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空性見▪P7

  ..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很多人都這樣勸棄舍我,但沒有人能舍得了我呀!因爲我得到加持的緣故,所以至今都無人棄舍我呀!

  「爲何如是說?大勇之聖者,因我加持故,伴隨至七地。」

  爲甚麼這樣說呢?具有大勇的聖者,雖有極強的心力和勇氣,因爲我的加持,我一直伴隨到七地。

  「我遺之汙垢,同俱十地故,何須說凡夫,稱慧乃鮮少。與我久俱故,無能生智慧。」

  我所遺留下的汙垢,如二相、所知障等等,一直到十地菩薩相隨相伴著,那些凡夫更不用說了;自稱有空正見智慧的人,實在很少很少。因爲和我同久住的原因,要生起智慧是相當困難的。

  「于我眷屬中,主者叁毒等,嫉吝谄诳傲,惡見有六二,慢怠放逸等,常遣于貪者,難抑勝離棄!」

  還不只是我而已,我還有一群眷屬哩!其中最主要的是貪瞋癡叁毒。其次是嫉妒、悭吝、谄詐、狂妄、傲慢……等,惡見有六二種,我常會派遣這些未斷貪的眷屬們,所以別說要斷我了,就連一剎那要棄我都有困難,要斷我不是那麼容易呀!

  「我乃常舊識,汝乃剎那慧,如理汝應離。诤故除竈石,後生角奇有!」

  你是一瞬間的智慧,但我是常久在此地的老朋友,照理是你應該離開才對。(後二句不知出何典故)

  「我與心同俱,業力所生故。叁世一切佛,威猛神通力,難能驅除我,心力彼亦無。」

  我和心同住,是因爲業力所生的關系,要趕走我心也無能爲力,就是叁世一切佛的威猛神通,也無法趕我走。除非我生起無我的見解,別無他法。

  「智慧答複道:騎驢者尋驢,汝自從生起,著此執相違。」

  智慧回答說:你與事實是相違的,因爲你一直認爲真實有,但實際從你生起的剎那,一直在轉變,隨著因緣改變,你是觀待性的,你本性無有真實,可是你卻一直執著爲真實,這與實際相違的。

  「有情之性質,與心同俱起,原本皆佛性,覆由客塵垢。诤故汝除石,汝後亦生角。」

  其實有情的究竟性質是無有自性,觀待而有,這種性質和心一開始就一起存在,原本的佛性是被暫時汙垢所蔽。

  「我現于此處,汝與所居地,如何所能依?若汝定要住,我作此觀察,汝莫自獻醜!」

  我在這種觀待性質中安住著,而你的立足點卻不存在;因爲由觀待而有,而你執的是實有,你的所依在那裏?如果你真要找固定處所,那麼我來觀察一下,看你在那裏?那裏是你的立足點,你別自己出醜了!

  「從頂至足部,蘊續並非汝,非聚亦非別,此等皆非汝!」

  從頭到腳,對蘊體及續流作觀察,都不存在有個我,和合體不是,個別也不是,這些都不是。

  「緣起因亦觀,繁說于別處。支聚亦非汝,支分亦非汝,」

  因爲我有生有滅,有幼有老,依由緣起觀待而有,緣起所現的就是無有真實。在別處已一再說明,和合體及支分都沒有如你所說的真實我。內道多說意識是我,但觀察意識也剎那生滅,無有自性。

  「心之前後時,非汝汝亦非;現前後剎那,此之前後時,時以剎那計,前後諸剎那,非汝汝亦非。」

  觀察前後剎那都不是你,你也不是前後剎那;有現在剎那的前剎那,後剎那,又有前前的前後剎那,也不是你,你也不是剎那。

  「十萬發尖觀,心之性爲何?若無有自性,汝患則顯現,滅除自相謬,斬斷心根源,倒塌煩惱樹,煩惱諸首臣,送入葬屍林。」

  「十萬發尖觀,」就是細微的觀察,心的性質是什麼呢?此句如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士夫非地水,亦非火風空,非識非一切,何來有士夫?」這意思是說:仔細由身軀觀察尋找我在那裏,在身軀的個別部分,證明皆非我,而蘊上五大也不是我,那意識是我嗎?如果有人以爲意識是我,那就奇怪了;因爲五蘊是取蘊,要取後世的蘊(今世的五蘊被前世所取),所取的五蘊和能取的我(作者),作者和所作變成一體,則能取與所取成爲一體的過患。一般說我的心,我的意識,這意識成了我所,是屬我所有,我是意識的控製者。此以表明我和心(意識)是分開的,心是我擁有的東西,心和我分開已經很明顯了。而且當我們提及觀證空性時,我是凡夫;同樣意識的續流,現證空性,成爲聖者。這如同我們外在的身軀,年輕時依外在的形相說:「我現在年青。」當我老化時,依外在身軀安立「我老了」。所以年輕年老是依外在的身軀幼與老來安立。同樣心識的續流中,如具有汙染未證空性時,稱爲凡夫,現證空性得到聖者的名。所以「我」是依施設處(五蘊)安立爲有;而施設處及被施設,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和我的心識是要分開的。如果如外道說,我和身體是毫不相幹,這是錯

  謬的。所以如外道所說的「我」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在那兒呢?我是依蘊體安立而有,不觀待、獨立、自性有的我是不存在的。士夫爲何呢?士夫爲六界所攝而安立爲有。

  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曾說:蘊的續流和合體及個體,皆不是我,一切支及支分也不是我;在尋找假義時,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完全依蘊安立而有。如草繩誤爲蛇,蛇是依草繩而安立而有。此二者安立的法及內容是相同的,由境上草繩無蛇的自性,而蘊上也無有我的自性。所以我非獨立而有,是依意識安立爲有,我絕無自性。如果說我是否完全不存在?這也不對,因爲我依名言識安立而有。

  如果了知心的性質爲何?而知心是無自性,你的過患就顯露出來,即可滅除你執有自相的錯謬。此時就斬斷煩惱的根源------實執。

  「煩惱諸根斷,煩惱等諸法,決定未有生,乃見真性義。」

  煩惱的根斷了,了知所執著真實相,根本是不存在的,能了解這點,即可了解諸法究竟的性質了。

  「從未有生過,無從究竟生,自性未曾有,見心之自相。」

  真實相是未曾有,一切法皆非由其究竟性質而生。如空性是由何顯現呢?是不是由其本身性質而現呢?是否定的。空性本身無自性,所以說空空,當了解心識自性未曾有,即見心的最究竟自相了。

  「屬真性大明,非可見之見,非可視之視,非可修之修。離言述之意,離思語之境。聖亦離言思,能治亦能脫。」

  瑜伽行者現證空性的當下,其感覺、其所見法,並非凡夫可見、可視,是無法言說,也不是思惟境。所言空正見即是能治,因其無自性,所以說能治亦能脫。

  「滅諸念所緣,此等同意名。習故大根定,作多成同味,有脫作無二。定住于彼意,于根本定中,實執不見佛。」

  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時,有是輪回,脫即解脫,是說輪回與解脫二者的究竟性質是無二的(空性),此時心專注于彼意,安住于空性的當下,因爲遠離一切世俗的真實幻相,安住在根本定中,實執呀!你無法見到佛了。

  「無法僧地道,無有現果報,無真亦無俗。若無有法身,真實汝何有?」

  沒有真實的佛,也無真實的法,也無有真實的僧及道、地,現果報,沒有世俗谛及真實谛。這時真實你何在呢?在觀察勝義(無漏)根本定當中,完全見不到,更何況世俗法了。

  「莫說世俗法!從此定出後,心性空明鏡,顯映世俗相,唯見無余故,真實無居處!」

  觀在察勝義的定中,如果諸法是真實的,尋找應有所獲,但是找不到,可見無有真實。雖無真實,但不是否定他的存在;于心性空明鏡中,顯現了世俗的幻相。但這些世俗法是唯所見而已,並非真實存在,究竟性質是空。

  「心性空明鏡,見緣起世俗;唯見因緣聚,非尋是尋非。」

  于心性空的明鏡中,顯現了緣起世俗幻相,此皆是如所現,因緣聚合使我們見到而已,並非真實存在。並不是經尋找是或非之後而得,並非經過細微觀察或思惟它的性質而得。

  「見唯名言取,無尋立因果,若此無滿足,尋時無可立。」

  只有當見到的那一剎那時,依其名言安立取名而有;因果是在不經尋找假義之情況下安立,如果這樣不滿足,而蓄意去尋找法之假義時,是無法安立的。(說有的人,假名必須依實有的事物才能安立,這是中觀以下各部包括自續派的見解,中觀應成派假名所施設處的事物也是緣起,不是真實自性有,唯不加尋找如所現而已,尋找事物的安名處,是找不到的。如前面說士夫非六界的道理。)

  「作用依賴緣,見真實爲奇,實執更爲訝!奇已倦此執。」

  這些作用、因果,完全依賴因緣而有,明知依因緣而有,而偏偏執著不是觀待真實有(自性有、自相有、勝義有等相同),這確實是很希奇。不只見爲真實,而又執著爲真實,那就更驚訝了。可是無始來我們都是如此執,雖說是奇怪,但這種執著已經讓我覺得很厭倦了。

  「自幼長成老,非生即現老,若見幼如老,執此意相同。」

  人自幼至老是經過時間的逝去而老化,並非一生下來即現老相;如果見到小孩執著老相,這是無中生有,真是奇怪。你呀!所執著的就是這樣。

  以下是談論緣起性空,性空現緣起,性空並非是尋找假義後找不到的空,而是依緣起,依賴因緣而有,不觀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

  「心性空虛空,幻身雲聚引,多種念起後,作性甘露淋;」

  如同自性空般的虛空,依由空性中現起多種的妄念之後,而産生諸法的作用。所以這些所見,唯所現而已,並無有真實性,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但無真實性無人見到,由于無始以來的真實執著,讓我們見到的都執爲實有。但多加思惟觀察,必然體會到無真實。

  「心與見因緣,所生誰未見,尋故雨雲心,雖生從虛空,雖攝亦虛空。」

  但雖未了解「唯見」(如所現般)之理,唯因緣觀待之義,若仔細觀察就會見到。尋思後會發現法性的緣故,如同雨、雲、心等由虛空而生,也是由虛空所攝。

  「心性空明鏡,夢身影像現,因緣夢緣起,往昔串習故,善諸因緣作。」

  于空性的心性如明鏡一般,現起了如同夢幻般的身影像,這種因緣聚合之後,皆可見到,由往昔串習的因緣,就有這些因緣等作用。

  「唯見皆可視,尋與醒之時,未見有實我,雖生由心生,雖攝由心攝,唯見立因果。」

  可是這些「唯見」而…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