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真實性中補特伽羅與設施處的蘊這些一絲一毫也不成立自性。正如鏡中面容的某某部分少許也不存在一樣,補特伽羅與蘊雖現爲真實,然而一切部分均不成立真實。對于表面顯現的影像不成立這一點,作爲稍懂名言的世間老人也能現量通達,依靠此比喻容易了達意義。因此,我與我所所攝的諸法需要通過比較精細的智力屢屢加以抉擇,從而圓滿領悟。這樣總說一般情況之後再來看特殊情況,只有斷除苦集才是解脫,可見,即使單單獲得解脫,也需要現量證悟人無我。如果進一步通達了蘊的無常性與衆多性,則我所執也會蕩然無存,因而經中所說聲聞、緣覺也證悟了法無自性的密意也在于此。關于這種特殊情況,在一切場合裏都應該分析而了知。
子二、逆行喻義:
猶如不依鏡,不現自面影,
不依于諸蘊,我執亦同彼。
猶如不依靠顯現的對境明鏡就無法顯出自己面容的影像一樣,不依于設施處的諸蘊我執不會産生也與之相同。如果認識到補特伽羅是依于蘊而假立的,蘊僅僅作爲緣,那麼便可通達甚深緣起,進而領會我與我執均無自性。我們必須要清楚,聲聞、緣覺證悟無我也是一種緣起,就像有“長”之因,就有觀待它的“短”之果一樣,僅僅是在非理作意的驅使下,依于蘊而産生的迷亂緣起,實際不成立。由我執無明煩惱之因中産生行蘊之果,可見,如果我執已消除,那麼就不會再執著蘊爲我所,因爲因果二者是隨存隨滅的關系。“補特伽羅僅是蘊而已”的主張會招致常無常的過失,爲此輕易便可證悟無我。這是在下根者的論典中宣說的。
所謂的體性空就是法無我的意思,一切萬法體性是空性,因爲是緣起而現、遍計的體性不存在之故。我也是體性的異名,體性也是我的別名,如同帝釋與天王。這以上是在上根者的大乘論典中闡述的。
癸四、宣說證悟空性爲解脫之因:
聖者阿難陀,證得如是義,
而獲淨法眼,複傳諸比丘。
經中記載:聖者難陀現量證悟了前文所說這樣的無我之義從而證得見道,獲得了于諸法遠離懷疑的法眼,之後親自爲諸位比丘數數宣講,所有其他比丘由此也獲得解脫。因此,解脫的主因即是證悟無我的妙慧。
壬二(遮破束縛解脫自性成立)分四:一、流轉輪回之次第;二、斷除輪回之次第;叁、證悟空性之功德;四、宣說解脫之自性。
癸一(流轉輪回之次第)分二:一、認識輪回之根本;二、依其流轉之比喻。
子一、認識輪回之根本:
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
有我執有業,有業亦有生。
只要對蘊執爲我與我所,也就是說在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執的耽著境——我與我所之前,始終會有我爲自性的執著與蘊爲整體的耽著,于此期間,依其而産生的我與我所執也就存在,因爲將蘊執爲我的壞聚見尚未剝減的緣故。如果有我執無明存在,那麼由它所牽便會積累流轉輪回的引業。有業就會再度投生叁有。可見,輪回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所謂的薩迦耶見就是將蘊視爲我與我所,因而才說務必從細微我執開始斷除。依此說明需要證悟蘊也是無我,密意是說,了知無常如泡同樣是指唯一的空性,這也是爲了避免聲聞誹謗空性,對此下文中也有說明。菩薩乘中,需要通過十六空性的方式來證悟蘊等一切萬法無基離邊的意義。所有大乘主要開顯法無我,而聲聞乘則是以“色法如泡……”稍微提及法無我的。一切聲聞由于沒有圓滿修行法無我,因而對法無我未加安立,這是印度大疏中闡述的。所以說,聲聞緣覺沒有圓滿證悟法無我。
子二、依其流轉之比喻:
叁道之輪回,無初中末轉,
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爲因。
如果不致力于從煩惱業與生的染汙性緣起叁道中得以解脫之道,那麼輪回不僅無有初始,而且邊際、中間也將無有了結之時,就這樣由煩惱造業,由業生苦,從中又會萌生它的同類與煩惱等,如此輾轉往返生起,因此說,輪回就像旋火輪或者輪子一樣彼此之間相互爲因,具有我執無明之因並且積累由彼所生的善惡行業,由行生愛,由愛生取,取中結出果時的識……,具有十二種緣起的這位補特伽羅將接連不斷地流轉。所以,應當認清輪回的根本並且努力奉行能滅盡這種根源的隨解脫分善法。
癸二、斷除輪回之次第:
于彼自他二,叁時亦未得,
故能盡我執,業與生亦爾。
此見因果生,彼等泯滅已,
不思真實中,世間有無性。
此種緣起,自己、他者與自他二者以及在叁時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見不到生的有實法。由此可見,通達了依于蘊而假立的緣起無生後再加以修習,便能滅盡由壞聚見所産生的我執及其種子。隨之,善法等業與蘊結生的生也就消失無余。如此見到輪回的因果産生與此等因果窮盡而通曉萬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會認爲真實性中世間此蘊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許也不存在,這是因爲他們了知緣起遠離常斷之邊。如果領會了緣起的含義,那麼就能遣除苗芽等有無之邊執的過患。《慧海請問經》中雲:“智者證諸緣起法,悉皆不依邊執見,了知有因具緣法,無因無緣法非有。”
這般分析緣起法的六類中,前叁類(自生、他生、共生)簡單易懂,後叁類中過去不生,猶如燒壞的種子;未來不生,猶如石女兒;現在也不生,因爲如同刹那性無有空閑。既然叁時均無自性,當然由其所生的真實事物就了不可得。
在這裏應當稍加分析,印度諸大祖師的密意不可能不一致,因此《理集論》中說聲聞緣覺也需要證悟法無自性,這是有必要的,也就是爲了製止聲聞部耽著自道爲至高無上以及舍棄大乘的過患。並非是說聲聞、緣覺有遍知的究竟解脫道。小乘承許四谛十六種分類當中的空性無我只是補特伽羅獨立自主的實體不存在,應成派不單單承認粗大的無我,而且已明確地指出:將蘊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這是細微無我,如果未通達此理,就不能斷除無明我執,倘若未斷除無明我執,就不能獲得窮盡業惑蘊的解脫。密意是指如果沒有通達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體的自性,那麼我所執就有存在的可能,而並不是說必須像大乘所說那樣證悟的意思。大乘的七種特法中,所緣大就是指《般若十萬頌》等,由于聲聞不能證悟這些,但是無我與單空從法界的側面來講一模一樣,因此四谛十六相的安立並不是實際的真如,只是爲了對資糧道中次第成熟相續、聖者後得斷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才各自分開的,而真實解脫道即是如實證悟不染增益之戲論的無我或空性實相,比如,分別貓眼珠的種種顔色與無常等差異的分別念雖然次第生起,但一個無分別識現量見到一切對境行相並不矛盾。聲聞部沒有通達這一點,《六十正理論》中說:“法智之末尾,于此有差別……”如果承認見道之智慧無常、自相等有著各不相同的差別,那麼尚未通達微小的緣起實相也無自性,更何況大部分的緣起實相呢?你們的觀點有聖者也未見依我假立之緣起實相一味性的過失,因爲四谛的一法性存在各自分開的部分。”就是爲了遮破于聖谛一現觀執爲若幹次第的戲論,也爲了遣除將無我實相執爲有實以及我自性有生複自性滅的見解。同樣,《四百論》中所說的“一者向惡趣”,意思是說,惡劣士夫舍棄空性,或者對空性顛倒執著,另一種人將空性執爲真實,只有證悟的殊勝士夫才能抵達寂滅涅槃的法界,如雲:“勝者趣涅槃。”
如此一般情況講述完畢之後再來看特殊情況,即是說勝劣兩種補特伽羅的寂滅之道——法無我與人無我,這兩者只是從反體的角度,才有見解的高低之別,而法界的本體並無不同的分類,比如,汪洋與瓶中的水除了多少的差別以外,僅在水的方面無有差別,並且作用也同樣是解除幹渴的逼惱。之所以說是一切聖者之母、一切聖者究竟遍知之一乘,也是由于所見的法性無有絲毫高低等之別,是“寂滅不二門”。對具德月稱論師在《入中論》的本頌及自釋中所說的一切內容也唯一要按照這種方式來掌握。龍樹師徒顯示種種方便來攝受諸聲聞學人,因而說:“假設他們對大乘有勝解心,即便不能修成,也可避免誹謗,不致于失毀相續。”
另有些人說:“《四百論》中所說的“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是指,如果證悟了依于補特伽羅而假立本身不成立的空性,也就能證悟萬法皆空的意義。
實際上,這是針對特殊補特伽羅而言的,而並不是其他補特伽羅,應成派憑借衆多理證闡示了緣起性空的含義,諸位聲聞學人卻不能通達並且予以否定。不僅如此,而且經中說:“聖者馬勝講說一遍緣起的四句,舍利子便通達,舍利子對目犍連講了兩遍,他方領悟。”更何況說所有鈍根的聲聞行人了。假使對于一切人來說智慧都無有差別,那麼安立根基的利鈍、乘的高低、果的勝劣也就毫無意義可言,結果一切都成了應成派。
有些人聲稱:《根本慧論》中說:“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因此,諸位聲聞也證悟…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一品 別說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