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善最樂(李焯芬教授)

  爲善最樂

  李焯芬教授

  (2010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閣)

  

  (明影法師:今天非常榮幸請到了香港李焯芬教授給大家做演講。李焯芬老師,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岩土工程、地質工程)專家。出生于廣東省中山市小榄鎮永甯。1972年畢業于加拿大安大略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水電局土木建築部主任。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

  在加拿大、香港、中國大陸參與並主持了多項工程建設,在工程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國際工程學科發展有重要影響,榮獲香港工程科學院和加拿大工程院(CAE)院士的稱號。2003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別是,對香港暴雨觸發滑坡和風化土破壞機製有重要理論創新。提出了香港滑坡防治的總體方案,主持並完成了香港邊坡治理和土地利用的地球信息系統的研究,成功地采用了數字信息技術,使滑坡災害防治工作達到世界前沿水平。抓住了香港災害地質的根本問題,取得重大創新和突破,對香港建設和學科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

  2003年開始擔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會長,基金會從事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助學工作,包括捐建中小學及醫院約叁百所,每年資助貧困大學生約二千人。同時擔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獸醫管理局主席,共建維港委員會主席,衛奕信勳爵文物信托理事會主席,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等社會職務,曾任香港特區政府文化委員會及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200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委任爲太平紳士,2005年獲頒銀紫荊勳章,2005年獲美國富布爾特傑出學人獎(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2006年獲加拿大安大略大學頒授榮譽理學博士。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爲他題寫“大禹傳人”共勉。年少時就已熱愛中國文學的他,近年來又潛心佛學等中國傳統文化,並將有關理念融入寫作,寫就包括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最暢銷文學書排行榜名列第一及第六位的《活在當下》《心無挂礙》等多部書籍。日前,《活在當下》等書已在內地由中華書局出版。)

  明海大和尚、衍空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安!

  昨天晚上我跟大家一起聽了明海大和尚有關柏林禅寺過去二十多年重建的曆史,也回顧了過去十六屆生活禅夏令營的一些情況,我的感覺是昨天晚上還不單是講柏林禅寺重建的曆史,大和尚其實給我們講的是中國佛教複興的故事。兩漢之交,佛教東傳到中國來,從印度經過西域,就是今天的中亞地區來到中國。二千年來,我們中國佛教經曆了魏晉的譯經期到盛唐的高峰期,也走過一些彎彎曲曲的路,我們看到過去一百年來,在我們佛教大德的帶領下,中國佛教逐漸走向一個複興期,特別是過去二叁十年。從柏林禅寺重建的曆史,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佛教的複興。

  中國佛教的複興其實也是客觀的需要,這話怎麼說呢,我自己的感受是,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佛教。在座各位同學來自不同的大學,我本人也是在大學裏面工作的,內地今天有多少大學生,我想大家都知道,有大概2700多萬,那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那我們國家未來的文化教育水平會一步步提高,這對社會的進步是一件好事。不過同時,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我們每年有600多萬本科畢業生,能找到工作的大概只有60%左右,那其他人可能就在家裏待著,和父母一塊,也有一些人繼續考研。畢業出來工作以後呢,也面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一個工作環境。這次我們香港來的營員有五六十位吧,衍空法師前兩天陪大家過來。香港的大學生現在也有十幾萬。我念香港大學那年頭,大學生才二千人左右,從兩千增加到十幾萬,也是一種教育水平的提高、普及,是好事。不過你可以推想一下,兩叁千的大學畢業生出來找工作,比較十幾萬大學生出來找工作是較容易的。就是情況完全變了,將來大學生畢業以後出來找工作也面臨各種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你要努力工作,才能得到公司的提升,要面對種種的壓力,這種情況不但在我們中國這樣,在日本,在臺灣,在好多地方,在北美洲,也是一樣。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而我們的經濟系統,也是越來越企業化,爲企業來服務。企業是什麼呢?企業追求的是最大利潤,這是企業生存的重要目標,有些企業爲了在劇烈競爭中追求最大利潤而不擇手段,就出現了前幾年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類似的問題將來可能還會不斷的出現。現代人面對各種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那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快樂更自在呢?其實強調智慧與慈悲的佛教,肯定能幫助大家在這種高度競爭、不斷追求利潤的環境裏面活得安心,活得快樂自在,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對修持佛法感興趣的一個重要理由。

  這樣看來,盡管我們佛教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但它絕對不是一個過時的宗教,它有很現實的現代社會意義。它能幫助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我們活得更快樂自在,更能幫助我們應付方方面面的壓力,應付社會環境的不斷的變化,所以我們說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需要佛教,就是這個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佛教的複興,與柏林禅寺的重建,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現代意義的一回事。我們非常感恩淨慧長老、明海大和尚,他們多年來爲中國佛教複興所做的重大貢獻,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不過也是非常需要的。

  今天我選了一個講題叫“爲善最樂”。大家知道佛教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我們信仰佛教,追求的是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快樂,就是爲善最樂裏面提到的樂。快樂來自什麼呢?來自佛教強調的慈悲心,我們用慈悲心去做各種的善事,因而得到快樂,這就是爲善最樂的意思。用慈悲心去做各種的善事,善事不分大小,也不一定需要錢才能做,生活裏面每一個當下,都有做善事、做好事的機會。剛才講過,我們信仰佛教是希望追求快樂自在的人生。快樂來自我們的慈悲、來自我們的善行。那自在來自什麼呢,自在來自智慧,有了智慧我們就活得自在,這也是《心經》第一段講得很清楚的。佛教的慈悲與智慧加起來,就讓我們有了快樂、自在的人生。當然爲善最樂這句話也不單是我們佛教講的,西方國家以前也有一些類似的話,我想你大概聽過一句西諺:助人爲快樂之本。這句話其實跟我們今天講的爲善最樂也是差不多的。

  今天我不打算花太多的時間講一些太抽象太理論的概念,就用一些小故事,去反映“爲善最樂”這個主題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讓我們先說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去體會一下“助人爲快樂之本”這句話,我好幾年前聽香港的一位企業家講過這個小故事。這位企業家大家可能也聽過他的名字,叫李嘉誠。大概叁十多年前,他當時已經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當然,他當時還不是擁有幾千億家財的大富翁。用香港人的說法,他當時已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累積了不少的財富,不過他感到還不是很快樂。有一天晚上,他出來散步,就在香港大學附近的一條山路上散步,走了兩個多小時。他想著一個問題:爲什麼人有了錢還不快樂?聽他講,他後來想通了:財富不完全就是物質的財富,財富有好多種,心中的快樂、精神的財富也是非常重要的。他還悟到,要心中快樂,就要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他從此就開始把他一部分的財富,拿來做善事。後來還成立了一個李嘉誠基金會,專門做扶貧工作,在貧困山區資助教育、醫療,還用不少的錢來做善終服務(他叫甯養服務)的慈善工作。後來他就把他的財富,分爲叁塊,公司業務占了兩塊,余下來的叁分之一,他就撥了給這個慈善基金會,專門來做善事。他現在跟人家講:他現在有叁個兒子,兩個兒子是幹活的,能賺錢的,小兒子這個慈善基金會是花錢的。他每年都花好多好多的錢,來做各種的善事,因此他得到很多的快樂。李先生近年爲佛教做了不少的事,衍空法師都知道的。他費了很多的時間去修建一個叫慈山寺的很大很莊嚴的佛寺,慈是慈悲的慈,在香港新界大埔的八仙嶺下,寺中將會有一個很高的直立觀音像,大概還有一年多就能修好。李嘉誠給我們講:盡管他是香港的首富,不過金錢的財富還不能給人帶來快樂,精神的財富也是蠻重要的。他也來過我們大學,跟同學們講精神財富的重要性。這也是“爲善最樂”的一個例子吧。

  當然,李先生很有錢,他可以做我們剛才講的各種善事,不過也不一定是富翁才能做善事。我給大家舉另外一個例子,不曉得在座有沒有從天津過來的營員,如果有天津來的營員請舉手,有一位,還有兩位,大概你們是來自天津大學或南開大學的吧。我這裏給大家講一個來自天津的小故事,也是“爲善最樂”的一個小故事,不曉得大家聽說過沒有。這個故事講的是天津的一位叁輪車車夫,他的名字叫白芳禮,一個叁輪車車夫,一個老人家,他一輩子拉叁輪車,73歲那年(年紀比較大了,不過因爲拉叁輪車,身體還是蠻好的),他決心爲一些貧困的大學生提供獎學金。從那天開始,從73歲開始,他就一直拉著他的叁輪車,拉到幾歲呢,拉到93歲,整整拉了二十年,他是一個生活非常簡樸的人,兒子也長大了,其實也不需要他再去拉車謀生了。可他發心要幫助貧困學生。從73歲拉到93歲,這二十年間他一直拉著他的叁輪車,通過他的汗水,通過他的辛勞,共賺了35萬人民幣善款,全捐到天津的多所大學去,包括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也有一些給中學、小學的,一共資助了叁百多名貧困學生。他的私有財産就只有那輛叁輪車了。有一回他要到南開大學去給學生送獎學金,南開學生事務處的一個幹部就跟他說要派一輛車來接他,他說不用了,不過想請你計算一下,來往一趟南開汽油需要花多少錢,把這個錢也加進…

《爲善最樂(李焯芬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