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轮番说因果
丁二(轮番说增上生决定胜之因果)分三:一、决定胜之因果;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三、复说决定胜因果。
戊一(决定胜之因果)分二:一、破边执见;二、甚深难证之理。
己一(破边执见)分三: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二、以教理真实遮破;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庚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
犹如芭蕉枝,尽析无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比如,为了观察芭蕉树枝聚合而成的一堆有无实质,而分别加以剖析寻觅,所谓芭蕉树的实质一无所有。同样,被称为各种界的补特伽罗或士夫也是如此,如果观察剖析六界,以智慧分别开来,则如同上述比喻一样,所谓的士夫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经中云:“如于潮湿芭蕉树,为求实质士剖之,然诸内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庚二(以教理真实遮破)分三:一、我与无我自性不成;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后际非理之诤。
辛一、我与无我自性不成:
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
六界皆无我,即为汝抉择。
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与无我见。
从圣教的方面来说,一切法成立体性无我。为此,三世诸佛说,由此缘故,诚信圣教当观所谓的无我。
如果有人想:六界存在吗?
假法补特伽罗与设施处六界这一切均不成立为我,这里以诸多理由为国王你抉择而宣说,诚如前文中所说,在真实义中,诸法中我与无我二者真实如实不可得,正由于我与无我自性成立是颠倒之见,大能仁佛陀才对这两种边见进行了遮破。《宝积经》中云:“迦叶,所谓我是一边,所谓无我是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间,即是无色、无表等中观之义。其中作了广说。因此教诫我们,遣除有实无实所有见解染污,即是离边之见的真义。
辛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壬一、真实宣说:
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违品,彼二实非有。
如是胜义中,此世离真妄,
故于真实中,佛不许有无。
大能仁佛陀说,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并非真实成立也不是本无虚妄的原因在于,前者是从依于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后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说:由此可见,真妄二者并不是依靠实空真如而宣说的。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即便与有实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对立的违品无实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于有实法自性不成立的缘故无实法也不成立虚妄。这样说的理由是,真妄二者并非真实成立之故。《梵胜心请问经》中云:“无诤之此法,诸佛所宣说,若知世等性,此无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边执者成我,无别于外道。”真实显现如果不成立,那么对治法虚妄显现也无法立足,因此耽著它就是过失。见闻等仅是分别而并不真实。《优波离请问经》中云:“具眼一切则可见,眼虽可见诸色法,夜无诸缘不可见,是故离聚乃分别……”可见,如果从胜义的角度出发,现有一切世间界本来即超离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问:难道佛陀不也亲口承认名言中存在有无吗?
综上所述,从真实详尽分析的侧面,不见真妄一切,由此佛陀并不承许一概说自性成立有或无。
壬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说,有无俱非俱?
如果有人说:遮破自性存在之后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远存在,因为真实存在、真实不存在相违。
驳:真实存有、无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于我与世间一切法在何时何地自性成立绝对有与无都不存在的缘故,遍知佛陀如何开示说“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呢?这正是佛未宣说四边的原因所在。
辛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后际非理之诤)分二:一、争辩;二、答辩。
壬一、争辩:
过去今未来,无数正等觉,
度生俱胝数,安住三世中。
尽而住三世,非增世间因,
佛何不授记,彼之前后际?
假设有人说:虽然未授记轮回的前际,但对轮回的后际不作授记不合道理,因为:先前已涅槃、未来将出世、现在住世的圆满正等觉共有六十位数[ 六十位数:一的后面有六十个零。]甚至更多不计其数,每一尊佛也是变成俱胝数将更多的三世一切众生安置于解脱果位,他们正是为了一切有情才安住于三世来成办将众生趋至涅槃的伟业。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因此众生不存在增长的情况,这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而在真如中,众生是无灭或无生的本体,佛陀安住三世并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彻知何时诸法恒常无生,尔时所谓某法产生、某法形成等实空如幻之一切法的佛陀,为什么不授记众生的前际与后际?因为无增无减的缘故或者先前不尽、后来无增的缘故。
壬二(答辩)分二: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癸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二、真实喻义。
子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
异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间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对上述辩争进行答复:耽著有实法成实而诽谤真如的寻思者虽然询问了十四边,但佛未予以授记,其原因是,对异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为什么呢?世间在迷乱者前虽显现然而似现不成如幻术一般,这相当于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并不是被实执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颠倒假立的一切。印度注释中说“这是获得佛果的主因”。
子二、真实喻义:
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
然于真实中,无生亦无灭。
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
然于胜义中,无生亦无灭。
犹如由因缘所显现蒙蔽人们视野的虚幻大象,在名言中虽然显现为生与灭,但在胜义中本来就不存在真实成立的生与灭。同样,虽然显现成实,但实为空性如虚幻般的此世间,仅仅在名言识前显现分中并非不显现产生,也显现灭亡而不是恒常显现,可是在究竟胜义中,丝毫也不存在自性生与自性灭。也就是说,如同被魔术蒙蔽视野的人们将幻化的马象执为真实而加以耽著一样,因为没有通达、没有了悟真如而被无明所蒙蔽的所有异生凡夫,耽著似现真实的有实法,而从来没有想到自性为空性;魔术师自己了知虽然显现马象却不真实,而观看魔术的愚者与魔术师尽管相同见到魔术的幻化,但执著方式却迥然不同。同样的道理,异生与证悟真如的诸位圣者尽管相同见到世间万事万物,但凡夫见为实有并执著,而诸位圣者通达如幻无实而没有耽著。也就是说,七地之前清净后得世间智慧所见前,虽然会出现真实显现许,但不存在实有分别念。而八地以上连真实显现许也不出现。
一切分别如果归纳,则有四种[ 四种:但下面讲解中只宣说了凡夫的分别、胜解行者的分别及圣者出定的分别三种,请诸位观察。],即未入道异生的分别念:三界不清净的心与心所、耽著二取的迷乱识;入道胜解行的分别念:观待圣者而言也不清净,因为本体是世间,具有实有分别念需要上进,而与平庸分别不同,由于作为圣者智慧之因,并通过修行空性总相而稍微感受到法身的明相之故。圣者入定与法性一味,因此无有分别念,后得的分别念也并不是像凡夫那样,因为无有耽著二取的分别念的缘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样,因为可能存在细微的二取。这四种分别连带其对境涵盖一切所知。
如同未被虚幻的物品与咒语欺惑的人(补特伽罗)甚至幻化的马象形象也不出现在眼前一样,圣者的根本慧定前,真实显现与二取一无所有。
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果有人说:虚幻的大象由因缘所生也不是真如。
驳:犹如虚幻的大象真实本体无生,因而正当产生时,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也不去往何处,然而执著马象自性能去能来只是由于咒语等蒙昧心所导致的,真实性中,丝毫也不存在于真实本体中安住的情况。正如此比喻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却执著器情的这些法自性能来能去,这只是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真实性中安住自性丝毫也不成立。我们务必要通达此等道理。《三摩地王经》中云:“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无住虽说住,自体不可得。”
癸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由于在胜义中是超越三时生灭去来的体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称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后来变成无有的一切世间实际上怎么存在成实呢?决定不存在。这些道理有教证作为依据,《三摩地王经》中云:“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恒空无有相。”又云:“出生以及成死亡,然无有生无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难获得此等持。”
庚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佛陀由此因,未授记有无,
二俱非俱边,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虑到胜义中无所授记,对有些所化众生宣说无有实义,由于上述的原因,…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二品 轮番说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