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3

  ..续本文上一页然;当我们有心意识时,并不表示有烦恼,因为事实并非如是,所以烦恼是无自性的。而实执方面,透过无我的思惟,实执的力量会慢慢削弱,可见心的自性并无实执的污染,由此心的自性并无烦恼存在,再加上实执可经由对治力消灭它,因为真实执着和无我的智慧,这二者执取是相违的,可以互相抵消的。不只如此,无我的智慧,如经过不断的串习而在达到究竟的境界时,因为其所依坚定,如心的续流一样,是永恒的,经不断的串习,会自然任运而生,也不须刻意,这都是串习的功劳及所依坚定之故。无我的智慧是有正理可依靠,我们觉得真实的状况,事实上那是不实的。经由反复思惟,定解无我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实执自然越来越弱。总之依以上之理,我们确信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其根也可以断的。

  例如今世的眼力很好,下一世不一定眼力也会好,因为所依的是身,身是会改变的。而心的续流则不同,譬如今世乐于行善,后世因为同一续流之故,身虽改变,但其乐善好施的特性是建立在心的续流上,而流入后世,「此孩童从小就不愿杀生,而有乐于行善的功德。」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确定烦恼是可以断除的,由实执束缚中获得解脱,这才是真解脱。

  到底是什么一直系缚着我们的心呢?当然是业及烦恼,而是以烦恼为主,所以生死轮转,依由烦恼及业力所使。其投生后世不同可分为无色、色界、欲界等三,以趣分别则有六道,依生处则有胎生、湿生、卵生及化生,「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也。心意识是非色体的,具有感受、能了解,唯明唯知的性质。识可分多种,如眼识及意识等,光以意识而言,没有单独的例子,因它的分支太多,很难举例说明,可是他有唯明唯知的体性。色法和意识就有不同的体性,不论是色法或心法,其形成时,皆须藉助于外缘而促成;除了外在的因缘以外,尚需依其近取因,性质须同,所以一定是和意识相合,而有唯明唯知的体性,其它也仍须依赖着其近取因而成,所以了解心是无始而有的。心识也非常因而生。外道说心由共主相(主宰者)变化而生,而共主相是一常法,常法的因缘要形成无常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心是由因而生,就不是常因而生,既是由同类性质的因而生,那么因就是没有开始了,是无始而有的;心既是无始而有那有终吗?关于此点有两派说法:龙树菩萨的弟子,认为每一法的灭,一定有阻碍此法生存的因缘而产生,才可以使此法消灭的。唯明惟知的心识,无法找到可以阻止它的因缘,既然如此,就不需完全止息或消灭,所以心识是无始亦无终的。而未调伏的心和烦恼,也是同样无始至今。既然如此,为何说烦恼是暂时性的呢?因为烦恼是可断除的,可经由对治力断除,所以说是暂时性的污染。即中士道中说:「欲求得此解脱,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之意。

  所谓轮回之意,即是业和烦恼一而再的轮转,如果对治力能有力生起,才可以使烦恼止息,这才是解脱。如对治力未生,自然结生至后世,如发起对治力,结生相续便会止息,这就是真正解脱之意了。

  宗大师是依据中论所说,业和烦恼净除后才得解脱。而业和烦恼是由非理作意而生,而非理作意是由真实戏论而生。此戏论如何消灭呢?因为实执是对于法究竟的颠倒认知,所以能如实认知空性,此对治力的增长生起的时候,即可由空性而遮除。

  至于轮回根本所执的内容,也有二种不同的说法,虽然都是中观师,对空性见解不一,而成为两派之说,但一致认同以空性断轮回根本。烦恼无始来不断的伤害我们,为了使我们获得解脱,佛陀才说了四圣谛,其原因是烦恼痛苦可以断除,而它也是我们不想要的。当佛陀讲四圣谛时,其意义可分为二:一是污染谛(苦集)的因果次第,二是清净谛(灭道)的因果次第。第一先说的是我们不想要的痛苦,而说其因缘;第二先说清净谛的果是可以证得的,最后说明证得的方法。

  谈到清净谛的因果次第,可能有人疑惑:如果灭谛是常法的性质,那就不是有因而生的性质?虽是无因而生,但它需要刻意的累积资粮,依赖因缘而生之故,所以才说清净谛的因果次第。至于次第如同希求解脱方便分中所说:「集谛为因,苦谛为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广论一五四页)以上是解释,如果我们一直以为在烦恼控制中而觉得快乐的话,而求解脱之念头是不可能生起的,所以真有希求解脱之心,是要将烦恼视为仇敌,才有可能办到。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反复思惟苦谛内容。一般人只会想到苦谛是我们不要的痛苦感受而已。光是这样是不够,因为这种厌离心不需刻意培养,连畜生都会生起的;这里所强调的苦是行苦,并非苦苦,也不是坏苦。外道认为苦受及乐受都是痛苦因缘,所以把舍受视为解脱,因此而修学静虑,最后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行苦仍存在。他们暂时解脱了坏苦,也完全厌离了。所以在此苦谛内容并非只局限于坏苦而已,最主要是行苦,因佛法追求的是由痛苦中解脱,被烦恼控制的痛苦是行苦,痛苦由于心未调伏,而未调伏是来自烦恼,而要把烦恼视为敌人,澈底把他消除。因而产生厌离心,这才是在此所强调的。

  当我们认识解脱是存在时,自然会觉得苦集是完全不需要的,于是从内心油然生起希求获得救护,对于圣三学,由心深处希求好好学习及行持,这就是四谛的次第,也是先说苦,再说集,先说灭,再说道的主要意趣了。

  所以说:「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解说四圣谛的内容之后,再去学习内道四部的宗义,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透过先前所说的对佛法认识,直接学习四部,好像是做学问一样,没有多大管用。如果对前所说有所理解,即会知道空性的重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经由四部的见解去探讨,从上部宗义论师与下部宗义论师之间的见解,才能深入了解空性的究竟内容。如此学习四部,纔会对自已有大利益,因为不只了解次第的轮廓,而且对次第要产生定解,有坚定学佛的希求心。有人说龙树菩萨说了很多美妙的道理,可是又说怎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龙树菩萨只为了要我们断烦恼,调伏内心的真实执着而已。如果把龙树菩萨所说理论扔在一边,而另寻求一个解脱之道,那是大错特错。经由以上的论说了解空性,自己慢慢会体会到空性的重要时,更能了解那烂陀之诸大成就者,为何那么重视大乘论典的修持,因而真正生起敬仰那烂陀传承的教法。

  如同慈尊菩萨说:能使恶道获得解脱,能生生世世获得增上生,以及究竟的决定胜,永远断除生死的殊胜果位,是由菩提心的力量成就的。如果生起菩提心,自然依由此心力,便会尊重并爱护他人,珍惜他人,其好处是造罪的机会便会消灭。加上菩提心最主要是思惟他人之故,如同他人不想要痛苦,只要快乐一样。因此不会伤害他人的生命,或夺取他人财物享用,也不会夺取他人最心爱的人或事物,也不会欺骗他人,并且可以避免很多两舌、恶口、绮语等罪业。因为菩提心是完全尊重他人的立场,是避免种种罪行的心态。平常保持菩提心的观修,即是保持快乐的一切根本,其实佛教的精神也就是菩提心,是诸佛最究竟的意趣,也就是众生所应学习的。如一个生起菩提心的人,断除杀生行为,和一个自利作意的人,断除杀生行为,因为二者意乐不同,其戒行累积的资粮,有很大差别。这就是菩提心可以使我们由恶趣当中获得解脱的原因;当有了菩提心,自然以利他为主,一切的伤害念头自然会消除。利他会累积一切资粮,造就他人的欢乐,自然成就了生生世世增上生的资粮。因为痛苦是来自烦恼,菩提心以利他为主,不希望他人痛苦;为了断除他人的痛苦,那当然去寻找他人痛苦的根源,而获知这一切来自真实执着,于是修习空正见的道理,学得空性,使他人不只断烦恼,连烦恼留下的习气皆可一并断除,这就是菩提心可以使我们生起一股无比的力量,而去追求决定胜,所以菩提心是决定胜的根本。菩提心不但能去除暂时障碍,而且可以去除究竟的障碍;不只是暂时获得安乐,也能使我们将到究竟的安乐。菩提心是净罪积资的最佳工具及方便法门。如同入菩萨行论说:「多劫佛深思,见此最饶益,众生依于此,顺利获胜乐。」「导师以慧观,见彼最珍贵,欲出三界者,宜善持觉(菩提)心。」多劫的观察,只有菩提心。宗大师在摄颂也说:「一切资粮由菩提心积聚,一切罪障由菩提心净除。」所以菩提心虽极力的做利他事,但事实上自利却随顺成办,这是其善巧原因之一了。

  如果领纳了菩提心的教授,当然在经论中多数都谈到菩提心,律学中较少涉及菩提心,但说律学者也因菩提心而说。所以佛陀的教典完全是菩提心所摄,其一切事业之广大,也皆因菩提心。龙树菩萨及其大弟子们,皆视菩提心如自己生命一样珍惜去行持,也发誓虚空未尽前,一定要好好利益众生。虽然我们不一定可以任运而起的菩提心,至少可以在这方面多多的思惟,因为人有智慧,如果想得有益的人生;对自己有利益,就应该好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那只有发起菩提心了。这一生即可成为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止对此生有帮助,依由菩提心力使后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更加安乐,而最后达到究竟的安乐。有时我会半开玩笑地说:生为菩提心而生,死为菩提心而死。不管欢乐或痛苦,皆观想菩提心,因为欢乐时观想菩提心是很有帮助的。一般人在欢乐或兴奋时很易生起慢心,如依菩提心可摧毁这种傲慢心。而苦时遇到内外恶因缘的聚合而使我们身体受到苦痛,此时如能观想菩提心力,而想在虚空未尽之前,能好好…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