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真实性中补特伽罗与设施处的蕴这些一丝一毫也不成立自性。正如镜中面容的某某部分少许也不存在一样,补特伽罗与蕴虽现为真实,然而一切部分均不成立真实。对于表面显现的影像不成立这一点,作为稍懂名言的世间老人也能现量通达,依靠此比喻容易了达意义。因此,我与我所所摄的诸法需要通过比较精细的智力屡屡加以抉择,从而圆满领悟。这样总说一般情况之后再来看特殊情况,只有断除苦集才是解脱,可见,即使单单获得解脱,也需要现量证悟人无我。如果进一步通达了蕴的无常性与众多性,则我所执也会荡然无存,因而经中所说声闻、缘觉也证悟了法无自性的密意也在于此。关于这种特殊情况,在一切场合里都应该分析而了知。
子二、逆行喻义:
犹如不依镜,不现自面影,
不依于诸蕴,我执亦同彼。
犹如不依靠显现的对境明镜就无法显出自己面容的影像一样,不依于设施处的诸蕴我执不会产生也与之相同。如果认识到补特伽罗是依于蕴而假立的,蕴仅仅作为缘,那么便可通达甚深缘起,进而领会我与我执均无自性。我们必须要清楚,声闻、缘觉证悟无我也是一种缘起,就像有“长”之因,就有观待它的“短”之果一样,仅仅是在非理作意的驱使下,依于蕴而产生的迷乱缘起,实际不成立。由我执无明烦恼之因中产生行蕴之果,可见,如果我执已消除,那么就不会再执著蕴为我所,因为因果二者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补特伽罗仅是蕴而已”的主张会招致常无常的过失,为此轻易便可证悟无我。这是在下根者的论典中宣说的。
所谓的体性空就是法无我的意思,一切万法体性是空性,因为是缘起而现、遍计的体性不存在之故。我也是体性的异名,体性也是我的别名,如同帝释与天王。这以上是在上根者的大乘论典中阐述的。
癸四、宣说证悟空性为解脱之因:
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
而获净法眼,复传诸比丘。
经中记载:圣者难陀现量证悟了前文所说这样的无我之义从而证得见道,获得了于诸法远离怀疑的法眼,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讲,所有其他比丘由此也获得解脱。因此,解脱的主因即是证悟无我的妙慧。
壬二(遮破束缚解脱自性成立)分四:一、流转轮回之次第;二、断除轮回之次第;三、证悟空性之功德;四、宣说解脱之自性。
癸一(流转轮回之次第)分二:一、认识轮回之根本;二、依其流转之比喻。
子一、认识轮回之根本: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
只要对蕴执为我与我所,也就是说在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执的耽著境——我与我所之前,始终会有我为自性的执著与蕴为整体的耽著,于此期间,依其而产生的我与我所执也就存在,因为将蕴执为我的坏聚见尚未剥减的缘故。如果有我执无明存在,那么由它所牵便会积累流转轮回的引业。有业就会再度投生三有。可见,轮回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所谓的萨迦耶见就是将蕴视为我与我所,因而才说务必从细微我执开始断除。依此说明需要证悟蕴也是无我,密意是说,了知无常如泡同样是指唯一的空性,这也是为了避免声闻诽谤空性,对此下文中也有说明。菩萨乘中,需要通过十六空性的方式来证悟蕴等一切万法无基离边的意义。所有大乘主要开显法无我,而声闻乘则是以“色法如泡……”稍微提及法无我的。一切声闻由于没有圆满修行法无我,因而对法无我未加安立,这是印度大疏中阐述的。所以说,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
子二、依其流转之比喻:
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
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如果不致力于从烦恼业与生的染污性缘起三道中得以解脱之道,那么轮回不仅无有初始,而且边际、中间也将无有了结之时,就这样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从中又会萌生它的同类与烦恼等,如此辗转往返生起,因此说,轮回就像旋火轮或者轮子一样彼此之间相互为因,具有我执无明之因并且积累由彼所生的善恶行业,由行生爱,由爱生取,取中结出果时的识……,具有十二种缘起的这位补特伽罗将接连不断地流转。所以,应当认清轮回的根本并且努力奉行能灭尽这种根源的随解脱分善法。
癸二、断除轮回之次第:
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
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
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
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此种缘起,自己、他者与自他二者以及在三时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见不到生的有实法。由此可见,通达了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后再加以修习,便能灭尽由坏聚见所产生的我执及其种子。随之,善法等业与蕴结生的生也就消失无余。如此见到轮回的因果产生与此等因果穷尽而通晓万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会认为真实性中世间此蕴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许也不存在,这是因为他们了知缘起远离常断之边。如果领会了缘起的含义,那么就能遣除苗芽等有无之边执的过患。《慧海请问经》中云:“智者证诸缘起法,悉皆不依边执见,了知有因具缘法,无因无缘法非有。”
这般分析缘起法的六类中,前三类(自生、他生、共生)简单易懂,后三类中过去不生,犹如烧坏的种子;未来不生,犹如石女儿;现在也不生,因为如同刹那性无有空闲。既然三时均无自性,当然由其所生的真实事物就了不可得。
在这里应当稍加分析,印度诸大祖师的密意不可能不一致,因此《理集论》中说声闻缘觉也需要证悟法无自性,这是有必要的,也就是为了制止声闻部耽著自道为至高无上以及舍弃大乘的过患。并非是说声闻、缘觉有遍知的究竟解脱道。小乘承许四谛十六种分类当中的空性无我只是补特伽罗独立自主的实体不存在,应成派不单单承认粗大的无我,而且已明确地指出:将蕴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这是细微无我,如果未通达此理,就不能断除无明我执,倘若未断除无明我执,就不能获得穷尽业惑蕴的解脱。密意是指如果没有通达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体的自性,那么我所执就有存在的可能,而并不是说必须像大乘所说那样证悟的意思。大乘的七种特法中,所缘大就是指《般若十万颂》等,由于声闻不能证悟这些,但是无我与单空从法界的侧面来讲一模一样,因此四谛十六相的安立并不是实际的真如,只是为了对资粮道中次第成熟相续、圣者后得断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才各自分开的,而真实解脱道即是如实证悟不染增益之戏论的无我或空性实相,比如,分别猫眼珠的种种颜色与无常等差异的分别念虽然次第生起,但一个无分别识现量见到一切对境行相并不矛盾。声闻部没有通达这一点,《六十正理论》中说:“法智之末尾,于此有差别……”如果承认见道之智慧无常、自相等有着各不相同的差别,那么尚未通达微小的缘起实相也无自性,更何况大部分的缘起实相呢?你们的观点有圣者也未见依我假立之缘起实相一味性的过失,因为四谛的一法性存在各自分开的部分。”就是为了遮破于圣谛一现观执为若干次第的戏论,也为了遣除将无我实相执为有实以及我自性有生复自性灭的见解。同样,《四百论》中所说的“一者向恶趣”,意思是说,恶劣士夫舍弃空性,或者对空性颠倒执著,另一种人将空性执为真实,只有证悟的殊胜士夫才能抵达寂灭涅槃的法界,如云:“胜者趣涅槃。”
如此一般情况讲述完毕之后再来看特殊情况,即是说胜劣两种补特伽罗的寂灭之道——法无我与人无我,这两者只是从反体的角度,才有见解的高低之别,而法界的本体并无不同的分类,比如,汪洋与瓶中的水除了多少的差别以外,仅在水的方面无有差别,并且作用也同样是解除干渴的逼恼。之所以说是一切圣者之母、一切圣者究竟遍知之一乘,也是由于所见的法性无有丝毫高低等之别,是“寂灭不二门”。对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的本颂及自释中所说的一切内容也唯一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掌握。龙树师徒显示种种方便来摄受诸声闻学人,因而说:“假设他们对大乘有胜解心,即便不能修成,也可避免诽谤,不致于失毁相续。”
另有些人说:“《四百论》中所说的“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是指,如果证悟了依于补特伽罗而假立本身不成立的空性,也就能证悟万法皆空的意义。
实际上,这是针对特殊补特伽罗而言的,而并不是其他补特伽罗,应成派凭借众多理证阐示了缘起性空的含义,诸位声闻学人却不能通达并且予以否定。不仅如此,而且经中说:“圣者马胜讲说一遍缘起的四句,舍利子便通达,舍利子对目犍连讲了两遍,他方领悟。”更何况说所有钝根的声闻行人了。假使对于一切人来说智慧都无有差别,那么安立根基的利钝、乘的高低、果的胜劣也就毫无意义可言,结果一切都成了应成派。
有些人声称:《根本慧论》中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因此,诸位声闻也证悟…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一品 别说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