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
作者:额曲图美桑波尊者
开示上师: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宝
作者简介
尊者额曲图美桑波(意为无着贤),梵名达玛巴达日,公元1295年藏历六月初八早上诞生于距西藏萨迦总寺南方三个半由旬「札迦」的地方,父名棍丘巴(意即三宝),母名布木卓。
三岁时,父即过世,母亡于五岁时,由寺中老喇嘛扶养长大。五岁开始学习藏文、经典;十四岁时,于藏历六月八日早上,在喇嘛巴叭日和堪布仁千巴桑前受沙弥戒,时名桑波巴;十五岁时,学习于伯东埃寺(为格西木札巴于公元1049年,在后藏地区倡建的一座寺院。此寺出了很多的学者和成就者,如,又名伯东班禅或吉美札巴等都是出于此处。伯东班禅着有计一百四十几卷的大法本,这些都是词句完美、意义深刻的作品,也是藏传佛教史上非常出色的一些作品。),向喇嘛贡噶学习《阿毗达磨论》与《三藏经续》等。后来,到萨迦寺跟随喇嘛雄迦学习《因明七论》,并研学了佛经和藏传文化、大小五明,都通达圆满。二十三岁时,到后藏各寺院作佛法的辩论,因明论上,大师是无人能比的出名,被尊称为「辩经无比尊」,深受许多学者的佩服和赞叹。三十岁时,于江色木仁千贡前受比丘戒并一心观修。三十九岁时,江央东又迦参和众多喇嘛屡次诚恳的邀请他回伯东埃寺宏扬法教,大师本欲一心隐居专修,但不勘师兄们一再请求,乃回寺,三年转*轮,培育了很多的弟子,伯东因此成为一群学者的来源。四十三岁时,往额曲秋宗(或称额曲仁钦岩洞,意为水银法寨)闭关净修,为时二十多年,得至高成就。公元1369年藏历十月二十日夕阳西下时,穿法、祖衣,在静坐中入定圆寂。所留下的法本很多,大部份属菩提心方面的引导文和教训。大堪布江曲彩莫和法王尼玛秀尼等众多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吐番佛教史上的伟大高僧修行者。我们效法他的作风、随喜他的成就,祈愿一切众生功德圆满!
导论
佛子行三十七颂及入菩萨行为显、密共通的法门,也是密乘四大教派共 通的前行课程,主要讲述初学佛法的人如何由一位世俗凡夫慢慢依照修行次第的闻、思、修而达究竟圆满佛果。而其本质指的是 ─ 依据开始的皈依、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再本“六度波罗蜜多”而实修,最后了悟空性而达究竟佛果。
「佛子」真实的意思为“菩萨”,但凡皈依三宝的弟子通称之;显、密佛子的不同,只在修行过程的差异,等同究竟佛果。『佛』的意义为 : 觉悟、正觉、智慧且了知所有法的真性者;相反的,不知所有法的真如本性者就是凡夫。
「佛法」指的是可利益众生的所有法门,凡是法教内容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意义皆属之,所以不可以说只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才是佛法。其它,例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此处尊者所讲的佛子行三十七颂都是。此颂所述内容为以前修行人入菩萨道后、未成就前,身、口、意依止颂内「正行」部份的三十七守则清净修习而得成就,后学弟子依前人的路径,如法而行。
内文导引
此颂依次第为:
前行:分二段落(首赞、誓愿)
正行:分三十七段落(含正行的前行计六、正行的正行、正行的结行)
结行:分四段落
总计:四十三个段落
南无罗格秀日亚
顶礼观自在菩萨 或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真实意中,观想自己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外表虽有不同,但体性同一,恭敬顶礼之。(此为梵文礼赞词。南无─顶礼;罗格─世界;秀日─自在;亚─语尾助词,无实意。)
【前行,计二】
首赞、礼赞
往昔大成就者,每于文章前以「首赞」开头,具甚深意义和目的。甚深意义,为使阅览者对世尊佛及此编文章,生起无限信心和恭敬心。目的则在:1.使听闻或见闻此文章者,都蒙诸佛菩萨加持。2.作者祈祷在写作过程中障碍都能消除。
谁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观世音菩萨已见诸法实相,通达空性,无有来去、不生不灭,具大慈大悲体性,象征众生本性清净,外表虽有不同,但体性本同一。为使众生了然实相,精进不懈行利他。自己殊胜根本上师的体性与观自在菩萨本无二无别,以身口意合一虔诚恭敬顶礼。
殊胜师:指给予特别殊胜法门而使我们觉悟成就、得见自性的上师。
三恩上师:指给予口诀、灌顶及佛法解释的上师。
一般上师:指仅给予佛法解释者。
三根本意指:
加持根本为「上师」,为自性本明处。
成就根本为「本尊」,又云智慧〝明〞部份。
事业根本为「空行母」,又云智慧〝空〞处。
誓愿
(誓:三昧耶戒,愿:菩提心。印度、西藏的修行人,在写作前会先写下誓愿,用意在祈愿自己写作的时候,1. 不会因任何障碍而中断退转;2.如果在此世不能完成它,来世会继续完成。)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赖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永久利益及快乐的来源,本出自通达觉悟的大圆满真如体性,只有依从正法修习,才能真实发生。闻正法,也知道正确修行方式,精勤不懈。在此,向诸佛子诉说这些正确「知行合一」修习的方法。
【正行前行篇,计六。】
恒时闻思修
获得暇满大舟时 自他为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懒散 闻思修是佛子行
人身难得已得,就好像已拥有了一条船,好好修行,可用以帮助自己及他人渡过轮回的大海......。因此佛弟子不管在白天、晚上一点也不该懒惰懈怠,应精进的听闻佛法、思维佛陀教义、并依法实践不坠。
暇为〝八无暇〞:
指能远离─地狱道─畜牲道─恶鬼道(以上为三恶道)─盲聋瘖哑─长寿天天人(只有快乐而不知修闻佛法)─邪见(外道)─黑暗时代(正法灭尽时佛不出世,则无佛法可听闻)─蛮地(指没有佛法的蛮荒野地)。
满为〝十大圆满〞,分二为五自圆满、五他圆满:
1. 五自圆满指─生为人─诸根具全(手、足无缺)─ 生于中地(有佛法的地方)─业际无倒(无有业障得以听闻佛法)─正法生信心(诚心礼敬佛法)。
2.五他圆满指─值诸佛出世─值诸佛说法─值佛法住世(才有佛法、佛经可阅读、听闻)─有入佛法(有机缘入佛门)─遇善知识(善师乃指功德圆满上师,为懂佛法、修习佛法且已通达体性者谓。)。
「善知识」应具备十种条件:
─无有分别心,具平等性者。
─三慧(闻、思、修)俱足无缺者。
─于显密法教事理通达者。
─通达密教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且一一具足实修之智慧者。
─性情沉毅、坚忍、重承诺、不悔诺者。
─具足大菩提、为利益众生者。
─具足戒律无有违越者。
─善于法教,能依材、因材施以法教者。
─不依表相,内德充实,慈威而德纯,话少但必然恰到其处、具忍力者。由于功德诸根具备,因修行方便而具甚深神通且秘藏不漏者。
(注:闻 ─ 听闻佛法;思─思维所闻之法,如何依自身状况而去修习;修─真实意为修改自己累世所积的习性。)
离故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贪恋自己或家人而生出〝贪〞心,贪心就好像洪水一样,冲走自己累世所积善业;怨恨敌人而生出〝瞋恨〞心,瞋恨心就像大火一样,把自己累世所积的功德完全烧掉。应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取舍的原则,断去「我执」(自我的执着),无明晦暗、迷失的心自然消失。佛弟子因此尽可能远离家乡,寻找适当的地方去修行。
(然依成就者龙钦巴大士告诫我们说:修行菩提道,最重要的是内心要能远离贪、瞋、痴。如果不能的话,就是远离家乡,也是没有用的。)
依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静处为佛子行
远离亲人、敌人这些环境,所有的贪恋、瞋恨等的无明烦恼都会减灭;随时观察自心,精进修习菩提道,善的果实自见增长。内心清净时,自性光明也自然…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