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最乐
李焯芬教授
(2010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阁)
(明影法师: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香港李焯芬教授给大家做演讲。李焯芬老师,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家。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1972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水电局土木建筑部主任。现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
在加拿大、香港、中国大陆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工程建设,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工程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荣获香港工程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CAE)院士的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是,对香港暴雨触发滑坡和风化土破坏机制有重要理论创新。提出了香港滑坡防治的总体方案,主持并完成了香港边坡治理和土地利用的地球信息系统的研究,成功地采用了数字信息技术,使滑坡灾害防治工作达到世界前沿水平。抓住了香港灾害地质的根本问题,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对香港建设和学科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3年开始担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会长,基金会从事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助学工作,包括捐建中小学及医院约三百所,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约二千人。同时担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香港兽医管理局主席,共建维港委员会主席,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理事会主席,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等社会职务,曾任香港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及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委任为太平绅士,2005年获颁银紫荆勋章,2005年获美国富布尔特杰出学人奖(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2006年获加拿大安大略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为他题写“大禹传人”共勉。年少时就已热爱中国文学的他,近年来又潜心佛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有关理念融入写作,写就包括在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最畅销文学书排行榜名列第一及第六位的《活在当下》《心无挂碍》等多部书籍。日前,《活在当下》等书已在内地由中华书局出版。)
明海大和尚、衍空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安!
昨天晚上我跟大家一起听了明海大和尚有关柏林禅寺过去二十多年重建的历史,也回顾了过去十六届生活禅夏令营的一些情况,我的感觉是昨天晚上还不单是讲柏林禅寺重建的历史,大和尚其实给我们讲的是中国佛教复兴的故事。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到中国来,从印度经过西域,就是今天的中亚地区来到中国。二千年来,我们中国佛教经历了魏晋的译经期到盛唐的高峰期,也走过一些弯弯曲曲的路,我们看到过去一百年来,在我们佛教大德的带领下,中国佛教逐渐走向一个复兴期,特别是过去二三十年。从柏林禅寺重建的历史,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佛教的复兴。
中国佛教的复兴其实也是客观的需要,这话怎么说呢,我自己的感受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佛教。在座各位同学来自不同的大学,我本人也是在大学里面工作的,内地今天有多少大学生,我想大家都知道,有大概2700多万,那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那我们国家未来的文化教育水平会一步步提高,这对社会的进步是一件好事。不过同时,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们每年有600多万本科毕业生,能找到工作的大概只有60%左右,那其他人可能就在家里待着,和父母一块,也有一些人继续考研。毕业出来工作以后呢,也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一个工作环境。这次我们香港来的营员有五六十位吧,衍空法师前两天陪大家过来。香港的大学生现在也有十几万。我念香港大学那年头,大学生才二千人左右,从两千增加到十几万,也是一种教育水平的提高、普及,是好事。不过你可以推想一下,两三千的大学毕业生出来找工作,比较十几万大学生出来找工作是较容易的。就是情况完全变了,将来大学生毕业以后出来找工作也面临各种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你要努力工作,才能得到公司的提升,要面对种种的压力,这种情况不但在我们中国这样,在日本,在台湾,在好多地方,在北美洲,也是一样。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而我们的经济系统,也是越来越企业化,为企业来服务。企业是什么呢?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目标,有些企业为了在剧烈竞争中追求最大利润而不择手段,就出现了前几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类似的问题将来可能还会不断的出现。现代人面对各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那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自在呢?其实强调智慧与慈悲的佛教,肯定能帮助大家在这种高度竞争、不断追求利润的环境里面活得安心,活得快乐自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对修持佛法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理由。
这样看来,尽管我们佛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绝对不是一个过时的宗教,它有很现实的现代社会意义。它能帮助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我们活得更快乐自在,更能帮助我们应付方方面面的压力,应付社会环境的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佛教,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柏林禅寺的重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现代意义的一回事。我们非常感恩净慧长老、明海大和尚,他们多年来为中国佛教复兴所做的重大贡献,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不过也是非常需要的。
今天我选了一个讲题叫“为善最乐”。大家知道佛教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我们信仰佛教,追求的是一个快乐自在的人生。快乐,就是为善最乐里面提到的乐。快乐来自什么呢?来自佛教强调的慈悲心,我们用慈悲心去做各种的善事,因而得到快乐,这就是为善最乐的意思。用慈悲心去做各种的善事,善事不分大小,也不一定需要钱才能做,生活里面每一个当下,都有做善事、做好事的机会。刚才讲过,我们信仰佛教是希望追求快乐自在的人生。快乐来自我们的慈悲、来自我们的善行。那自在来自什么呢,自在来自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就活得自在,这也是《心经》第一段讲得很清楚的。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加起来,就让我们有了快乐、自在的人生。当然为善最乐这句话也不单是我们佛教讲的,西方国家以前也有一些类似的话,我想你大概听过一句西谚: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其实跟我们今天讲的为善最乐也是差不多的。
今天我不打算花太多的时间讲一些太抽象太理论的概念,就用一些小故事,去反映“为善最乐”这个主题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让我们先说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去体会一下“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我好几年前听香港的一位企业家讲过这个小故事。这位企业家大家可能也听过他的名字,叫李嘉诚。大概三十多年前,他当时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当然,他当时还不是拥有几千亿家财的大富翁。用香港人的说法,他当时已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累积了不少的财富,不过他感到还不是很快乐。有一天晚上,他出来散步,就在香港大学附近的一条山路上散步,走了两个多小时。他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有了钱还不快乐?听他讲,他后来想通了:财富不完全就是物质的财富,财富有好多种,心中的快乐、精神的财富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还悟到,要心中快乐,就要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他从此就开始把他一部分的财富,拿来做善事。后来还成立了一个李嘉诚基金会,专门做扶贫工作,在贫困山区资助教育、医疗,还用不少的钱来做善终服务(他叫宁养服务)的慈善工作。后来他就把他的财富,分为三块,公司业务占了两块,余下来的三分之一,他就拨了给这个慈善基金会,专门来做善事。他现在跟人家讲:他现在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是干活的,能赚钱的,小儿子这个慈善基金会是花钱的。他每年都花好多好多的钱,来做各种的善事,因此他得到很多的快乐。李先生近年为佛教做了不少的事,衍空法师都知道的。他费了很多的时间去修建一个叫慈山寺的很大很庄严的佛寺,慈是慈悲的慈,在香港新界大埔的八仙岭下,寺中将会有一个很高的直立观音像,大概还有一年多就能修好。李嘉诚给我们讲:尽管他是香港的首富,不过金钱的财富还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精神的财富也是蛮重要的。他也来过我们大学,跟同学们讲精神财富的重要性。这也是“为善最乐”的一个例子吧。
当然,李先生很有钱,他可以做我们刚才讲的各种善事,不过也不一定是富翁才能做善事。我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不晓得在座有没有从天津过来的营员,如果有天津来的营员请举手,有一位,还有两位,大概你们是来自天津大学或南开大学的吧。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来自天津的小故事,也是“为善最乐”的一个小故事,不晓得大家听说过没有。这个故事讲的是天津的一位三轮车车夫,他的名字叫白芳礼,一个三轮车车夫,一个老人家,他一辈子拉三轮车,73岁那年(年纪比较大了,不过因为拉三轮车,身体还是蛮好的),他决心为一些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从那天开始,从73岁开始,他就一直拉着他的三轮车,拉到几岁呢,拉到93岁,整整拉了二十年,他是一个生活非常简朴的人,儿子也长大了,其实也不需要他再去拉车谋生了。可他发心要帮助贫困学生。从73岁拉到93岁,这二十年间他一直拉着他的三轮车,通过他的汗水,通过他的辛劳,共赚了35万人民币善款,全捐到天津的多所大学去,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也有一些给中学、小学的,一共资助了三百多名贫困学生。他的私有财产就只有那辆三轮车了。有一回他要到南开大学去给学生送奖学金,南开学生事务处的一个干部就跟他说要派一辆车来接他,他说不用了,不过想请你计算一下,来往一趟南开汽油需要花多少钱,把这个钱也加进…
《为善最乐(李焯芬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