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其心意识的一种功德,在佛地有佛陀身口意三功德,和凡夫的身口意粗细是差很多的。一切遍智之功德所依处是非常细微的身,此身在一般密学中,尤其是无上密中是指非常细微的,即是佛身一切遍智之所依处。依由此身是语的根本,而由此而现佛语的,即佛在佛地,其身口意三者是无二的状态,属于同性。在密集金刚的本续中曾提及三密无二之意。此中之密意是指:完全超越凡夫所能了解之范围了。如不可思议之状况,所以称为三密无二。其之所以于虚空未尽之前而可以永远安住,是因为菩提心之故。在菩萨们行菩萨道时,依由其发心,愿力的助缘,要渡尽一切有情众生。所以当其成就三密无二的功德时,皆成了无尽的状况了。虚空是无止境,所以又称无尽三密庄严轮;在佛地时,此三密无二也是因缘法、有为法,所以也需有近取因,俱生缘才可以成办的。虽然般若经曾说成佛的方法,但这么精细的并未说明,在续部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也未提到,此最细微的风之说,只有无上密中才有。因为在般若经中说:成就一切遍智需依无漏根本定。即缘空现观的智慧,才能成办法身;依由六度万行的资粮成办庄严报身,即佛之功德。但是如仔细的追问,就无详细及圆满的答案。不只显教,就是密教下三部也未说明。所以在无上密中所述三密庄严轮,经仔细思惟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次第也很严谨的。如显教说的根本定,在无上密有更详细的说明:

  必经有更细微的无漏根本定,和佛陀的身口无二的,此是建立在「俱生原始之光明」之上的。在最细微心识之状态下去观想现证空性的,由此种无漏根本定,成为与佛陀身语无二的根本定。在无上密中所谈及依由俱生原始光明的修持,来成办一切遍智,因此而提到本尊瑜伽的修法。意即由俱生原始光明之心识缘空的空证智慧。之后现为本尊,再将本尊想为空性,这是其根本修法。

  如同前说,菩提心的生起,有其固定的基础,一定的次第。同样的,无上密的修持,也必须从下三部的串习,基础奠定后,才有可能修无上密的成就。如果以为无上密代表一切密法的话,那我就不用说下三部了。

  接受金刚界的修持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空正见要断所知障需有菩提心的摄持,这是龙树菩萨不共的意趣。依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是无法断除所知障,只能去除粗分的烦恼,而对于真实执着相应的烦恼则无法断除。再者如果对显教基础都不认识,尤其是对空性理念都没有时,那很难了解到密的殊胜,更不用说密的成就了。

  空正见

  我一直强调空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密法;如果各位慢慢学习有关空性论典,那就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在入行论静虑品中曾说爱我执和爱他心的一种诤论,最后会感觉爱我执是一种自私的心态而已,没有任何很好理由证明必须爱我,可是爱他心却有无穷尽的理由,来强调必须爱他之心。「实执诤论」即是实执与无我智慧之间的诤论,二者之间的辩。当我刚开始看到此论时,就觉得很好,内心顿感喜悦,于是于瑞嘉仁波切处接受此论。虽然我未完全获得第四世班禅喇嘛所有论典,但这部实执诤论的口授传承我得到了,但没有论典教授传承。所以我想在此为各位解说,佛智论师主要是观修无我瑜伽,他也有许多无我的诠释,对中观正见也着了很多释论。他是位大修行者,一直在深山闭关修行,在著作中,常会看到一些宁玛派的专有名词。可见其本身对噶居、宁玛的教法也有修持,虽然以格鲁派教法为主,但无有分别的修学其它教派的教法,因而深深的影响他的弟子,即第四世班禅喇嘛。他曾经说过,不管是大手印、中观都好,不管取何名字,如以通达五教的学者眼光来看,虽具有不同名称,但其究竟意趣是无异的。

  

  《实执诤论》

  第四世班禅喇嘛 作

  蒋扬仁钦 恭译

  顶礼胜本尊上师

  「根道果手印,本性即如是:」

  今日所要学习的就是第四世班禅喇嘛的实执诤论。手印即大手印,是属噶居派的专用词。虽然宗大师说:没有被明光所摄的大手印是不存在的。可是在其论典中,却说到六法的手印,有特别的解说。大手印的名称在噶居派来说是相当普遍的,可是实际上如观修性空时,其实就是观修大手印之意。以无上密大手印的观修,内容即是成佛的资粮。资粮分为方便及智慧二者,为了能修学不共殊胜智慧资粮,如果「明光」依无上瑜伽部修持的智慧,即是无上密中的大手印。如果是讲空性本身,并非是能知,而是指所知的。空性本身的大手印,即是显密共同的大手印,即是空性之意了。

  「三界诸有情,犹是己心识;无始从无时,无明识成时,与心性同俱,此乃根手印。」

  说明心识是无始来就有的。无明是指不了解,包括「尽所有、如所有」等的不明;尽所有是世俗谛,如所有是胜义谛。由无始来我们对这种无明即有的。无论任何一法,仔细观察其自性是不存在的,如同贡噶仁波切说:诸法皆是唯名言安立而有。全是依他而有,自然不是独立产生的。所以无明的生起也是因缘聚会而有,此种依因缘而有的性质,即是心的性质。所以说与心性同性质,当然心的空性与瓶子的空性而言是无异的,可是空性的有法却不同,即空性的所依处,空性的有法是有差别的,一者是心,一者是瓶。当对心不了解时,会缘心而产生了属「我」的观念或我执,心的究竟性必须观修,经由认知才可以解脱,才可以获得果位的。在密集金刚中也提到,虽然都是法性,可是因空的有法所依处不同之故,所以此心的空具「有法」是心就很重要了。因为由心造成的情器世间,而有清净及污染之别。这些都是心的妄念而生的,所以诸法皆是唯名安立,或唯识安立为有的,再者因心未调伏之故,而造成轮回,或因心调伏而达涅槃之境。

  可见轮回与涅槃,其最主要的作者就是心。前面谈到佛法是「灭」功德,而此功德经由认识心性而得知,断除了污染而得解脱。如果不知心的究竟性质,则堕入轮回,因此心是此之作者,是毫无疑问了。因为心造作轮回及涅槃,所以对心性的究竟性质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了知即无从行道,无法行道则不能生果。而手印分基(根)道果三者,根的大手印即是讲心的究竟性质。

  「不悟执真实,此力轮回转,唯一对治力,直悟无我慧;除此无有余。」

  因为不了解心的究竟性质故,所以无始来对一切法皆觉得有自性、自相存在,独立的、本有的,也是我们根识现量为由,建立了诸法有自性,也以为这是最究竟的,从未仔细观察过无自性的道理,因为所见、所领受的,一切都是有自性,所以要遮挡有自性的相。自性一直紧随着我们,这就是实执的力量,使我们轮回不息,唯一的对治力就是无我的智慧。了知真实执着乃是轮回之根本,而实执的正对治力,就是与实执完全相违的无我慧了。经由了解无我慧是直接了当的斩除实执。如释量论说:慈心悲心虽是有力的对治力,但无法直接对治实执,因为所执不相违。所以唯有与实执完全相违的无我慧,才是正对治,除无我慧之外别无其它方法。

  「从蚁至十地,亡时光明母,此亦根手印。」

  此说明无上密根手印,最主要是能知的手印,能知即意识。从蚂蚁乃至十地,这一切凡夫或有学圣者,甚至已断烦恼的阿罗汉,也都未断除见处得三相。我们意识层次有很多种,粗、中、细、极细分,极细微会融入于细微的意识;如同睡眠或遮除了自性诸想的妄念时,此时意识是非常细微的,可是当遮止了自性诸想之妄念时,在此非常细微的意识当中,又可分四种阶段,取名为四空:初空、二空、三空、四空。前三空就是见处得三相之意了。在此四空中,前前空及后后空之间,其意识又有极为粗和细的差别,即断除了前三相后,只剩下俱生原始之光明的最细微的阶段时,永远不再会溶入粗分意识时,则是有学位的最后第一剎那,完全遮挡了前三相时,而现证了一切遍智。此称有学道的后续,即有学道的最后部份。龙树菩萨弟子龙智菩萨曾说如不能断除前三相,一切遍智即无法获得,如能净除前三相时,则一切遍智是无疑可得,因此说了十地菩萨并未断除三相。有位学者洛桑嘉措曾说:欲时的光明和真实的光明二者有粗细分的差别,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在相续本母中曾说有学位及无学位时,其原始光明并无粗细之别。综之,此明光确是轮回及涅槃的基础,当我们临终时,今世的造作(一切经历)皆会溶入最细微的明光,由于明光无法令其安住之故,于是它会以遮趋的次第慢慢的现起前三相,经由业风的吹动,最后现起自性的诸想,之后而使我们投入于后世,当后世临终时,又会由粗分意识再慢慢溶入细微意识再进入前三空,最后入于明光。我们生生死死的起伏,就是依明光所现或所摄为主,而现起生死之相;如果明光安住的当下,不依由暂时粗分的因缘,使它现起粗分意识时,即成就了一切遍智了。可见是明光成就一切遍智,也是明光使我们堕入轮回。此处「光明母」,其「母」意是:在凡夫时明光是自然而然的现起,所以说母。而瑜伽行者是刻意使明光现起,此明光称因地的明光。在此是指一切众生,所以是光明母。「此亦根手印」这种说法只有在无上瑜伽部。

  显密共同的明光内容,即是性空的意思,「性空」的空的性质,无时不存在,也不是前无今新有,无始以来即有的。为了解性空,其所安立之法并非以正面的方式,而是以负面的方式安立的,就是遮止所断的真实,唯有遮止真实而安立的性空;此遮遣法本身分二种:其一是遮遣之后,已能隐意(暗示)成立其余的法时(注:如桌上没有茶杯,所遮只是桌上,表示杯是有在他处),称为非遮;另一,遮遣之后不会隐意其它法时(如不生亦不灭),称为无遮法,是完全遮挡,空性即属此类。在密法中所谓母明光之意,是断除了粗分或暂时的因缘,不让粗分意识现起,此时明光即会显现,这就是使明光现起的方法。如果粗分意识现起,明…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