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空性見▪P8

  ..續本文上一頁已,只有如所現,並非自相成自性存在,當你尋找時又找不到。而因果的安立,皆是以唯見以世間共許而安立。

  「心性空水中,慧月影像映,驅除闇邪見;心性空水中,慧月影緣起,皆窺見真視。唯見立名言,尋意我未見,此等生由心,攝由心空攝。心性空岩山,法音宏聲響,滅增真性音,因岩山而響;空詞宏音聲,心空岩石聚,因緣起空聲。除無明闇炬,唯見行聞思,尋有我未見,雖生由心生,雖攝由心攝。此故汝與我,所執正違故,無有同俱處,任隨汝離去!」

  依由觀察而知無有自性的智慧,如同火炬般驅除無明黑暗;因此了解諸法皆是唯見而已。對于唯見的道理,要多行聞思,因爲經由尋找無任何假義可得。諸法的究竟性質,雖然生起是心生起,雖攝由心攝。因此真實執著的你呀!和我(無我慧)是正相違的,所以沒有同俱立足處,因此你應該離去。

  「實執答複道:汝雖盡說空,我遣八法現,我與汝二執,正違我亦許,若非同俱處,汝可離余處。」

  實執答複說:你雖然說了一大堆空話,可是我只要派遣八法,就能處理妥當了。你和我所執是正相違,我也同意,如果我們無法一起相處,只好請你遠離吧!

  「我乃久居處,汝僅偶然時,我與心伴遊,如山王須彌,無動而安住;汝如閃電頃,我如廣大海,無有增或減;汝乃頃刻夢,我如廣海續;汝乃阖眼頃,我如母愛子。汝乃心常客,而稱驅我走。」

  我是在此處住了很久的老朋友,你只是偶爾來到,如閃電一霎時,不能同我比較;我一直與心作伴,非常隱固的好友,你不過來了就走,停留時間很短暫,不過是常客而已,怎能跟我比,既然我們不能相處,那應該是你走,怎麼說趕我走?

  「然緣汝觀之,修者則如是:稱觀心修行,前時後未斷,後時前未迎,現有新初識;無染作觀修,雖緣心而觀,此乃緣我觀,所執無違故;非緣汝之觀,如何能害我?此複汝未達。」

  其實很多人想趕我走,他們是如何作法,請你看看:有些人自稱在作觀心修行,但觀心修只是觀心而已,觀心念念滅,並未觀無我意;這是緣我觀修,既然緣我而修,就和我的所執並未相違,不是緣你(無我慧)觀,這怎麼能害我呢?這點你無法達到目的,奈何不了我呀!

  「有些遮作意,有觀無作意,汝與我所執,無違故無害,何屬緣汝觀?此複未達矣。有許識色者,尋觀無所獲,此無害我方;莫說所執違,汝方亦無故,何害于我方?」

  有些刻意的遮擋一切作意,這叫做無作意觀,既然無作意,當然不是觀無我,既不觀無我,那和我所執也不相違,所以也害不了我,怎麼能說屬于緣你(無我慧)觀呢?這又沒有達到目的。有些人認爲意識是色者,而去尋求觀察,最後未獲得時,而以爲尋找而未得就是觀空性,可是這也無害于我呀!因爲不是以觀無我而修,和你也沒有關系,怎麼可能傷害我呢?

  「有些心未治,空洞作觀修,此等觀心修,未離緣我觀;觀我則我伴,何爲緣汝觀?汝未達無害。有些稱大明,所見非作意。」

  有些只是觀修未治心的一種空洞洞觀修,即以未調伏前空洞洞的作觀修,這也是緣我觀;既然緣我,是和我作伴,那有緣你觀修,因此也沒有達到目的,無法害到我呀!

  「無作意觀修,此亦無害我,與我所執同,若未離能治,何爲緣汝觀?此複汝未達。無聞多觀修,解述似應理,用詞乃深奧,雖住于此觀,于根本定時,多者緣我觀,未別我與有。有稱緣無我,無我與非有,差異皆無別,多唯觀僅無。此等皆我業,若未離汝方,此時汝何去?僅有達頃刻,驅我乃笑處。」

  「聞者稱觀汝,成立常斷邊,多次觀察後,盡尋觀修患,宗義尋患與,覆尋于觀修,尋者亦作尋,此尋者亦尋,尋治未盡故,尋找至無終。」

  這是對一些只知辯論而不實踐空性觀修者而說,只是一再尋那裏有過患,永遠沈溺在尋找過患當中,最後尋找本身再作尋找,在尋找對治力當中,永無止境。此種對治無法斷除實執的。有些聽聞者,學習者,自稱是觀空性,實際上卻一直在成立常斷邊。因爲依據大論典的內容作解釋故,尋找假義時,好像已經了解到空性的感覺,因爲引用了大論典的用詞。當真正安立空性時,是以意去緣空,去安立,而不是口說。因爲只是尋找當中並未緣空,所以對空性無法修學。

  「倦之大妄念,墮網無觀修,尋時似已成,立時則無修。有些緣我觀,有些唯觀無,有觀無作意,立無謬意時,與我所執違,觀性唯日月,若未離此法,莫稱驅我走!」

  有些人緣我而觀,有些觀無,有些以毫無作意觀,真正能以無我作無謬觀修,安立與我所執相違的真實性觀修的人,真是如同日月般的稀少,所以如果不離開這種錯誤觀修的話,千萬別說要趕我走。

  「汝乃唯悟障,機緣亦鮮少,亦需無量劫,無上資糧聚,此亦由師喜。然我不需此,我乃常主者,若要驅我走,與我所執違,需無謬慧治,必要除此余,雖有余能治。諸無信任故,成我之伴侶,成伴無解脫。」

  你要了解空性,不是那麼簡單,也不是次數少,必須無量劫無量功德資糧的積聚,也須善知識的指導。可是我不需要,我是常久住此。如果要趕我走,除了無謬與我執相違的智能以外,絕無別的奈何我得了。因爲如此,只好成爲我的伴侶,要成我的伴侶,則解脫無期了。

  「若未捶擊我,此是非無之,無妄念識觀,有許真性觀,我從心笑矣!」

  此指自續派以下的論師們。你們雖有許多空性道理,但你們所安立的空性道理,皆無能直接傷害到我,因此雖口許這是真性觀,但實際不能傷害我,我心中在笑了。

  「有許見爲心,定心乃空已,空作幻化後,觀幻無自性,此許真性觀,此乃唯世俗,善則爲觀幻;無我觀害我,我無我正違。」

  此是指薩伽派。一些人自稱身無實質的觀修,由空性現緣起,由緣起現性空,可是他認爲空受後的幻化是真性觀,但實際上是觀幻化,是觀世俗相。此也未必沒有益處,但因觀世俗故,並沒有害我,因爲我和無我是正相違。

  「若無觀無我,無違我所執,如何能害我?」

  如果不是觀無我,就不會和我所執相違,那怎麼會害我呢?

  「有些許虛空,思無邊中後,此與心並觀;如虛空之見,許虛空叁昧,虛空無邊中,執與我何違?」

  有些人認爲虛空沒有邊、中、後,這種遍虛空的觀修和心同時作觀修,這種虛空觀所執同我一樣,也不會傷害我的。

  「心無有邊中,無色邊未見,心上我戲遊。若無觸及我,成我治則謬;或有起念時,正念抵達後,凝觀此相貌,令此自消失。釋此乃法身,若多妄念想,法身則多故,無須遮妄念,稱此法身道。」

  有些人認爲妄念生起後,依由正念觀察此妄念,使妄念自然消失,這個稱爲法身。這種也是錯誤的。

  「有許觀真性,妄念無見色,心無見于色,我所執無違。若未觀真性,莫說見法身,驅我則笑處。」

  所觀與我所執不相違。如果不觀「我」空性,不要說見法身,還想要趕我走,實是可笑之處。

  要安立空性,有很多正因,以下即說明離一異的正因,其有四種功德:所遮、遍布、離一、離異,非常殊勝故,安立此離一離異正因。

  「有許一異因,清靜觀察後,尋而無獲觀,此觀宗法故,非觀立無我,我所執無違,此非無我觀。」

  首先須認識何謂我,平常是如何産生我想的,對這方面必須以經驗體會,使我想的所執,及使我想在看我的時候,其看法如何?要認真的思考,當然在無尋無伺的當下,會有我的概念産生,而此我之概念是如何認許爲我的呢?以平常狀態或當有極度痛苦,或快樂感受時,其認許我的內容,是否皆一樣呢?

  其實當見到我的時候,必然見我的真實相,可是在極度痛苦或快樂時,我的份量即加重了,産生了真實執著,此時所緣的我就非常有重量了。令有這種感覺。這種我即是應遮除的我。此我是存在的嗎?

  「有許一異因,尋而無獲時,唯名取由念,我非有想後,此觀乃非遮;所觀非無遮,與我無正違;若執無正違,如何能驅我?若無能害我,如何觀智慧?」

  說明有些人于性空當中現起幻化世俗之相,所以尋找時,依于離一異的正因,尋找諸法假義之後,一無所獲;由性空現起的世俗幻相而作觀修,可是這是非遮法,並不是無遮法,因爲和我所執不是正相違,就不是害我,就不是觀智慧了。

  「有許一異因,尋而無獲時,稱我乃觀空,安住于此觀,此乃空離法,自身無自性,此義未了知。前雖空性住,空義未明故,能治我之慧,于此無何用,若無治何害?我住更應理!」

  有些人以爲依由離一異的正因,去尋找諸法假義而不可得時,是空性的觀修,因此觀空者的我和所觀的空性是分離的感覺,這叫空離法,他並未了解無自性的道理,而只了解我在觀修,我在觀空而巳,這樣無法和實執所緣相違故,不會害真實執著,所以我住此是應該的。

  「有許一異因,尋故極淨時,稱尋觀已過,無有觀所緣,無思意作意,根本定處許,心識毫無作,與我執違奇!」

  有些人以爲依正因尋求無所得,以爲這就是空性,不再作思惟,而安住無有的性空之中。如此也不是觀空性。宗大師說過這種無有空性的觀修,並非毗缽舍那的空性觀修,如果是空性之理,也應屬于一種奢摩他之觀而已。

  「若無觀無我,深詞雖盡取,害我方則無,觀慧成笑處。」

  如果不是觀無我,盡管用語如何深奧,如何優美,沒有能力害我的。如果這樣就是觀慧,那實在可笑。

  「有許一異因,尋而無獲故,我乃無實之,理識比量之,續盡力定住,稱此觀真性,共稱識世俗,世俗觀真性,哈哈奇智慧!觀我爲我伴。」

  有些人依離一離異的正因尋找假義,沒有獲得時,就認爲無我。以這種對無我的理識,比量的續流,即決定無我的定解,以無我的續流作爲觀修。因爲只是觀定解的續流,而不是無我內容的觀修,如此無法傷害我。因爲是緣我觀,而非觀空性,所觀的只是世俗識,所以也成爲我的助伴了。

  「有許一異因,察因所謂…

《菩提心與空性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