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宗舜法师 

  内容提要:《灵峰宗论》是研究明代蕅益(智旭)大师佛学思想及明末清初佛教历史的一部重要专著。由于文献失传,编辑《灵峰宗论》的原稿今已不可复见,大师门人成时(坚密)法师在编辑时作的大量删节改动也无从考察。本文首次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中,发现了全文收入的蕅益大师的二通书信和二则开示,通过对照研究,初步对《灵峰宗论》的删改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另外发现的三首诗偈,通行本未收,作为佚作,可补今本之不足。

  关键词:蕅益 成时 《灵峰宗论》 《古今图书集成》 删改情况 对勘

  --------------------------------------------------------------------------------

  明末,狂禅之风不可一世,率多“以口耳为心印,以帕子为真传”(憨山大师语,注1),黄宗羲于《明儒学案》中,述赵贞吉答友人之言说: “朱子云,佛学至禅学大坏。盖至于今,禅学至棒喝而又大坏,棒喝因付嘱源流而又大坏。……今之为释氏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师禅勿贵,递相付嘱,聚群不逞之徒,教之以机械变诈,皇皇求利,其害岂止于洪水猛兽哉!”赵贞吉甚至激愤地说:“故吾见今之学禅而有得者,求一朴实自好之士而无有。假使达摩复来,必当折棒噤口,涂抹源流,而后佛道可兴!”(三十三卷“文肃赵先生大洲”,第255页,注2)在这样的形势下,继莲池、紫柏、憨山三大师之后,蕅益大师起而奋大勇猛,救禅、救教、救律,一以“孤臣孽子”自任,兼之大弘净宗,其操守之高洁、见地之通透、行持之深密,确有先贤古德难及之处,故印光大师称:“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随人分量、各受其益。”(《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七”,第5页,B面)

  蕅益大师的著作,据门人成时(坚密)法师《灵峰宗论序说》(以下简称《序说》)中记载,在大师生前已刊成的有四十七种(成时法师称为“释论”)。剩下的各种法语、开示、书信等(成时法师称为“宗论”),则在大师往生后,由成时法师辑成《灵峰宗论》十卷,合“释论”和“宗论”两类,大师著作大备于斯。成时法师于蕅益大师著作虽有辑存流通之功,但他妄删妄改先师遗著,可谓明目张胆,略无顾忌,其过不可讳言。印光大师当年在重印《净土十要》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大师逝后,其门人成时,欲遍界流通,……遂节略字句,……惜其自恃智能圆照,随阅随节,不加复勘,即行付刊,致文多隐晦,兼有口气错乱,词不达意之处。”(《净土十要》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在给某居士的回信中,印光大师又详细地谈到此事:“又凡钞录文字,必须谛审精详,不可粗略了事。《弥陀要解》序,经成时大师节略,语句便不圆润。而末后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时师略去此譬,不必与二翁强同之“必”字,讹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视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注违经,不敢依从之义,并与下譬相反。实为冤诬蕅益、贻误后学,读之令人痛心疾首!”(《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第49页,A面)

  印光大师之言,可谓高瞻远瞩,因为这绝不是什么“钻牛角尖”的小小文字问题。我们今天能读到《净土十要》的善本,全赖印光大师苦心校正之赐。然而,象《灵峰宗论》这样一部大师生前未刊行的著述,则由于时节久远,无原稿可以复查,“冤诬蕅益、贻误后学”之处还有些什么,确实难以揣测,更不要说复其旧观了。

  近来读书时,偶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中,发现了全文收入的蕅益大师的二通书信,二则开示和九首诗偈,与通行的金陵刻经处本《灵峰宗论》(以下简称金陵本)所录,出入甚大,为研究成时法师对《灵峰宗论》的删改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清初辑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一万卷,分为“历象、方舆”等六编,“乾象、岁功”等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其中涉及佛教资料的有二氏(佛道)部、释教部、佛菩萨部、佛经部、僧寺部、塔部、僧部、尼部、居士部和放生部,共计十部一百四十八卷。《集成》除佛教义理方面的内容未收录外,其它方面均有所涉及。而且其中“释教部汇考”七卷,相当于一部编年体佛教通史,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注3)。此书初辑于康熙时期,未刊行。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后,又令蒋庭锡等重为编校,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以铜活字排印行世(注4)。《集成》虽然也是官修书,但质量远胜后来乾隆朝所编的《四库全书》。从核对《集成》中所录的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等文来看,《集成》本文字与今日通行的金陵本《云栖法汇》中文字,几乎没有什么出入,错讹也较少。印光大师曾说:“世宗所刻书册经板,悉皆校对精严。”(《印光法师文钞》卷三“辨异录重刻序”,第23页,B面)。而且,蕅益大师的这几种著作,《集成》本文字远远多于通行本,按类书的体例,编辑时作删节是可能的,而大量增添文字反倒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我们认为,其所录的蕅益大师的著作,也应该是可以信赖的。

  下面,我们采用将《集成》本所录的蕅益大师的二通书信、二则开示与金陵本《灵峰宗论》所录相同的文字对勘的办法,从金陵本《灵峰宗论》被删改的数量、内容和质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删改的数量

  其一,《集成》本所录“复陈旻昭”一信共657字(以下均不计标题和句读),金陵本则仅有313字,只占47.6%。

  其二,《集成》本所录“复项居士”一信共183字,金陵本(作“复项净性”)则仅有110字,只占60.1%。

  其三,《集成》本所录“示迦提关主”一则共344字,金陵本仅有248字,只占72.1%。  

  其四,《集成》本所录“示慈昱”一则共344字,金陵本仅有177字,只占51.5%。

  四者合计,《集成》本所录共有1528字,而金陵本仅有848字,只占55.5%,只有《集成》本的一半多一点!蕅益大师乃法门旷代不遇之真明眼善知识,其著作虽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而竟被如此大删特删,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二、删改的内容

  如果没有《集成》本保留的蕅益大师原作的真实面貌,我们很有可能认为被删改的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语”。但是,通过对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应当删改的:

  1、涉及大师操守方面的内容。

  蕅益大师深知明季佛门中的种种积弊,在自撰的《八不道人传》中直言:“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证(症)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蕅益大师)为异物,疾若寇雠。”(《灵峰宗论》第一册17页,B面)但是,大师却“坦怀当之,攒锋集矢,无可引避。”(钱谦益《书蕅益道人自传后》,注5)在给陈旻昭的复信中,大师感慨地说:

  “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恃道友为命脉。而众生习气各有偏重,亦复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惟有血泪横流而已。”

  而且,大师对世俗不能理解其言行,甚至“极相知人,犹然以名利见疑”感到十分痛心,故而坦言:“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耳!”大师之亮节高风,足令时人为之一振。其后,大师果然终老灵峰,从不竞名于庙堂,逐利于市井,言行一致,可称千古楷模。成时法师删去此段,实在是一大失误。  

  2、涉及大师行持方面的内容。

  大师一生专志于念佛、持咒、阅藏、著述,直到往生,未尝有一日懈怠。在给陈旻昭的复信中,大师坦然自谓:“久病之馀,非复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矣。”于末季为续佛慧命,可谓鞠躬尽瘁。观其“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之句,何等果敢坚决;“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之句,又是何等从容自信。经成时法师一删,后世儿孙,于大师风范,真是梦见尚难,更无从揣摩也。

  3、涉及大师评价方面的内容。

  对自己一生的修行,大师谦虚地表示,只证得“名字即佛”位(台宗六即佛位中第二位,注6)。大师在给陈旻昭的信中,谦称自己十五六年“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注7)但是,成时法师却对大师这么自谦的话都不放过,把这二十一字删改成“仅于佛菩提,了知归家道路,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在这种删改中,成时法师将原本只是限定位次的“仅”字,变成了对整个修行宗趣、修行方便的限定,并将原文表示清清楚楚的“了了得知”改成一般泛指的“了知”,再删去“明如指掌”,真是非夷所思!蕅益大师的原意是说,我虽然只证到名字位,但是对成佛的目标和方便,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删改之后,意思就变成我仅仅知道修行的方便。显然,成时法师并不是认为大师太过自谦,删去“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还可以理解成成时法师认为大师不只证得这么低,但是把“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这两句删改成仅仅只是“了知归家道路”就十分令人费解了。再联系前面对“名字位”一说的删节,我们实在不能不怀疑成时法师对于大师究竟是什么居心了!事师如此,真是令人惊骇莫名。难…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