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与空性见▪P7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很多人都这样劝弃舍我,但没有人能舍得了我呀!因为我得到加持的缘故,所以至今都无人弃舍我呀!

  「为何如是说?大勇之圣者,因我加持故,伴随至七地。」

  为甚么这样说呢?具有大勇的圣者,虽有极强的心力和勇气,因为我的加持,我一直伴随到七地。

  「我遗之污垢,同俱十地故,何须说凡夫,称慧乃鲜少。与我久俱故,无能生智慧。」

  我所遗留下的污垢,如二相、所知障等等,一直到十地菩萨相随相伴着,那些凡夫更不用说了;自称有空正见智慧的人,实在很少很少。因为和我同久住的原因,要生起智慧是相当困难的。

  「于我眷属中,主者三毒等,嫉吝谄诳傲,恶见有六二,慢怠放逸等,常遣于贪者,难抑胜离弃!」

  还不只是我而已,我还有一群眷属哩!其中最主要的是贪瞋痴三毒。其次是嫉妒、悭吝、谄诈、狂妄、傲慢……等,恶见有六二种,我常会派遣这些未断贪的眷属们,所以别说要断我了,就连一剎那要弃我都有困难,要断我不是那么容易呀!

  「我乃常旧识,汝乃剎那慧,如理汝应离。诤故除灶石,后生角奇有!」

  你是一瞬间的智慧,但我是常久在此地的老朋友,照理是你应该离开才对。(后二句不知出何典故)

  「我与心同俱,业力所生故。三世一切佛,威猛神通力,难能驱除我,心力彼亦无。」

  我和心同住,是因为业力所生的关系,要赶走我心也无能为力,就是三世一切佛的威猛神通,也无法赶我走。除非我生起无我的见解,别无他法。

  「智慧答复道:骑驴者寻驴,汝自从生起,着此执相违。」

  智慧回答说:你与事实是相违的,因为你一直认为真实有,但实际从你生起的剎那,一直在转变,随着因缘改变,你是观待性的,你本性无有真实,可是你却一直执着为真实,这与实际相违的。

  「有情之性质,与心同俱起,原本皆佛性,覆由客尘垢。诤故汝除石,汝后亦生角。」

  其实有情的究竟性质是无有自性,观待而有,这种性质和心一开始就一起存在,原本的佛性是被暂时污垢所蔽。

  「我现于此处,汝与所居地,如何所能依?若汝定要住,我作此观察,汝莫自献丑!」

  我在这种观待性质中安住着,而你的立足点却不存在;因为由观待而有,而你执的是实有,你的所依在那里?如果你真要找固定处所,那么我来观察一下,看你在那里?那里是你的立足点,你别自己出丑了!

  「从顶至足部,蕴续并非汝,非聚亦非别,此等皆非汝!」

  从头到脚,对蕴体及续流作观察,都不存在有个我,和合体不是,个别也不是,这些都不是。

  「缘起因亦观,繁说于别处。支聚亦非汝,支分亦非汝,」

  因为我有生有灭,有幼有老,依由缘起观待而有,缘起所现的就是无有真实。在别处已一再说明,和合体及支分都没有如你所说的真实我。内道多说意识是我,但观察意识也剎那生灭,无有自性。

  「心之前后时,非汝汝亦非;现前后剎那,此之前后时,时以剎那计,前后诸剎那,非汝汝亦非。」

  观察前后剎那都不是你,你也不是前后剎那;有现在剎那的前剎那,后剎那,又有前前的前后剎那,也不是你,你也不是剎那。

  「十万发尖观,心之性为何?若无有自性,汝患则显现,灭除自相谬,斩断心根源,倒塌烦恼树,烦恼诸首臣,送入葬尸林。」

  「十万发尖观,」就是细微的观察,心的性质是什么呢?此句如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士夫非地水,亦非火风空,非识非一切,何来有士夫?」这意思是说:仔细由身躯观察寻找我在那里,在身躯的个别部分,证明皆非我,而蕴上五大也不是我,那意识是我吗?如果有人以为意识是我,那就奇怪了;因为五蕴是取蕴,要取后世的蕴(今世的五蕴被前世所取),所取的五蕴和能取的我(作者),作者和所作变成一体,则能取与所取成为一体的过患。一般说我的心,我的意识,这意识成了我所,是属我所有,我是意识的控制者。此以表明我和心(意识)是分开的,心是我拥有的东西,心和我分开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当我们提及观证空性时,我是凡夫;同样意识的续流,现证空性,成为圣者。这如同我们外在的身躯,年轻时依外在的形相说:「我现在年青。」当我老化时,依外在身躯安立「我老了」。所以年轻年老是依外在的身躯幼与老来安立。同样心识的续流中,如具有污染未证空性时,称为凡夫,现证空性得到圣者的名。所以「我」是依施设处(五蕴)安立为有;而施设处及被施设,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和我的心识是要分开的。如果如外道说,我和身体是毫不相干,这是错

  谬的。所以如外道所说的「我」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在那儿呢?我是依蕴体安立而有,不观待、独立、自性有的我是不存在的。士夫为何呢?士夫为六界所摄而安立为有。

  宗大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曾说:蕴的续流和合体及个体,皆不是我,一切支及支分也不是我;在寻找假义时,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完全依蕴安立而有。如草绳误为蛇,蛇是依草绳而安立而有。此二者安立的法及内容是相同的,由境上草绳无蛇的自性,而蕴上也无有我的自性。所以我非独立而有,是依意识安立为有,我绝无自性。如果说我是否完全不存在?这也不对,因为我依名言识安立而有。

  如果了知心的性质为何?而知心是无自性,你的过患就显露出来,即可灭除你执有自相的错谬。此时就斩断烦恼的根源------实执。

  「烦恼诸根断,烦恼等诸法,决定未有生,乃见真性义。」

  烦恼的根断了,了知所执着真实相,根本是不存在的,能了解这点,即可了解诸法究竟的性质了。

  「从未有生过,无从究竟生,自性未曾有,见心之自相。」

  真实相是未曾有,一切法皆非由其究竟性质而生。如空性是由何显现呢?是不是由其本身性质而现呢?是否定的。空性本身无自性,所以说空空,当了解心识自性未曾有,即见心的最究竟自相了。

  「属真性大明,非可见之见,非可视之视,非可修之修。离言述之意,离思语之境。圣亦离言思,能治亦能脱。」

  瑜伽行者现证空性的当下,其感觉、其所见法,并非凡夫可见、可视,是无法言说,也不是思惟境。所言空正见即是能治,因其无自性,所以说能治亦能脱。

  「灭诸念所缘,此等同意名。习故大根定,作多成同味,有脱作无二。定住于彼意,于根本定中,实执不见佛。」

  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时,有是轮回,脱即解脱,是说轮回与解脱二者的究竟性质是无二的(空性),此时心专注于彼意,安住于空性的当下,因为远离一切世俗的真实幻相,安住在根本定中,实执呀!你无法见到佛了。

  「无法僧地道,无有现果报,无真亦无俗。若无有法身,真实汝何有?」

  没有真实的佛,也无真实的法,也无有真实的僧及道、地,现果报,没有世俗谛及真实谛。这时真实你何在呢?在观察胜义(无漏)根本定当中,完全见不到,更何况世俗法了。

  「莫说世俗法!从此定出后,心性空明镜,显映世俗相,唯见无余故,真实无居处!」

  观在察胜义的定中,如果诸法是真实的,寻找应有所获,但是找不到,可见无有真实。虽无真实,但不是否定他的存在;于心性空明镜中,显现了世俗的幻相。但这些世俗法是唯所见而已,并非真实存在,究竟性质是空。

  「心性空明镜,见缘起世俗;唯见因缘聚,非寻是寻非。」

  于心性空的明镜中,显现了缘起世俗幻相,此皆是如所现,因缘聚合使我们见到而已,并非真实存在。并不是经寻找是或非之后而得,并非经过细微观察或思惟它的性质而得。

  「见唯名言取,无寻立因果,若此无满足,寻时无可立。」

  只有当见到的那一剎那时,依其名言安立取名而有;因果是在不经寻找假义之情况下安立,如果这样不满足,而蓄意去寻找法之假义时,是无法安立的。(说有的人,假名必须依实有的事物才能安立,这是中观以下各部包括自续派的见解,中观应成派假名所施设处的事物也是缘起,不是真实自性有,唯不加寻找如所现而已,寻找事物的安名处,是找不到的。如前面说士夫非六界的道理。)

  「作用依赖缘,见真实为奇,实执更为讶!奇已倦此执。」

  这些作用、因果,完全依赖因缘而有,明知依因缘而有,而偏偏执着不是观待真实有(自性有、自相有、胜义有等相同),这确实是很希奇。不只见为真实,而又执着为真实,那就更惊讶了。可是无始来我们都是如此执,虽说是奇怪,但这种执着已经让我觉得很厌倦了。

  「自幼长成老,非生即现老,若见幼如老,执此意相同。」

  人自幼至老是经过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并非一生下来即现老相;如果见到小孩执着老相,这是无中生有,真是奇怪。你呀!所执着的就是这样。

  以下是谈论缘起性空,性空现缘起,性空并非是寻找假义后找不到的空,而是依缘起,依赖因缘而有,不观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

  「心性空虚空,幻身云聚引,多种念起后,作性甘露淋;」

  如同自性空般的虚空,依由空性中现起多种的妄念之后,而产生诸法的作用。所以这些所见,唯所现而已,并无有真实性,一切皆由因缘而生。但无真实性无人见到,由于无始以来的真实执着,让我们见到的都执为实有。但多加思惟观察,必然体会到无真实。

  「心与见因缘,所生谁未见,寻故雨云心,虽生从虚空,虽摄亦虚空。」

  但虽未了解「唯见」(如所现般)之理,唯因缘观待之义,若仔细观察就会见到。寻思后会发现法性的缘故,如同雨、云、心等由虚空而生,也是由虚空所摄。

  「心性空明镜,梦身影像现,因缘梦缘起,往昔串习故,善诸因缘作。」

  于空性的心性如明镜一般,现起了如同梦幻般的身影像,这种因缘聚合之后,皆可见到,由往昔串习的因缘,就有这些因缘等作用。

  「唯见皆可视,寻与醒之时,未见有实我,虽生由心生,虽摄由心摄,唯见立因果。」

  可是这些「唯见」而…

《菩提心与空性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