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

    丁二(輪番說增上生決定勝之因果)分叁:一、決定勝之因果;二、宣說增上生之因果;叁、複說決定勝因果。

    戊一(決定勝之因果)分二:一、破邊執見;二、甚深難證之理。

    己一(破邊執見)分叁:一、以比喻能憶念前述內容;二、以教理真實遮破;叁、是故佛未授記四邊。

    庚一、以比喻能憶念前述內容:

  

猶如芭蕉枝,盡析無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比如,爲了觀察芭蕉樹枝聚合而成的一堆有無實質,而分別加以剖析尋覓,所謂芭蕉樹的實質一無所有。同樣,被稱爲各種界的補特伽羅或士夫也是如此,如果觀察剖析六界,以智慧分別開來,則如同上述比喻一樣,所謂的士夫微塵許也不成立實有。經中雲:“如于潮濕芭蕉樹,爲求實質士剖之,然諸內外無實質,一切諸法如是知。”

    庚二(以教理真實遮破)分叁:一、我與無我自性不成;二、有實無實自性不成;叁、遣除未授記輪回後際非理之诤。

    辛一、我與無我自性不成:

  

諸法稱無我,是故諸佛說,

  六界皆無我,即爲汝抉擇。

  如是我無我,真實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與無我見。

  從聖教的方面來說,一切法成立體性無我。爲此,叁世諸佛說,由此緣故,誠信聖教當觀所謂的無我。

  如果有人想:六界存在嗎?

  假法補特伽羅與設施處六界這一切均不成立爲我,這裏以諸多理由爲國王你抉擇而宣說,誠如前文中所說,在真實義中,諸法中我與無我二者真實如實不可得,正由于我與無我自性成立是顛倒之見,大能仁佛陀才對這兩種邊見進行了遮破。《寶積經》中雲:“迦葉,所謂我是一邊,所謂無我是第二邊,此二邊之中間,即是無色、無表等中觀之義。其中作了廣說。因此教誡我們,遣除有實無實所有見解染汙,即是離邊之見的真義。

  

  辛二(有實無實自性不成)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未授記四邊之理由。

  

  壬一、真實宣說:

  

佛說見聞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違品,彼二實非有。

  如是勝義中,此世離真妄,

  故于真實中,佛不許有無。

  大能仁佛陀說,眼見色法、耳聞聲音等六境,並非真實成立也不是本無虛妄的原因在于,前者是從依于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後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說:由此可見,真妄二者並不是依靠實空真如而宣說的。

  駁:這種說法不合理,即便與有實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對立的違品無實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于有實法自性不成立的緣故無實法也不成立虛妄。這樣說的理由是,真妄二者並非真實成立之故。《梵勝心請問經》中雲:“無诤之此法,諸佛所宣說,若知世等性,此無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邊執者成我,無別于外道。”真實顯現如果不成立,那麼對治法虛妄顯現也無法立足,因此耽著它就是過失。見聞等僅是分別而並不真實。《優波離請問經》中雲:“具眼一切則可見,眼雖可見諸色法,夜無諸緣不可見,是故離聚乃分別……”可見,如果從勝義的角度出發,現有一切世間界本來即超離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問:難道佛陀不也親口承認名言中存在有無嗎?

  綜上所述,從真實詳盡分析的側面,不見真妄一切,由此佛陀並不承許一概說自性成立有或無。

    壬二、未授記四邊之理由: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說,有無俱非俱?

  如果有人說:遮破自性存在之後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遠存在,因爲真實存在、真實不存在相違。

  駁:真實存有、無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于我與世間一切法在何時何地自性成立絕對有與無都不存在的緣故,遍知佛陀如何開示說“世間有邊、無邊、二俱、非俱”呢?這正是佛未宣說四邊的原因所在。

    辛叁(遣除未授記輪回後際非理之诤)分二:一、爭辯;二、答辯。

    壬一、爭辯:

  

過去今未來,無數正等覺,

  度生俱胝數,安住叁世中。

  盡而住叁世,非增世間因,

  佛何不授記,彼之前後際?

  假設有人說:雖然未授記輪回的前際,但對輪回的後際不作授記不合道理,因爲:先前已涅槃、未來將出世、現在住世的圓滿正等覺共有六十位數[ 六十位數:一的後面有六十個零。]甚至更多不計其數,每一尊佛也是變成俱胝數將更多的叁世一切衆生安置于解脫果位,他們正是爲了一切有情才安住于叁世來成辦將衆生趨至涅槃的偉業。前所未有的衆生不可能産生,因此衆生不存在增長的情況,這是從名言的角度來講的,而在真如中,衆生是無滅或無生的本體,佛陀安住叁世並不是增長世間衆生的因。徹知何時諸法恒常無生,爾時所謂某法産生、某法形成等實空如幻之一切法的佛陀,爲什麼不授記衆生的前際與後際?因爲無增無減的緣故或者先前不盡、後來無增的緣故。

    壬二(答辯)分二:一、輪回生滅去來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輪回唯是假名而已。

    癸一(輪回生滅去來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一、于非法器莫說成佛之深密主因;二、真實喻義。

    子一、于非法器莫說成佛之深密主因:

  

異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間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對上述辯爭進行答複:耽著有實法成實而誹謗真如的尋思者雖然詢問了十四邊,但佛未予以授記,其原因是,對異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爲什麼呢?世間在迷亂者前雖顯現然而似現不成如幻術一般,這相當于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並不是被實執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顛倒假立的一切。印度注釋中說“這是獲得佛果的主因”。

    子二、真實喻義:

  

猶如幻化象,雖現生與滅,

  然于真實中,無生亦無滅。

  如幻之世間,雖現生與滅,

  然于勝義中,無生亦無滅。

  猶如由因緣所顯現蒙蔽人們視野的虛幻大象,在名言中雖然顯現爲生與滅,但在勝義中本來就不存在真實成立的生與滅。同樣,雖然顯現成實,但實爲空性如虛幻般的此世間,僅僅在名言識前顯現分中並非不顯現産生,也顯現滅亡而不是恒常顯現,可是在究竟勝義中,絲毫也不存在自性生與自性滅。也就是說,如同被魔術蒙蔽視野的人們將幻化的馬象執爲真實而加以耽著一樣,因爲沒有通達、沒有了悟真如而被無明所蒙蔽的所有異生凡夫,耽著似現真實的有實法,而從來沒有想到自性爲空性;魔術師自己了知雖然顯現馬象卻不真實,而觀看魔術的愚者與魔術師盡管相同見到魔術的幻化,但執著方式卻迥然不同。同樣的道理,異生與證悟真如的諸位聖者盡管相同見到世間萬事萬物,但凡夫見爲實有並執著,而諸位聖者通達如幻無實而沒有耽著。也就是說,七地之前清淨後得世間智慧所見前,雖然會出現真實顯現許,但不存在實有分別念。而八地以上連真實顯現許也不出現。

  一切分別如果歸納,則有四種[ 四種:但下面講解中只宣說了凡夫的分別、勝解行者的分別及聖者出定的分別叁種,請諸位觀察。],即未入道異生的分別念:叁界不清淨的心與心所、耽著二取的迷亂識;入道勝解行的分別念:觀待聖者而言也不清淨,因爲本體是世間,具有實有分別念需要上進,而與平庸分別不同,由于作爲聖者智慧之因,並通過修行空性總相而稍微感受到法身的明相之故。聖者入定與法性一味,因此無有分別念,後得的分別念也並不是像凡夫那樣,因爲無有耽著二取的分別念的緣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樣,因爲可能存在細微的二取。這四種分別連帶其對境涵蓋一切所知。

  如同未被虛幻的物品與咒語欺惑的人(補特伽羅)甚至幻化的馬象形象也不出現在眼前一樣,聖者的根本慧定前,真實顯現與二取一無所有。

  

譬如虛幻象,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如是幻世間,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如果有人說:虛幻的大象由因緣所生也不是真如。

  駁:猶如虛幻的大象真實本體無生,因而正當産生時,從何處也不來,最終也不去往何處,然而執著馬象自性能去能來只是由于咒語等蒙昧心所導致的,真實性中,絲毫也不存在于真實本體中安住的情況。正如此比喻一樣,這些器情世界現而無自性,如同魔術師的幻化一樣。因而最初從何處也不來,最終何處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卻執著器情的這些法自性能來能去,這只是由無明之毒蠱惑內心所致,真實性中安住自性絲毫也不成立。我們務必要通達此等道理。《叁摩地王經》中雲:“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無住雖說住,自體不可得。”

    癸二、輪回唯是假名而已:

  

超越叁時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無,世間豈實有?

  正如剛剛所說的那樣,由于在勝義中是超越叁時生滅去來的體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稱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後來變成無有的一切世間實際上怎麼存在成實呢?決定不存在。這些道理有教證作爲依據,《叁摩地王經》中雲:“叁有如夢無實質,速滅無常如幻術,無來亦無由此去,相續恒空無有相。”又雲:“出生以及成死亡,然無有生無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難獲得此等持。”

    庚叁、是故佛未授記四邊:

  

佛陀由此因,未授記有無,

  二俱非俱邊,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慮到勝義中無所授記,對有些所化衆生宣說無有實義,由于上述的原因,…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