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4

  ..续本文上一页地去服侍众生,而此心力是无比的,绝不会令我们沮丧。所以欢乐或痛苦时皆观菩提心,生时死时皆观修菩提心,可以促使后世有良好的资粮和因缘,生生世世在菩提道上。真正观想菩提心,才是应用了人类真正的智慧。

  如果菩提心的修持是需经长时间的修学,在修持上需观修平等舍,对亲怨没有任何区别。再观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而成就菩提心等七因果。这是一种修持。另外爱心的修持是依自他换的方式,而修取舍,增上意乐而最后生起菩提心。不管依何种方法修持,总之其根本就是大悲心。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为悲心作了礼赞文:「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就是认知大悲有益于成佛的初中后三者。如果有了悲心,就会想到利他,把众生的责任视为己任,这种清净意乐的生起。

  为了使悲心生起,须真实的去爱一切有情,这是生起大悲心的主因之一。至于如何真正的去爱护一切有情呢?这就是要经由七因果或自他换的方法,相互观修才可以成就。第二点是要了解众生所受的痛苦;一般人都具有悲悯的心态,看到可怜的、遭遇悲惨的人才会产生,但这是偏党的,不是真正的大悲心,因为对有钱有势的大,我们不但不悲悯他,反而羡慕他、或嫉妒他,此时更无法生起大悲心了。可是实际上仔细想,他们也在行苦中,随着烦恼而漂泊苦海中。如果对行苦的内容,仔细思考时,就会了知一切都是受烦恼控制,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吉祥之事,值得我们去欣喜,应该悲悯他们才对,因为他们也是烦恼的仆人。通过如此思惟,生起悲心。

  如果不认知真正的痛苦是什么?那要真正生起大悲心是很困难的,虽然凡夫怜悯心是有,但大悲心却是无法生起的;不管众生对我们好或坏,无关紧要的,想他受到烦恼的控制,此时即会起悲心,这才是重点。通常对自己仇敌,如果没有大悲心,此时是很危险的,因为偏党的关系,不只无法生起悲悯心,甚至还会伤害他。无论对方对我们如何,其实在我们面前的众生,都是希望离苦得乐的,如此心态是一致的。其实更应该感激我们仇敌,如无他们的出现,我们就失去修忍辱的机缘,所以他们给我们恩惠,使我们可以修忍辱。如入行论中说:仇敌是有恩于我们,因为这是修忍辱的因缘。这是很重要的。平常修慈心悲心时,如能针对仇敌而观想,生起悲心,而对其他有情生起悲心就不难了。刚开始观修时,要他想到行苦,轮回的痛苦,从自身去体会,而能完全厌离这种痛苦时,再去爱护一切有情。此时观想,需先从个别的境去观,再慢慢延伸到一切有情,之后将自身体会的痛苦,转到别人身上,而慢慢生起悲心。如果随着悲心控制,所造的一切业皆是吉祥的,如果真能这样那么随喜。但事实上,我们是被烦恼控制,是烦恼的仆人,是三毒的仆人。

  经过如此思惟,了知我们都受烦恼控制,因此生起悲心。宗大师说出离心及菩提心二者的次第是决定的,能辅助此二者唯有空正见;依由智慧寻求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帮助生起皈依的心量,甚至对出离心、菩提心都有很大帮助,有益于一切的修持。此是依上根器者的修行而言,对下根者则另当别论了,可是大乘经论多为上根者说,所以在此说明三主要道的修持。

  宗大师曾说远离了内心的喧哗,而到一寂静处,专注修行。此颂「子当依静勤精进」,虽是为其弟子而说的:「心子啊!要好好的精进修学。」而实际上是在暗示勉励我们所有的,追随宗大师的弟子们,要努力精进的修学。他是如此以悲悯和智慧之心所说的劝言,我们应该谛听,铭记于心,好好学习。对经论内容先好好的听闻,而反复思惟,便会由思所生慧,同时积资净障,如理思惟,作为观修反复的串习,而生起修所生慧,以自己的三门相应于所学内容才最重要。正如阿底峡尊者说:「如同日月般的菩提心,纵使要用多少劫,我也必须修学。」意即如太阳般的胜义菩提心,如同月亮般的世俗菩提心,二者都是需要修学的。如想澈底离苦得乐,才能消除究竟的痛苦;因为究竟安乐的果位即是二身,自利法身及他利色身,二者就是智慧及福德二资粮,就是胜义和世俗二菩提心。如果有人说只要三年又一个半月闭关,生起菩提心,这样就算可以了,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就放弃它,这种想法完全错误的。即使多少劫的时间修学,也必须决心修下去才是。经典中说能成就佛果的唯一道路只有菩提心,为了其资粮,出离心、空正见的助伴,都须好好思惟。其心力带给我们勇气,会觉得慢慢接近生起菩提心和空正见。以我个人而言,虽无自然任运而起的菩提心,也无空正见,但练习刻意生起菩提心,有强烈的信心,而了知这确实是我的决定。在此劝各位法友们,一定要精进去做,听从宗大师的苦劝,不要想现在时代进步,一切只要按钮,就可达成。好像菩提心证量同样可以按钮,马上可以生起。事实外物和内心的修持不同。外在的古人做的,后人可以接着承担继续做,内心要依赖自己从开始到终了,不是承接前人,所以要下决心,不论多少劫也要坚持努力下去。

  由于对菩提心的观修及行苦的思惟,自然有希求心,不管自己或他人皆可以脱离烦恼、痛苦,而生希求心,希望永远再没有痛苦。虽烦恼力量很强大,但我们可以克服它的,因为它是暂时性的,如果对治力增强,依靠对治力是可以断除的,自己或他人的污垢是可以断除的。如果由自已去帮助别人,断除一切的烦恼时,由于自己本身没有能力,因为自己也受到烦恼的控制,由一个受烦恼控制的人去帮助别人,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暂时性的帮助而已,对究竟而言是绝对办不到的。就如同噶当派的格西们说:如一位爱子的母亲,本身如不会游泳,她即没有能力救助溺水的孩子一样。所以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为了真正使他们能由烦恼仇敌当中获得救护,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先让自己由烦恼中获得解脱;成就无上菩提之后,才有能力救护他人。一定要先成就无上菩提的原因,是我们要教他们了解何谓所断?何谓所取,能够依据个人不同的根器和希求,说最适合他们的法,依由此法去救护他人的。为了了解一切众生根器之所需,就必须先证得一切遍智,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了。所以「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必须成就无上菩提。」这种心必须让他生起。当我们生起此心时,并不是说思惟理由,此心即生,而不思惟理由则此心不生,并不是这样。不管你思不思理由,只要遇到一种小小因缘,即很自然的产生,而生时,好像是由心中有一疼痛的感觉而生起,这就是自然任运成就的菩提心。如能生起如此的菩提心,这样称为大乘资粮道;而能够生起这种心的人,就是为大乘资粮道的修心者,也就可以称为菩萨了,所以菩萨要具有菩提心。

  如果生起菩提心之后,希求之心:我永远都不放弃它。作这种承诺,即称为愿心仪轨。透过一种仪轨的方式来承诺自己永不放弃的心。在前方导师释迦牟尼佛像,观为真正导师释迦牟尼佛,他的四周即为佛涅槃而继承佛法位的七阿罗汉及其四周还有南瞻二部六庄严等,四周尚有藏传,汉传一切的大师,大成就者们安住于前方的虚空,而自己的四周有遍虚空有情。对前方的资粮田,生起信心,而于四周的有情生起悲心,之后促使自己的意乐生起菩提心之后,为了集资净障之故,以七支供养(集资净障仪轨的最精华浓缩)来念颂。

  导师释迦牟尼佛,开始也是和我们一样,完全受烦恼控制的仆人,不只如此,也造作了许多的罪障,而后遇到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个人对佛法的研习,主要观修菩提心之故,而得到究竟的佛果位。于是在人寿百岁时,来到了世间,在印度弘扬教法。同样的跟随他的,如龙树父子等大弟子们,为何能在众多的凡夫当中,显现得如此突出,和回异的功德呢?其原因是他们都能如是的追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专心研习菩提心的观修而获得证量的。

  因为依由如来藏,在前方资粮田,即是依如来藏加上精进力,而观修最后获得证量的。今日,我们也有同样的如来藏,即是:「我们的心并非是真实有的,自性空的。」因为心是自性空的,所以我们有如来藏,只要我们努力精进的学习,将前方的资粮田,观成最佳的模范,好好的效法他们,一定可以如前方资粮田一样获得同样的功德,这是可以达成的。

  于是现在我们祈愿,在我们前方的资粮田中的种种功德,愿十方有情也能同获得。为了四周的一切有情众生,使之远离痛苦,得到永恒的安乐,于是念「皈依」及「发心」。愿已发心的使之坚定,而发起强烈的菩提心。

  「希愿度脱有情心,诸佛正法与僧伽,直至圆满菩提前,我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为利有情我精进,今于佛前诚敬住,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净除众生苦」。

  所皈依的对象即是诸佛及佛子们,他们皆以此路径修学,而步上菩提大道的,然后登地,最后成就佛果位的。今日我们以此难得的机会,像诸佛菩萨一样走上同一条道路。一般西藏的上师们说:当我们觉得一切很安适时,就会想到去念佛修行,但当不如意时,这一切完全抛在脑后,(有一偈颂文是在描述这种心态的)。事实上「法」就如同一种药物,如果生病时,不去服此药,而只是对此药物作分释,这岂不是很荒唐吗?同理可推,菩提心是用来对治,当我们遇险难——造作罪障时,为避免此难而观修菩提心。当烦恼即将生起时,观修菩提心来对治它。因为法是过患的对治,所以须适时的应用它。现在大家在心续上皆已种下了一颗菩提心的种子,希望好好的去培养,让它茁壮成熟。就像过去诸佛一样,如果我们也能依法而行时,也可以成就的。由无始以来,发心并非无法可行,只是我们不去作罢了。从今起努力坚持下来,那发心就不会离我们很远了。

  要成佛所希求的是大菩提——一切遍智。…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