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P2

  ..续本文上一页增长,所以佛弟子应尽可能居于安静的地方。

  (依龙钦巴大师开示:入山闭关,目的为〝安〞心,心安静下来,自能得永久快乐;「入世」的目的,则为对治自己有毒的心。)

  

  

舍此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遗留址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生本来无常(注 1)─仇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会变成仇人;父母、亲友、自身也都将面临死亡而离开,没有长住的。自己辛辛苦苦赚钱、用心装饰的房子,也都是无常的,在我们死后也都不与我们同行。应体悟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我们灵魂所住的饭店一样,时间到时,我们的灵魂都将离开;因此,身体虽很重要,但也不可执着,执着是生起恶业的因(注2)。佛弟子应远离所有世间法入山专心修行(注3)。

  (注1):此部份为密乘共通四加行前的「思无常」之一。莲师云:「修学之人,每于修学打坐前,应思考人生无常。」,最重要的应常思:世间无常、思想无常、生命无常。历代传承上师渣巴智仁波切的四加行开示法本中记载的很详细清楚。

  (注2):龙树菩萨也曾提醒我们:「身体有感觉时,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贪心,有贪心因而造恶业。平常修习中观之道,我执就此断,菩萨果位自然成就。」

  (注3):此点,一般在家修行人,无法做到如龙钦巴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离开世间法、入山安心修行打坐。因此,平时只要有时间,不论走路、站立、坐着、躺着,应如法多做修行。渣巴智仁波切曾说:「佛法就如我们的手和脚,不会离开自己,随时需要,随时可用。」。龙钦巴大士也说:「口持佛号,无妄想、无分别心时,即是禅定。」。入睡前,即修睡眠瑜伽 ─ 口持本尊咒、心轮月轮上观想本尊、(观世音或阿弥陀佛等亦可)─如此可梦境吉祥、免于恶梦,且如寂天菩萨所说:「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密乘的荟供,也是日常修行的一种善巧方便法门,如一般授比丘或比丘尼众应持守过午不食的诫律,然在修持荟供法(经诸佛菩萨加持)后即能享用。走路时,观想顶上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口诵本尊咒三遍、加持路上可能被我们践踏而死的生物,并回向给他们。原本多睡(贪睡)、过午进食、走路、饮水等都可能造的恶业,都可因我们殊胜的善巧方便法门而转化为累功进德的修行了。

  

  

离恶友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贡塘仁波切二世曾说:「恶友如火一样,与其交往,我们往昔所积功德会被烧毁;恶友也如毒药一样,吃后即会死亡;恶友头上不长角、也无怪相,甚至可能长相温文儒雅、看起来温柔可亲,但长久与其相处,耳濡目染,也被其污染。」,如被其引诱沉迷于世俗中赚钱发财,想以后再来修行而枉视目前学佛的最好时机,不只贪、瞋、痴三毒增长,也使自己对佛法的闻、思、修日益减退....,并使自己的慈悲心退转殆尽。涅槃经云:「穿白衣者,掉入煤炭中,会被污染成黑色,恶友就如同此煤炭。」。所以初学者,应与益友同住,相互帮助则进步快速;与恶友同住时,则佛法不听闻、多忘且心存怀疑而退转─龙钦巴大师的教导里亦如此说。(成就后,则居住自由。)

  

  

依止善知识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其爱重佛子行

  末法时期功德圆满的上师已难找,那么应选择跟随一位〝传承〞干净的上师修习,自己的功德事业将如上弦月一样的日益增长(注1)。明白上师是如此的殊胜重要,佛弟子对上师更应比看重自己的生命还尊重(注2)。

  

  (注1):基本上师条件有二:

  ─ 心里有宝藏(所有佛法、大菩提心)的上师。

  ─ 传承干净的上师(如无传承,擅自修学密宗内三部法要者,不只将无所成,反为历代传承上师、 护法所惩罚和障碍,严重时亦将危及生命,故修学密乘应依止传承上师授与。

  (注2):萨迦班智达云:「修学佛法时,上师很重要。不懂生起、圆满次第修行时,观想自身顶上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是自己解脱的根本。」

  

  

【正行之正行篇】

  

  

皈依

  

自亦束缚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间神、魔等本自轮回于三界的束缚中而无法自救、自渡,更无法帮我们解脱。因此唯有皈依三宝,是不会骗你的、是可信任的。皈依之后,自己对三宝深具信心、净心、不退转心即可得解脱(注1)。

  释尊有云:「我给你们正确的方法,但学习、修行与否?完全看你们。」,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注1 ):大小乘的差别在于皈依三宝后、发菩提心的大小不同:

  小乘行者,修行目的在自渡;大乘行者,修行目的在渡他;金刚乘(密乘)行者,能即身

  成佛。

  

  皈依时,应具备三种基本条件:

  ─ 信心(信心佛法、佛经、佛像。见、闻之间即起法喜。)

  ─ 净心(听闻佛法即如法修习)

  ─ 不退转心 (皈依后,纵闻他人毁谤佛非佛、法非法时,心亦不退转。)

  

  皈依三宝(佛﹑法﹑僧)之后,即为佛子,并应遵守「皈依诫律」:

  1.因皈依「佛」,故不可再皈依世间神。(佛为「大觉」,即明白所有法的真性、体性者,菩萨为「小觉」。一般世间神尚需依赖诸佛菩萨超渡,无法渡脱众生,故不可皈依,唯因一时的需要对其祈求帮忙,是可以的。)

  2.因皈依「法」,故不可与外道为伍,不可伤害有情。(凡夫本具五毒,故易昏昏欲睡 (昏沉)、心念不专(掉举),佛是觉醒者,通达体性、知空者,真正的法是『空性』即『正法』,平常所念的经是法的代表。)

  3.因皈依「僧」,真实意为菩萨,八大菩萨为代表。应尊重为其代表的比丘、比丘尼众等修学佛法之人。

  4.佛纪念日需有庆典,一般用餐前的供养亦同。

  5.每日出门前,应就所行方向的佛、菩萨礼拜三次或持其佛号。

  

  

下士道发心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痛苦的果是前世种的因,现在为善,以后即得善的果报;所以纵然别人要杀你或生命有危险时,我们也不可造恶业。成就者吉美林巴告诫我们:「无意中所种小小的恶业,就如 “阿修达”树小小的种子,当种子成熟时,会结成很大的业果,因此不可造恶业。」。需知业果的种类很多、很细,就如同法律条文一样,如:杀人得杀人罪,即得「杀人的因果」;欲图杀人得欲图杀人罪,即得「欲图杀人因果」。依此,众生应慎思、慎行!

  本来大乘佛法的皈依和发心,没有很大的差异。皈依的目的不同,发心也就不同。因其发心的大小的差异,粗分为三士: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习者,发心很小,修行的目的,只因怕自己往后下三恶道,只为利益自己、为得自己的人身及天人果位的结果,死后将成就天人果位。阿底峡尊者所著「菩提道灯论」中云:「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中士道发心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剎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事佛子行

  三世界的快乐是无常的,就像草头上的露水,当太阳出来时,一剎那即消失无踪。执着今天世俗的快乐、痛苦,到了明天都会生变化,所以快乐、痛苦本身就是无常,只有成就「佛」的果位,才是永远的「解脱果」,得永不变的快乐!佛子应依此发心修行。

  中士道的修行者,发愿修行只为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只想出「三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再轮回而不思他人苦。其发心愿力的结果,将得阿罗汉果位。阿底峡尊者于「菩提道灯论」云:「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上士道发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乐何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六道轮回众生都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又何忍他们陷于痛苦中呢?我们应帮助、救渡他们。现在纵无能力,也要赶快发菩提心,在这辈子解脱,成就佛果来渡化他们。

  上士道的发心,不忍见六道有情众生苦,而发心精进修行成就佛果,以救渡众生出离六道轮回。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云:「若以自身苦 化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世俗菩提心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真当交换佛子行

  为了自己的快乐而造成别人的痛…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究竟一乘宝性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