爲實執是對于法究竟的顛倒認知,所以能如實認知空性,此對治力的增長生起的時候,即可由空性而遮除。
至于輪回根本所執的內容,也有二種不同的說法,雖然都是中觀師,對空性見解不一,而成爲兩派之說,但一致認同以空性斷輪回根本。煩惱無始來不斷的傷害我們,爲了使我們獲得解脫,佛陀才說了四聖谛,其原因是煩惱痛苦可以斷除,而它也是我們不想要的。當佛陀講四聖谛時,其意義可分爲二:一是汙染谛(苦集)的因果次第,二是清淨谛(滅道)的因果次第。第一先說的是我們不想要的痛苦,而說其因緣;第二先說清淨谛的果是可以證得的,最後說明證得的方法。
談到清淨谛的因果次第,可能有人疑惑:如果滅谛是常法的性質,那就不是有因而生的性質?雖是無因而生,但它需要刻意的累積資糧,依賴因緣而生之故,所以才說清淨谛的因果次第。至于次第如同希求解脫方便分中所說:「集谛爲因,苦谛爲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于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爲安樂,顛倒所诳。」(廣論一五四頁)以上是解釋,如果我們一直以爲在煩惱控製中而覺得快樂的話,而求解脫之念頭是不可能生起的,所以真有希求解脫之心,是要將煩惱視爲仇敵,才有可能辦到。如四百論雲:『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沈此中,雲何不生畏。』反複思惟苦谛內容。一般人只會想到苦谛是我們不要的痛苦感受而已。光是這樣是不夠,因爲這種厭離心不需刻意培養,連畜生都會生起的;這裏所強調的苦是行苦,並非苦苦,也不是壞苦。外道認爲苦受及樂受都是痛苦因緣,所以把舍受視爲解脫,因此而修學靜慮,最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行苦仍存在。他們暫時解脫了壞苦,也完全厭離了。所以在此苦谛內容並非只局限于壞苦而已,最主要是行苦,因佛法追求的是由痛苦中解脫,被煩惱控製的痛苦是行苦,痛苦由于心未調伏,而未調伏是來自煩惱,而要把煩惱視爲敵人,澈底把他消除。因而産生厭離心,這才是在此所強調的。
當我們認識解脫是存在時,自然會覺得苦集是完全不需要的,于是從內心油然生起希求獲得救護,對于聖叁學,由心深處希求好好學習及行持,這就是四谛的次第,也是先說苦,再說集,先說滅,再說道的主要意趣了。
所以說:「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爲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爲切要。」解說四聖谛的內容之後,再去學習內道四部的宗義,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透過先前所說的對佛法認識,直接學習四部,好像是做學問一樣,沒有多大管用。如果對前所說有所理解,即會知道空性的重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經由四部的見解去探討,從上部宗義論師與下部宗義論師之間的見解,才能深入了解空性的究竟內容。如此學習四部,纔會對自已有大利益,因爲不只了解次第的輪廓,而且對次第要産生定解,有堅定學佛的希求心。有人說龍樹菩薩說了很多美妙的道理,可是又說怎麼多複雜的問題。其實龍樹菩薩只爲了要我們斷煩惱,調伏內心的真實執著而已。如果把龍樹菩薩所說理論扔在一邊,而另尋求一個解脫之道,那是大錯特錯。經由以上的論說了解空性,自己慢慢會體會到空性的重要時,更能了解那爛陀之諸大成就者,爲何那麼重視大乘論典的修持,因而真正生起敬仰那爛陀傳承的教法。
如同慈尊菩薩說:能使惡道獲得解脫,能生生世世獲得增上生,以及究竟的決定勝,永遠斷除生死的殊勝果位,是由菩提心的力量成就的。如果生起菩提心,自然依由此心力,便會尊重並愛護他人,珍惜他人,其好處是造罪的機會便會消滅。加上菩提心最主要是思惟他人之故,如同他人不想要痛苦,只要快樂一樣。因此不會傷害他人的生命,或奪取他人財物享用,也不會奪取他人最心愛的人或事物,也不會欺騙他人,並且可以避免很多兩舌、惡口、绮語等罪業。因爲菩提心是完全尊重他人的立場,是避免種種罪行的心態。平常保持菩提心的觀修,即是保持快樂的一切根本,其實佛教的精神也就是菩提心,是諸佛最究竟的意趣,也就是衆生所應學習的。如一個生起菩提心的人,斷除殺生行爲,和一個自利作意的人,斷除殺生行爲,因爲二者意樂不同,其戒行累積的資糧,有很大差別。這就是菩提心可以使我們由惡趣當中獲得解脫的原因;當有了菩提心,自然以利他爲主,一切的傷害念頭自然會消除。利他會累積一切資糧,造就他人的歡樂,自然成就了生生世世增上生的資糧。因爲痛苦是來自煩惱,菩提心以利他爲主,不希望他人痛苦;爲了斷除他人的痛苦,那當然去尋找他人痛苦的根源,而獲知這一切來自真實執著,于是修習空正見的道理,學得空性,使他人不只斷煩惱,連煩惱留下的習氣皆可一並斷除,這就是菩提心可以使我們生起一股無比的力量,而去追求決定勝,所以菩提心是決定勝的根本。菩提心不但能去除暫時障礙,而且可以去除究竟的障礙;不只是暫時獲得安樂,也能使我們將到究竟的安樂。菩提心是淨罪積資的最佳工具及方便法門。如同入菩薩行論說:「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衆生依于此,順利獲勝樂。」「導師以慧觀,見彼最珍貴,欲出叁界者,宜善持覺(菩提)心。」多劫的觀察,只有菩提心。宗大師在攝頌也說:「一切資糧由菩提心積聚,一切罪障由菩提心淨除。」所以菩提心雖極力的做利他事,但事實上自利卻隨順成辦,這是其善巧原因之一了。
如果領納了菩提心的教授,當然在經論中多數都談到菩提心,律學中較少涉及菩提心,但說律學者也因菩提心而說。所以佛陀的教典完全是菩提心所攝,其一切事業之廣大,也皆因菩提心。龍樹菩薩及其大弟子們,皆視菩提心如自己生命一樣珍惜去行持,也發誓虛空未盡前,一定要好好利益衆生。雖然我們不一定可以任運而起的菩提心,至少可以在這方面多多的思惟,因爲人有智慧,如果想得有益的人生;對自己有利益,就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有用的人,那只有發起菩提心了。這一生即可成爲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止對此生有幫助,依由菩提心力使後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更加安樂,而最後達到究竟的安樂。有時我會半開玩笑地說:生爲菩提心而生,死爲菩提心而死。不管歡樂或痛苦,皆觀想菩提心,因爲歡樂時觀想菩提心是很有幫助的。一般人在歡樂或興奮時很易生起慢心,如依菩提心可摧毀這種傲慢心。而苦時遇到內外惡因緣的聚合而使我們身體受到苦痛,此時如能觀想菩提心力,而想在虛空未盡之前,能好好…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