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表。聚云法系高僧铁壁慧机禅师是吹万广真的弟子,住治平寺弘法。经过其弟子著名的竺峰大师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其嗣法徒竺峰之请,谥曰妙光,并勅赐治平寺为振宗禅寺”(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八人物载)。谥号妙光,是朝廷给慧机禅师的谥号。将治平寺改为“振宗禅寺”,有重振禅门宗风的喻意。清朝曾经发生过破山系与聚云系的争执,尽管破山系遍布西南地区,但以忠州为据点的聚云系得到皇帝的认可,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2、忠州开元寺(龙王庙)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全国诸州设置开元寺。玄宗本来笃信道教,亦尊崇佛教,信任不空大师、天文学家一行大师等诸僧。诏令开元寺作为国家统制佛教之管理机关——僧官。由于国家往往变卖度牒,僧官的权力过大,佛寺管理机关由龙兴寺到开元寺,并设立俗官管理佛教事务,分化僧官的权限。至此,龙兴寺成为举行国忌法会之所,开元寺则成为行国家祝典之处。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云:“开元二十七年,敕天下僧道,遇国忌就龙兴寺;行道散斋、千秋节祝寿就开元寺。”
道光《忠州直隶州志》载:“忠州开元寺,在州东一里,即今龙王庙是其遗址。”忠州开元寺亦为僧官所在地,受朝廷俸禄田地。唐·白居易贬为忠州刺史时,常与开元寺僧交流,有《开元寺东池早春》、《留题开元寺上方》等诗文。僧官有“都”和“统”及左、右僧录司等设置,此寺为皇家祈福机关,可能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3、忠州勅封寺
在道光《忠州直隶州志》中,忠州属下敦二甲有“勅封寺”之称。我国对命名学有较严格的规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一旦触犯了朝廷禁忌,就有杀头的危险。因此,道光年间刺史吴友篪考定祥细,忠州勅封寺也不会随便命名。勅封寺应该与官寺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对高僧的封赏而命名。
4、忠州龙翔寺(任家官寺)
忠州辖区敦十甲有宋代兴建的龙翔寺,载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三寺观云:“明成化时建,乾隆丙子重修。钟一,铸于成化年间。”清代忠州诸生任士(山/徽)所撰《重修龙翔寺碑记》,有云:“能述者前之人,以诗书光世泽后之人,即当以稽古振家声,宁徒辉煌古刹,丹碧陆离忆耶。然虽古刹也,而先人之手泽存焉。”文中详载任氏先祖宋季进士数代护持龙翔寺因缘。因为是本地任家所护持的官寺,所以又称为任家官寺,重修僧为性戒大师。
5、忠州栖霞寺
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三载敦十甲有栖霞寺云:“一名三洞禅院,有残碑载“乡官进士李允、教官李昂、知州杨恺”等字,其玉皇殿则于万历十三年。寺前溪流逥环,三洞胪列前明古刹,有嘉靖十三年修庙碑,即“勅赐栖霞院”碑,字半剥蚀,不要卒读。”查李允为明代进士,志中有传。此栖霞寺当是为嘉奖时人有关。其它如护国堂,报恩寺等,虽非官寺,然均与官寺有某种联系。
二、忠州私寺考
对应官寺的佛寺,一般称为私寺。私寺也有许多种存在形式,如功德坟寺、私家寺院等不同。
(一)、功德院或坟寺
功德院和坟寺是指为已逝王侯贵族作功德而建的寺院,称为功德院;为守护坟墓而建之寺院,或寺院改作官家超度亡灵等,则称坟寺。功德寺初名功德院,始于唐代,宋时极为盛行,如岳飞的功德院称为“褒忠衍福禅寺”、史弥远的坟寺称为“教忠报国寺”。功德坟寺的地位,仅次于为皇家陵墓超度的“陵寺”。宋代颁敕额赐的功德坟寺,不但免去租税,更赐予任命僧尼及颁衣、赐号的权利。
忠州古来为军事要地,为巴蜀要道,有功之人甚多。查勘文献,这类封赐的功德院或坟寺有不少,今略述如下:
忠州巴台寺。据《四川通志》卷二十八下《寺观》载,忠州西二里有巴台寺。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三记载更为详尽,云:“巴台寺,在城西二里,即唐之龙寺上寺。按龙寺有三寺,一在山顶,一在山腰,一在山下。”山上巴台寺有古巴台,为战国时期古巴国的遗址,相传为巴王坟。此处立寺,有祭祀古国君的功能。从历代名人屡屡登巴台并作诗怀古吊巴王来看,此寺应为祭祀巴王的坟寺。
白公祠,在巴台寺毗左,明崇祯三年知州马易从创修,为祭祀有功于忠州的刺史白居易而建的功德寺。
怀忠堂,即祭祀陆宣公陆挚的功德寺。
拔山寺,始建年代不详,明翰林院检讨李允墓在寺内。
准提庵,有刑部郎中袁鼎墓。
曲水庵,有户部郎中郑皋墓。
印盒寺,有处州镇总兵熊兆干墓。
(二)忠州古代私家寺院
唐宋时期,封建王朝通过对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治的力量。到了宋天禧末(1021),全国僧尼增加了很多。寺院近四万所。另外,还有贵族私建的寺院很多。这些寺院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田园、山林,得到豁免赋税和徭役的权利。
1、忠州成家寺
成姓为忠州一大姓宗族,历代所出名流甚多。在忠州属地敦五甲地有成家寺,设私家书院并家寺,以免费教育乡民子弟。忠州成氏宗亲载诸史乘者,录之于下。
成文运字在东号白邻,康熙丙子科举人,次年高中丁丑科进士,任当涂知县转户部江南司主事,升浙江司员外郎转迁兵部武库郎中,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历官至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忠州志》卷八中有传。正四品大员。
成文逈,康熙丁酉科副榜,康熙癸巳恩科举人。
成宗发字佑我,成文运之子,康熙癸巳科举人,授平南县知县,后官至直隶赵州知州。正五品。
成学宦字旭亭,乾隆庚子科举人,文笔过人,忠州志有传。其继妻钱氏为直隶保定人,年二十九岁时,学宦殁于外无子。节妇誓不再嫁,因忠州守节,被载入史册。
成宗洙,岁贡。
成学岱,嘉庆五年以廪生任真定县典吏,后迁土城巡检。从九品。
成继汭,监生捐职,从九品。
成拱,以子成文运赠京畿道监察御史,晋赠大理寺卿。正三品大员。
同治《忠州直隶州志》卷十一《人物补》载:成继维,郡处士。能文,以教读为业,数十年不倦,咸谓士有铜行,斯人近之。
同治《忠州直隶州志》载:成学益,郡人,性忠朴,尤笃友爱,凡钱谷出入,与兄弟子侄共之,毫无吝色,族党重之。
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八《人物·烈妇》载:“成节妇冯氏,成孔珍妻,年二十二岁夫没,抚子(成)孝德早殇继抚孙(成)继福,现年六十一岁。”成冯氏的行为非常感人,二十二岁死了丈夫成孔珍,儿子成孝德又早亡,独自一个抚养两代人,被载入史集。
忠州志卷八烈妇又载:“戚节妇成氏,戚永华妻,二十七岁夫,立志守节,现年六十岁。”成家的女孩子嫁给戚家,终身守节。
2、忠州其它宗族家庙或家寺的兴盛
忠州自古为人文胜地,正所谓人杰地灵也。在汉代,忠州严就、胡良、文恺任巴郡文学掾,载入史册。学而仁则仕,晋代忠州文立任劳任中庶子,毛楚任牂牱太守,母雅出任夜郎太守,为一世之俊杰。有名可考进士宋代2人,明代17人,清代6人。还有官居忠州或世袭忠州千户等职的,以及忠州大小盐井矿主和经营富户,共同组成忠州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中国学宦的信仰,是以儒佛信仰为归趣。即身为儒教,又同时信仰佛教者居多。这些名门豪族有田地,多建立家族式的佛教寺院或庙宇,甚至还流行购买度牒作寄名僧的现象。因为朝廷对出家严格控制,先经过严格考试,还要交纳不菲的税银才能取得出家身份。由于国家的宗教政策有免税制度,手持度牒的富户多出资修建寺院,花银子请人代为出家修行,这就叫寄名僧。朝廷对度牒的发放也比较混乱,如国库空虚就卖度牒;朝廷打仗需要银子也发度牒筹集军需;天灾之年放度牒解决赈灾之事;皇家喜忌之年大量度人出家祈福,等等。由于这种度牒金钱化的现象,让许多僧侣成为无法剃头的行者(如武松),而手持度牒的富户就可以享受国家免收赋税的优惠政策。所以,私家寺的成立原因极其复杂,既有虔诚信徒的奉献,也有兴一方文运的雅士,甚至还有巧取豪夺的避税港。据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三载有私家寺者甚多,如:
敦一甲:福庆寺,又名白家寺,为白氏家族宗寺。三庆寺又我田家寺,家族出明代嘉靖乙未进士田登年官至大理寺司正(司法机关),万历辛丑进士田一甲任潭南道监察御史转陕西兵备副使为代表。
敦二甲天台寺,又名杨家寺。忠州明代出进士杨一举,有《杨氏家乘》。
敦四甲有汪家寺,为汪氏家族佛寺。
敦五甲净土庵,又名孙家寺,为孙氏宗族家庙。忠州出宋代绍兴戊辰笠进士,明代成化戊子科举人孙(王+怱)任淳化知县。
敦六甲静因堂,又名张家寺,明代忠州出万历己卯科举人张师厚任巩昌府通判。逥龙庵,又名谢家寺,忠州明代有宏治壬戌科进士谢表官钱塘江府知府。玉衡堂,又称田家寺,为田氏宗教寺院。
敦七甲杨家寺,为杨家宗族寺院。
敦八甲永兴院,又名傅家寺,为傅氏家族佛寺。观音庵,又名张家寺,为张氏家族佛寺。玉皇观,又名余家寺,为余氏家族佛寺。敦八甲还有冷家寺,董家庙,分别是冷氏家族和董氏家族的佛寺。
敦九甲李家寺,为李氏家族佛寺。忠州宋代出进士李兴宗,官至国子博士,号谦斋,着有《论孟俗解》。
敦十甲姚家寺,任家官寺,忠州明代出万历丙戌科进士任道学任归安县知县。任家是外来为官,数代进士出身,此寺也比一般家庙不同,可能还受到朝廷封偿,称为官寺。
崇一甲古宗寺,又名王家寺,为王氏家族佛寺。忠州明代有正统丁卯科举人王璧。长寿庵,又名贺家寺,为贺氏宗族佛寺。忠州明清代出乾隆壬子笠举人贺廷栻,康熙己酉科举人贺勋任陕西葮州知州,以及道光壬午举人贺鹤云。
崇二甲明代大悲寺,又名陈家寺,为陈氏宗族大寺。忠州明代出成化辛卯进士陈瑞任光禄寺卿,嘉靖壬辰进士陈策任杭州府推官。
崇三甲法藏庵,又名胡家寺,忠州清代出康熙癸酉…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一——古代忠州(忠县)佛寺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