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其心意識的一種功德,在佛地有佛陀身口意叁功德,和凡夫的身口意粗細是差很多的。一切遍智之功德所依處是非常細微的身,此身在一般密學中,尤其是無上密中是指非常細微的,即是佛身一切遍智之所依處。依由此身是語的根本,而由此而現佛語的,即佛在佛地,其身口意叁者是無二的狀態,屬于同性。在密集金剛的本續中曾提及叁密無二之意。此中之密意是指:完全超越凡夫所能了解之範圍了。如不可思議之狀況,所以稱爲叁密無二。其之所以于虛空未盡之前而可以永遠安住,是因爲菩提心之故。在菩薩們行菩薩道時,依由其發心,願力的助緣,要渡盡一切有情衆生。所以當其成就叁密無二的功德時,皆成了無盡的狀況了。虛空是無止境,所以又稱無盡叁密莊嚴輪;在佛地時,此叁密無二也是因緣法、有爲法,所以也需有近取因,俱生緣才可以成辦的。雖然般若經曾說成佛的方法,但這麼精細的並未說明,在續部下叁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也未提到,此最細微的風之說,只有無上密中才有。因爲在般若經中說:成就一切遍智需依無漏根本定。即緣空現觀的智慧,才能成辦法身;依由六度萬行的資糧成辦莊嚴報身,即佛之功德。但是如仔細的追問,就無詳細及圓滿的答案。不只顯教,就是密教下叁部也未說明。所以在無上密中所述叁密莊嚴輪,經仔細思惟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次第也很嚴謹的。如顯教說的根本定,在無上密有更詳細的說明:
必經有更細微的無漏根本定,和佛陀的身口無二的,此是建立在「俱生原始之光明」之上的。在最細微心識之狀態下去觀想現證空性的,由此種無漏根本定,成爲與佛陀身語無二的根本定。在無上密中所談及依由俱生原始光明的修持,來成辦一切遍智,因此而提到本尊瑜伽的修法。意即由俱生原始光明之心識緣空的空證智慧。之後現爲本尊,再將本尊想爲空性,這是其根本修法。
如同前說,菩提心的生起,有其固定的基礎,一定的次第。同樣的,無上密的修持,也必須從下叁部的串習,基礎奠定後,才有可能修無上密的成就。如果以爲無上密代表一切密法的話,那我就不用說下叁部了。
接受金剛界的修持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空正見要斷所知障需有菩提心的攝持,這是龍樹菩薩不共的意趣。依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是無法斷除所知障,只能去除粗分的煩惱,而對于真實執著相應的煩惱則無法斷除。再者如果對顯教基礎都不認識,尤其是對空性理念都沒有時,那很難了解到密的殊勝,更不用說密的成就了。
空正見
我一直強調空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學密法;如果各位慢慢學習有關空性論典,那就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在入行論靜慮品中曾說愛我執和愛他心的一種诤論,最後會感覺愛我執是一種自私的心態而已,沒有任何很好理由證明必須愛我,可是愛他心卻有無窮盡的理由,來強調必須愛他之心。「實執诤論」即是實執與無我智慧之間的诤論,二者之間的辯。當我剛開始看到此論時,就覺得很好,內心頓感喜悅,于是于瑞嘉仁波切處接受此論。雖然我未完全獲得第四世班禅喇嘛所有論典,但這部實執诤論的口授傳承我得到了,但沒有論典教授傳承。所以我想在此爲各位解說,佛智論師主要是觀修無我瑜伽,他也有許多無我的诠釋,對中觀正見也著了很多釋論。他是位大修行者,一直在深山閉關修行,在著作中,常會看到一些甯瑪派的專有名詞。可見其本身對噶居、甯瑪的教法也有修持,雖然以格魯派教法爲主,但無有分別的修學其它教派的教法,因而深深的影響他的弟子,即第四世班禅喇嘛。他曾經說過,不管是大手印、中觀都好,不管取何名字,如以通達五教的學者眼光來看,雖具有不同名稱,但其究竟意趣是無異的。
《實執诤論》
第四世班禅喇嘛 作
蔣揚仁欽 恭譯
頂禮勝本尊上師
「根道果手印,本性即如是:」
今日所要學習的就是第四世班禅喇嘛的實執诤論。手印即大手印,是屬噶居派的專用詞。雖然宗大師說:沒有被明光所攝的大手印是不存在的。可是在其論典中,卻說到六法的手印,有特別的解說。大手印的名稱在噶居派來說是相當普遍的,可是實際上如觀修性空時,其實就是觀修大手印之意。以無上密大手印的觀修,內容即是成佛的資糧。資糧分爲方便及智慧二者,爲了能修學不共殊勝智慧資糧,如果「明光」依無上瑜伽部修持的智慧,即是無上密中的大手印。如果是講空性本身,並非是能知,而是指所知的。空性本身的大手印,即是顯密共同的大手印,即是空性之意了。
「叁界諸有情,猶是己心識;無始從無時,無明識成時,與心性同俱,此乃根手印。」
說明心識是無始來就有的。無明是指不了解,包括「盡所有、如所有」等的不明;盡所有是世俗谛,如所有是勝義谛。由無始來我們對這種無明即有的。無論任何一法,仔細觀察其自性是不存在的,如同貢噶仁波切說:諸法皆是唯名言安立而有。全是依他而有,自然不是獨立産生的。所以無明的生起也是因緣聚會而有,此種依因緣而有的性質,即是心的性質。所以說與心性同性質,當然心的空性與瓶子的空性而言是無異的,可是空性的有法卻不同,即空性的所依處,空性的有法是有差別的,一者是心,一者是瓶。當對心不了解時,會緣心而産生了屬「我」的觀念或我執,心的究竟性必須觀修,經由認知才可以解脫,才可以獲得果位的。在密集金剛中也提到,雖然都是法性,可是因空的有法所依處不同之故,所以此心的空具「有法」是心就很重要了。因爲由心造成的情器世間,而有清淨及汙染之別。這些都是心的妄念而生的,所以諸法皆是唯名安立,或唯識安立爲有的,再者因心未調伏之故,而造成輪回,或因心調伏而達涅槃之境。
可見輪回與涅槃,其最主要的作者就是心。前面談到佛法是「滅」功德,而此功德經由認識心性而得知,斷除了汙染而得解脫。如果不知心的究竟性質,則墮入輪回,因此心是此之作者,是毫無疑問了。因爲心造作輪回及涅槃,所以對心性的究竟性質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了知即無從行道,無法行道則不能生果。而手印分基(根)道果叁者,根的大手印即是講心的究竟性質。
「不悟執真實,此力輪回轉,唯一對治力,直悟無我慧;除此無有余。」
因爲不了解心的究竟性質故,所以無始來對一切法皆覺得有自性、自相存在,獨立的、本有的,也是我們根識現量爲由,建立了諸法有自性,也以爲這是最究竟的,從未仔細觀察過無自性的道理,因爲所見、所領受的,一切都是有自性,所以要遮擋有自性的相。自性一直緊隨著我們,這就是實執的力量,使我們輪回不息,唯一的對治力就是無我的智慧。了知真實執著乃是輪回之根本,而實執的正對治力,就是與實執完全相違的無我慧了。經由了解無我慧是直接了當的斬除實執。如釋量論說:慈心悲心雖是有力的對治力,但無法直接對治實執,因爲所執不相違。所以唯有與實執完全相違的無我慧,才是正對治,除無我慧之外別無其它方法。
「從蟻至十地,亡時光明母,此亦根手印。」
此說明無上密根手印,最主要是能知的手印,能知即意識。從螞蟻乃至十地,這一切凡夫或有學聖者,甚至已斷煩惱的阿羅漢,也都未斷除見處得叁相。我們意識層次有很多種,粗、中、細、極細分,極細微會融入于細微的意識;如同睡眠或遮除了自性諸想的妄念時,此時意識是非常細微的,可是當遮止了自性諸想之妄念時,在此非常細微的意識當中,又可分四種階段,取名爲四空:初空、二空、叁空、四空。前叁空就是見處得叁相之意了。在此四空中,前前空及後後空之間,其意識又有極爲粗和細的差別,即斷除了前叁相後,只剩下俱生原始之光明的最細微的階段時,永遠不再會溶入粗分意識時,則是有學位的最後第一剎那,完全遮擋了前叁相時,而現證了一切遍智。此稱有學道的後續,即有學道的最後部份。龍樹菩薩弟子龍智菩薩曾說如不能斷除前叁相,一切遍智即無法獲得,如能淨除前叁相時,則一切遍智是無疑可得,因此說了十地菩薩並未斷除叁相。有位學者洛桑嘉措曾說:欲時的光明和真實的光明二者有粗細分的差別,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因爲在相續本母中曾說有學位及無學位時,其原始光明並無粗細之別。綜之,此明光確是輪回及涅槃的基礎,當我們臨終時,今世的造作(一切經曆)皆會溶入最細微的明光,由于明光無法令其安住之故,于是它會以遮趨的次第慢慢的現起前叁相,經由業風的吹動,最後現起自性的諸想,之後而使我們投入于後世,當後世臨終時,又會由粗分意識再慢慢溶入細微意識再進入前叁空,最後入于明光。我們生生死死的起伏,就是依明光所現或所攝爲主,而現起生死之相;如果明光安住的當下,不依由暫時粗分的因緣,使它現起粗分意識時,即成就了一切遍智了。可見是明光成就一切遍智,也是明光使我們墮入輪回。此處「光明母」,其「母」意是:在凡夫時明光是自然而然的現起,所以說母。而瑜伽行者是刻意使明光現起,此明光稱因地的明光。在此是指一切衆生,所以是光明母。「此亦根手印」這種說法只有在無上瑜伽部。
顯密共同的明光內容,即是性空的意思,「性空」的空的性質,無時不存在,也不是前無今新有,無始以來即有的。爲了解性空,其所安立之法並非以正面的方式,而是以負面的方式安立的,就是遮止所斷的真實,唯有遮止真實而安立的性空;此遮遣法本身分二種:其一是遮遣之後,已能隱意(暗示)成立其余的法時(注:如桌上沒有茶杯,所遮只是桌上,表示杯是有在他處),稱爲非遮;另一,遮遣之後不會隱意其它法時(如不生亦不滅),稱爲無遮法,是完全遮擋,空性即屬此類。在密法中所謂母明光之意,是斷除了粗分或暫時的因緣,不讓粗分意識現起,此時明光即會顯現,這就是使明光現起的方法。如果粗分意識現起,明…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