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淺釋
作者:額曲圖美桑波尊者
開示上師: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寶
作者簡介
尊者額曲圖美桑波(意爲無著賢),梵名達瑪巴達日,公元1295年藏曆六月初八早上誕生于距西藏薩迦總寺南方叁個半由旬「劄迦」的地方,父名棍丘巴(意即叁寶),母名布木卓。
叁歲時,父即過世,母亡于五歲時,由寺中老喇嘛扶養長大。五歲開始學習藏文、經典;十四歲時,于藏曆六月八日早上,在喇嘛巴叭日和堪布仁千巴桑前受沙彌戒,時名桑波巴;十五歲時,學習于伯東埃寺(爲格西木劄巴于公元1049年,在後藏地區倡建的一座寺院。此寺出了很多的學者和成就者,如,又名伯東班禅或吉美劄巴等都是出于此處。伯東班禅著有計一百四十幾卷的大法本,這些都是詞句完美、意義深刻的作品,也是藏傳佛教史上非常出色的一些作品。),向喇嘛貢噶學習《阿毗達磨論》與《叁藏經續》等。後來,到薩迦寺跟隨喇嘛雄迦學習《因明七論》,並研學了佛經和藏傳文化、大小五明,都通達圓滿。二十叁歲時,到後藏各寺院作佛法的辯論,因明論上,大師是無人能比的出名,被尊稱爲「辯經無比尊」,深受許多學者的佩服和贊歎。叁十歲時,于江色木仁千貢前受比丘戒並一心觀修。叁十九歲時,江央東又迦參和衆多喇嘛屢次誠懇的邀請他回伯東埃寺宏揚法教,大師本欲一心隱居專修,但不勘師兄們一再請求,乃回寺,叁年轉*輪,培育了很多的弟子,伯東因此成爲一群學者的來源。四十叁歲時,往額曲秋宗(或稱額曲仁欽岩洞,意爲水銀法寨)閉關淨修,爲時二十多年,得至高成就。公元1369年藏曆十月二十日夕陽西下時,穿法、祖衣,在靜坐中入定圓寂。所留下的法本很多,大部份屬菩提心方面的引導文和教訓。大堪布江曲彩莫和法王尼瑪秀尼等衆多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吐番佛教史上的偉大高僧修行者。我們效法他的作風、隨喜他的成就,祈願一切衆生功德圓滿!
導論
佛子行叁十七頌及入菩薩行爲顯、密共通的法門,也是密乘四大教派共 通的前行課程,主要講述初學佛法的人如何由一位世俗凡夫慢慢依照修行次第的聞、思、修而達究竟圓滿佛果。而其本質指的是 ─ 依據開始的皈依、發“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再本“六度波羅蜜多”而實修,最後了悟空性而達究竟佛果。
「佛子」真實的意思爲“菩薩”,但凡皈依叁寶的弟子通稱之;顯、密佛子的不同,只在修行過程的差異,等同究竟佛果。『佛』的意義爲 : 覺悟、正覺、智慧且了知所有法的真性者;相反的,不知所有法的真如本性者就是凡夫。
「佛法」指的是可利益衆生的所有法門,凡是法教內容符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意義皆屬之,所以不可以說只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才是佛法。其它,例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此處尊者所講的佛子行叁十七頌都是。此頌所述內容爲以前修行人入菩薩道後、未成就前,身、口、意依止頌內「正行」部份的叁十七守則清淨修習而得成就,後學弟子依前人的路徑,如法而行。
內文導引
此頌依次第爲:
前行:分二段落(首贊、誓願)
正行:分叁十七段落(含正行的前行計六、正行的正行、正行的結行)
結行:分四段落
總計:四十叁個段落
南無羅格秀日亞
頂禮觀自在菩薩 或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真實意中,觀想自己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外表雖有不同,但體性同一,恭敬頂禮之。(此爲梵文禮贊詞。南無─頂禮;羅格─世界;秀日─自在;亞─語尾助詞,無實意。)
【前行,計二】
首贊、禮贊
往昔大成就者,每于文章前以「首贊」開頭,具甚深意義和目的。甚深意義,爲使閱覽者對世尊佛及此編文章,生起無限信心和恭敬心。目的則在:1.使聽聞或見聞此文章者,都蒙諸佛菩薩加持。2.作者祈禱在寫作過程中障礙都能消除。
誰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衆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恭敬叁門恒頂禮
觀世音菩薩已見諸法實相,通達空性,無有來去、不生不滅,具大慈大悲體性,象征衆生本性清淨,外表雖有不同,但體性本同一。爲使衆生了然實相,精進不懈行利他。自己殊勝根本上師的體性與觀自在菩薩本無二無別,以身口意合一虔誠恭敬頂禮。
殊勝師:指給予特別殊勝法門而使我們覺悟成就、得見自性的上師。
叁恩上師:指給予口訣、灌頂及佛法解釋的上師。
一般上師:指僅給予佛法解釋者。
叁根本意指:
加持根本爲「上師」,爲自性本明處。
成就根本爲「本尊」,又雲智慧〝明〞部份。
事業根本爲「空行母」,又雲智慧〝空〞處。
誓願
(誓:叁昧耶戒,願:菩提心。印度、西藏的修行人,在寫作前會先寫下誓願,用意在祈願自己寫作的時候,1. 不會因任何障礙而中斷退轉;2.如果在此世不能完成它,來世會繼續完成。)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永久利益及快樂的來源,本出自通達覺悟的大圓滿真如體性,只有依從正法修習,才能真實發生。聞正法,也知道正確修行方式,精勤不懈。在此,向諸佛子訴說這些正確「知行合一」修習的方法。
【正行前行篇,計六。】
恒時聞思修
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爲渡輪回海
晝夜恒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人身難得已得,就好像已擁有了一條船,好好修行,可用以幫助自己及他人渡過輪回的大海......。因此佛弟子不管在白天、晚上一點也不該懶惰懈怠,應精進的聽聞佛法、思維佛陀教義、並依法實踐不墜。
暇爲〝八無暇〞:
指能遠離─地獄道─畜牲道─惡鬼道(以上爲叁惡道)─盲聾瘖啞─長壽天天人(只有快樂而不知修聞佛法)─邪見(外道)─黑暗時代(正法滅盡時佛不出世,則無佛法可聽聞)─蠻地(指沒有佛法的蠻荒野地)。
滿爲〝十大圓滿〞,分二爲五自圓滿、五他圓滿:
1. 五自圓滿指─生爲人─諸根具全(手、足無缺)─ 生于中地(有佛法的地方)─業際無倒(無有業障得以聽聞佛法)─正法生信心(誠心禮敬佛法)。
2.五他圓滿指─值諸佛出世─值諸佛說法─值佛法住世(才有佛法、佛經可閱讀、聽聞)─有入佛法(有機緣入佛門)─遇善知識(善師乃指功德圓滿上師,爲懂佛法、修習佛法且已通達體性者謂。)。
「善知識」應具備十種條件:
─無有分別心,具平等性者。
─叁慧(聞、思、修)俱足無缺者。
─于顯密法教事理通達者。
─通達密教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且一一具足實修之智慧者。
─性情沈毅、堅忍、重承諾、不悔諾者。
─具足大菩提、爲利益衆生者。
─具足戒律無有違越者。
─善于法教,能依材、因材施以法教者。
─不依表相,內德充實,慈威而德純,話少但必然恰到其處、具忍力者。由于功德諸根具備,因修行方便而具甚深神通且秘藏不漏者。
(注:聞 ─ 聽聞佛法;思─思維所聞之法,如何依自身狀況而去修習;修─真實意爲修改自己累世所積的習性。)
離故鄉
親方貪心如沸水 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舍皆忘癡黑暗 抛棄故鄉佛子行
貪戀自己或家人而生出〝貪〞心,貪心就好像洪水一樣,沖走自己累世所積善業;怨恨敵人而生出〝瞋恨〞心,瞋恨心就像大火一樣,把自己累世所積的功德完全燒掉。應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取舍的原則,斷去「我執」(自我的執著),無明晦暗、迷失的心自然消失。佛弟子因此盡可能遠離家鄉,尋找適當的地方去修行。
(然依成就者龍欽巴大士告誡我們說:修行菩提道,最重要的是內心要能遠離貪、瞋、癡。如果不能的話,就是遠離家鄉,也是沒有用的。)
依靜處
舍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見 依靜處爲佛子行
遠離親人、敵人這些環境,所有的貪戀、瞋恨等的無明煩惱都會減滅;隨時觀察自心,精進修習菩提道,善的果實自見增長。內心清淨時,自性光明也自然…
《佛子行叁十七頌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