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

  道坚法师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两颗熣灿的巨星,一是学贯中西,提倡菩萨行的人生佛教,开佛教教育之先河的太虚大师;一是以实修实证著称,重兴禅门五家,为佛教传播而劳心劳力的禅门巨匠虚云大师。但看当今佛教界能作佛法使者,多出自二大师门下。虚云大师受家学渊源影响,少习儒学,兼及佛道,十九岁出家,用了近四十年的行脚参学生涯,遍参海内善知识,至四十六岁开悟,四十八岁始龙天推出,登上讲法的宝座。此后,大师致力于佛教的教育及传播七十多年,重兴梵刹八十八处,剃度弟子万余人,直接引导皈依佛门者达百多万人,使佛法再次深入人心,正法住世。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虚云大师的教育思想,为今天的中国佛教教育提供一个成功的参照系。

  关键词:虚云大师 教育论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作者:道坚,中国佛学院2001级禅学研究生

  绪论

   虚云大师(1840~1959)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俗姓萧,名富民,生而茹素,深有慧根法缘。咸丰八年(1858),师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随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彻,字德清。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绪二十一年(1884)住江苏高旻寺,因沸水溅手而茶杯落地,疑根顿断,得以彻悟本来面目。

  光绪二十六年(1889),八国联军入侵,师随清帝后一行避难至西安,入住终南山,更名虚云,号幻游。两年后经川入藏,至印度朝礼佛陀圣迹,后经锡兰、缅甸归国,到云南大理宾川县,重兴鸡足山迎祥寺(即今祝圣寺)。又曾到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台湾等地讲经弘化。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改名云栖寺。师曾为祝圣寺入京请藏;度化滇军协统李根源,消弭逐僧毁寺之祸乱;并调停汉藏纠纷,招抚盗匪,为民除去无端战祸;于混乱世中,作佛教护法使,如弥消 “寺产兴学”及寺僧兵役之灾等,于佛教贡献甚巨。历任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曲江南华寺、广东乳源云门寺、江西云居真如寺等寺住持,经手修复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余处,为佛教的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1953年荣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9年于云居山圆寂,世寿120岁。

  虚云大师一生弘法阐教,影响巨大。大师开办道场,接引后学,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令五宗法脉再续,并以禅观、苦行、操守而著称于世,堪称近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释》等,然毁于“云门事变”。今存法语、开示、书问等,后人编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等。

  虚云大师的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接受他教化的弟子以百万计,而他悉心栽培的传教者也有万余人,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仍是佛教传教事业的生力军。本文旨探讨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以先哲的行迹,为今天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成功案例。

  虚云大师的教育背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因外缘,虚云大师的成长也是一样。本文试从历史的维度,观察虚云大师的家庭教育乃至出家教育,及其时代教育特征,以便探讨这些外在的教育背景对虚云大师高尚人格的形成及其教育理念的影响。

   (一)、虚云大师的家庭教育

  纵观虚云大师的家庭教育,与中国当时三教并重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故而可概括其家庭教育为儒佛时期与道学时期。虚云大师的家学渊源深厚,父名玉堂,母颜氏,皆书香门第。其父玉堂自幼业儒,饱读诗书,是当地不到三十岁便高中举人的才子,“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幕”。举人可以出任县令等职,玉堂充为隶属福建省的永春州府(治今永春县,辖永春及泉州之德化、延平府之大田等地)幕僚,即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政府顾问及秘书一职,并深得府台的器重。大师不到五岁,即由饱学的父亲亲自督导学习。玉堂老先生为了使虚云大师走上业儒的经学致仕之路,以自已的治学经验,由《三字经》入门,继而《增广贤文》等,完全按科举致仕的教学门径,按部就班地系统教授儒家经典。然而,“对富民来说,最有兴趣的则是从四五岁开始跟王氏(按,王氏即师之庶母)去城中开元寺等处上香,每当来到寺院,富民总是特别兴奋,东张西望看个不停。有时学着王氏的模样,在佛菩萨像前顶礼膜拜,动作虽是幼稚,神态却是很为虔诚,寺中僧众也都很喜欢这个小施主。”毫无疑问,泉州佛教兴盛的地方特色对虚云大师幼年的产生了客观的影响,并在其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上了佛教的印记。十二年时,富民跟随父亲护送祖母周氏、生母颜氏的灵柩回乡,并请僧人大作佛事,进行亡魂超度仪式,富民得见三宝法物,终由无常的痛苦转而生起内心的清凉。虚云大师在其《年谱》中说:“予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得见三宝法物,生欢喜心。”

  虚云大师的家学中亦治佛学,其祖父家“藏有佛经”。虚云大师第一次接触有关佛教的典籍是《香山传》,书中描写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富民幼稚的心。虚云大师为何首选《香山传》为佛教入门书呢?仅有十多岁的小孩,显然还是被书中的故事情景所打动,《香山传》通俗易懂,常以长行结合偈颂的说唱形式,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理念,颇具戏剧性效果,很有感染力,因而此书曾风行民间。如上是虚云大师儒学与佛学兼收并蓄的儒佛时期。

  由于玉堂老先生见师偏好佛学,有出尘之志,便于咸丰三年(1853),在“家中请一位先天大道王先生,教在家修行法,令看各种道书,及教内外气功”。至此,是大师的专治道学的家庭教育时期。这里虽然没有交待王先生有何来历,只知道他教授“先天大道”,即现在所谓的斋教之先天派,此教约创立于清代后期,提倡佛、道、儒三教合一,信徒不拘僧俗,以在家众居多,且戒律严明,组织森严。其布教所称为斋堂。对于先天派的学说及修行方法,虚云大师“心弗善也,然又不敢言”,因为长者的安排无非是让他学长生胎息之术,他是不能反对的。从大师能以120岁的高龄住世来看,与他当时修习长生术有莫大的关系。

  咸丰三年(1883)始,师安心居家治道学,于《年谱》咸丰六年丙辰(1886)条中,师云:“予在家读道书三年,认为非极则事,如坐针氈,乃佯博叔父欢,助理家政,以懈其防。一日乘叔父外出,予念离家时至,乃打包向南岳去,歧路多,半途被截回。将予及从弟富国送至泉州。未久,父将田、谭二氏接回,举行婚礼,将予禁锢,与二氏同居而无染。予为二氏说佛法,亦能领悟。见从弟富国有超俗志,亦时与说法。闺中堂外,胥成净侣。”此中所言道书,已不再是先天派的善书宝卷,而是正统的道家典籍了。

  玉堂老先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标准严格要求虚云大师,在攻读之余,每有家常事务,总是带上儿子,目的是要求其从生活中增长阅历,励志人生。故而师得以随父经厦门而游历台湾,随叔父进香南岳,遍游诸刹等,跟随长辈远游,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阅历。

  师十九岁出家之时,曾留皮袋歌一首:“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罣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辨时代,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这首歌谣中充满了人生苦短与极度的厌世情趣,也从中看出大师出家时已具有了相当的佛学功底。

   (二)、虚云大师的出家教育

  咸丰八年戊午岁次(1858),师与从弟富国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披剃。出家第二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严,又名演彻,字德清。此时他的父亲派人四出寻访,从弟富国于圆具后便参学他方而不知踪迹。师则“隐山后岩洞,礼万佛忏,不敢露面”,即以礼忏的苦修形式逃避家人的追寻。三年后,他的父亲离开泉州,在妙老和尚的教导下,专修福业,为众作务。《年谱》中称:“予任职鼓山,已满四年,所当职务,自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中间曾派(月+无)事,弗为也。即寺中常住,时有单(贝+親),亦不领受。每日仅粥一盂,而体力强健。”师见到当时号称“苦行第一”的古月禅师,被其精进不懈的苦修精神所感动,想起“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无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在古月禅师的感召下,师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簔衣,一蒲团,毅然走进山岩洞穴,栖身莽原林泉,过起了三年苦行云游的生涯。师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为魅,怖而走。予亦不与人言谈。”显然,他怪异的苦行违背了佛教的中道修行理念,早已堕入无益苦行外道的渊薮了。

  真正令大师改变无益苦修而走上正途的倒是一个不知名的禅人,他指示虚云大师亲近精严戒律、宗教并通的天台融镜法师。同治九年(1870),师三十一岁时(他出家二十二年后才摸着修行门径,可见求正法之不易),是虚云大师生命由无益苦行而趋于正法的转折点。虚老在《年谱》中叙述道:

  一日行至温州某山,栖息岩中,一禅人访至,顶礼问曰:“久闻高行,特求开示。”被伊一问,深感惭惶,乃曰:“智识愚昧,少所参学,望上座慈悲指示。”曰:“你如是行径,有多少年?”乃告以经过。曰:“我亦少有参学,不能与汝说。你可到天台华顶…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价值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