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空性見▪P4

  ..續本文上一頁地去服侍衆生,而此心力是無比的,絕不會令我們沮喪。所以歡樂或痛苦時皆觀菩提心,生時死時皆觀修菩提心,可以促使後世有良好的資糧和因緣,生生世世在菩提道上。真正觀想菩提心,才是應用了人類真正的智慧。

  如果菩提心的修持是需經長時間的修學,在修持上需觀修平等舍,對親怨沒有任何區別。再觀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而成就菩提心等七因果。這是一種修持。另外愛心的修持是依自他換的方式,而修取舍,增上意樂而最後生起菩提心。不管依何種方法修持,總之其根本就是大悲心。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爲悲心作了禮贊文:「悲心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就是認知大悲有益于成佛的初中後叁者。如果有了悲心,就會想到利他,把衆生的責任視爲己任,這種清淨意樂的生起。

  爲了使悲心生起,須真實的去愛一切有情,這是生起大悲心的主因之一。至于如何真正的去愛護一切有情呢?這就是要經由七因果或自他換的方法,相互觀修才可以成就。第二點是要了解衆生所受的痛苦;一般人都具有悲憫的心態,看到可憐的、遭遇悲慘的人才會産生,但這是偏黨的,不是真正的大悲心,因爲對有錢有勢的大,我們不但不悲憫他,反而羨慕他、或嫉妒他,此時更無法生起大悲心了。可是實際上仔細想,他們也在行苦中,隨著煩惱而漂泊苦海中。如果對行苦的內容,仔細思考時,就會了知一切都是受煩惱控製,既然如此,就沒有什麼吉祥之事,值得我們去欣喜,應該悲憫他們才對,因爲他們也是煩惱的仆人。通過如此思惟,生起悲心。

  如果不認知真正的痛苦是什麼?那要真正生起大悲心是很困難的,雖然凡夫憐憫心是有,但大悲心卻是無法生起的;不管衆生對我們好或壞,無關緊要的,想他受到煩惱的控製,此時即會起悲心,這才是重點。通常對自己仇敵,如果沒有大悲心,此時是很危險的,因爲偏黨的關系,不只無法生起悲憫心,甚至還會傷害他。無論對方對我們如何,其實在我們面前的衆生,都是希望離苦得樂的,如此心態是一致的。其實更應該感激我們仇敵,如無他們的出現,我們就失去修忍辱的機緣,所以他們給我們恩惠,使我們可以修忍辱。如入行論中說:仇敵是有恩于我們,因爲這是修忍辱的因緣。這是很重要的。平常修慈心悲心時,如能針對仇敵而觀想,生起悲心,而對其他有情生起悲心就不難了。剛開始觀修時,要他想到行苦,輪回的痛苦,從自身去體會,而能完全厭離這種痛苦時,再去愛護一切有情。此時觀想,需先從個別的境去觀,再慢慢延伸到一切有情,之後將自身體會的痛苦,轉到別人身上,而慢慢生起悲心。如果隨著悲心控製,所造的一切業皆是吉祥的,如果真能這樣那麼隨喜。但事實上,我們是被煩惱控製,是煩惱的仆人,是叁毒的仆人。

  經過如此思惟,了知我們都受煩惱控製,因此生起悲心。宗大師說出離心及菩提心二者的次第是決定的,能輔助此二者唯有空正見;依由智慧尋求空性的道理之後,不只幫助生起皈依的心量,甚至對出離心、菩提心都有很大幫助,有益于一切的修持。此是依上根器者的修行而言,對下根者則另當別論了,可是大乘經論多爲上根者說,所以在此說明叁主要道的修持。

  宗大師曾說遠離了內心的喧嘩,而到一寂靜處,專注修行。此頌「子當依靜勤精進」,雖是爲其弟子而說的:「心子啊!要好好的精進修學。」而實際上是在暗示勉勵我們所有的,追隨宗大師的弟子們,要努力精進的修學。他是如此以悲憫和智慧之心所說的勸言,我們應該谛聽,銘記于心,好好學習。對經論內容先好好的聽聞,而反複思惟,便會由思所生慧,同時積資淨障,如理思惟,作爲觀修反複的串習,而生起修所生慧,以自己的叁門相應于所學內容才最重要。正如阿底峽尊者說:「如同日月般的菩提心,縱使要用多少劫,我也必須修學。」意即如太陽般的勝義菩提心,如同月亮般的世俗菩提心,二者都是需要修學的。如想澈底離苦得樂,才能消除究竟的痛苦;因爲究竟安樂的果位即是二身,自利法身及他利色身,二者就是智慧及福德二資糧,就是勝義和世俗二菩提心。如果有人說只要叁年又一個半月閉關,生起菩提心,這樣就算可以了,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放棄它,這種想法完全錯誤的。即使多少劫的時間修學,也必須決心修下去才是。經典中說能成就佛果的唯一道路只有菩提心,爲了其資糧,出離心、空正見的助伴,都須好好思惟。其心力帶給我們勇氣,會覺得慢慢接近生起菩提心和空正見。以我個人而言,雖無自然任運而起的菩提心,也無空正見,但練習刻意生起菩提心,有強烈的信心,而了知這確實是我的決定。在此勸各位法友們,一定要精進去做,聽從宗大師的苦勸,不要想現在時代進步,一切只要按鈕,就可達成。好像菩提心證量同樣可以按鈕,馬上可以生起。事實外物和內心的修持不同。外在的古人做的,後人可以接著承擔繼續做,內心要依賴自己從開始到終了,不是承接前人,所以要下決心,不論多少劫也要堅持努力下去。

  由于對菩提心的觀修及行苦的思惟,自然有希求心,不管自己或他人皆可以脫離煩惱、痛苦,而生希求心,希望永遠再沒有痛苦。雖煩惱力量很強大,但我們可以克服它的,因爲它是暫時性的,如果對治力增強,依靠對治力是可以斷除的,自己或他人的汙垢是可以斷除的。如果由自已去幫助別人,斷除一切的煩惱時,由于自己本身沒有能力,因爲自己也受到煩惱的控製,由一個受煩惱控製的人去幫助別人,由煩惱中解脫出來,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暫時性的幫助而已,對究竟而言是絕對辦不到的。就如同噶當派的格西們說:如一位愛子的母親,本身如不會遊泳,她即沒有能力救助溺水的孩子一樣。所以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爲了真正使他們能由煩惱仇敵當中獲得救護,所以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先讓自己由煩惱中獲得解脫;成就無上菩提之後,才有能力救護他人。一定要先成就無上菩提的原因,是我們要教他們了解何謂所斷?何謂所取,能夠依據個人不同的根器和希求,說最適合他們的法,依由此法去救護他人的。爲了了解一切衆生根器之所需,就必須先證得一切遍智,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了。所以「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我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這種心必須讓他生起。當我們生起此心時,並不是說思惟理由,此心即生,而不思惟理由則此心不生,並不是這樣。不管你思不思理由,只要遇到一種小小因緣,即很自然的産生,而生時,好像是由心中有一疼痛的感覺而生起,這就是自然任運成就的菩提心。如能生起如此的菩提心,這樣稱爲大乘資糧道;而能夠生起這種心的人,就是爲大乘資糧道的修心者,也就可以稱爲菩薩了,所以菩薩要具有菩提心。

  如果生起菩提心之後,希求之心:我永遠都不放棄它。作這種承諾,即稱爲願心儀軌。透過一種儀軌的方式來承諾自己永不放棄的心。在前方導師釋迦牟尼佛像,觀爲真正導師釋迦牟尼佛,他的四周即爲佛涅槃而繼承佛法位的七阿羅漢及其四周還有南瞻二部六莊嚴等,四周尚有藏傳,漢傳一切的大師,大成就者們安住于前方的虛空,而自己的四周有遍虛空有情。對前方的資糧田,生起信心,而于四周的有情生起悲心,之後促使自己的意樂生起菩提心之後,爲了集資淨障之故,以七支供養(集資淨障儀軌的最精華濃縮)來念頌。

  導師釋迦牟尼佛,開始也是和我們一樣,完全受煩惱控製的仆人,不只如此,也造作了許多的罪障,而後遇到善知識的引導,再加上個人對佛法的研習,主要觀修菩提心之故,而得到究竟的佛果位。于是在人壽百歲時,來到了世間,在印度弘揚教法。同樣的跟隨他的,如龍樹父子等大弟子們,爲何能在衆多的凡夫當中,顯現得如此突出,和回異的功德呢?其原因是他們都能如是的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而專心研習菩提心的觀修而獲得證量的。

  因爲依由如來藏,在前方資糧田,即是依如來藏加上精進力,而觀修最後獲得證量的。今日,我們也有同樣的如來藏,即是:「我們的心並非是真實有的,自性空的。」因爲心是自性空的,所以我們有如來藏,只要我們努力精進的學習,將前方的資糧田,觀成最佳的模範,好好的效法他們,一定可以如前方資糧田一樣獲得同樣的功德,這是可以達成的。

  于是現在我們祈願,在我們前方的資糧田中的種種功德,願十方有情也能同獲得。爲了四周的一切有情衆生,使之遠離痛苦,得到永恒的安樂,于是念「皈依」及「發心」。願已發心的使之堅定,而發起強烈的菩提心。

  「希願度脫有情心,諸佛正法與僧伽,直至圓滿菩提前,我與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爲利有情我精進,今于佛前誠敬住,發起無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吾住世間,淨除衆生苦」。

  所皈依的對象即是諸佛及佛子們,他們皆以此路徑修學,而步上菩提大道的,然後登地,最後成就佛果位的。今日我們以此難得的機會,像諸佛菩薩一樣走上同一條道路。一般西藏的上師們說:當我們覺得一切很安適時,就會想到去念佛修行,但當不如意時,這一切完全抛在腦後,(有一偈頌文是在描述這種心態的)。事實上「法」就如同一種藥物,如果生病時,不去服此藥,而只是對此藥物作分釋,這豈不是很荒唐嗎?同理可推,菩提心是用來對治,當我們遇險難——造作罪障時,爲避免此難而觀修菩提心。當煩惱即將生起時,觀修菩提心來對治它。因爲法是過患的對治,所以須適時的應用它。現在大家在心續上皆已種下了一顆菩提心的種子,希望好好的去培養,讓它茁壯成熟。就像過去諸佛一樣,如果我們也能依法而行時,也可以成就的。由無始以來,發心並非無法可行,只是我們不去作罷了。從今起努力堅持下來,那發心就不會離我們很遠了。

  要成佛所希求的是大菩提——一切遍智。…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