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起信与唯识

  起信与唯识

  周贵华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堪称中国佛学的根本经典,他们对《起信论》的批判等于否定中国佛教的基础,自然激起了传统佛教界的强烈反对。维护《起信论》者大多视中国化佛教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大乘教理最圆满的体现,因此坚决捍卫《起信论》的正法地位。其中,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批缁素大德,同时亦以建设性态度,尽可能会通《起信论》与唯识学之矛盾。 

  这场激烈的论争虽然早已结束,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直到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还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2]。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试图对《起信论》与唯识学作一新的会通,希望有助于对《起信论》和唯识学的正确解读。 

  一、《起信论》的基本思想 

  (一)一心二门 

  《起信论》的核心是一心二门的思想。此"一心"[3]是一大总相法,可由二门释之: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由此二门,心统摄真如体、生灭相用,也就统摄一切法尽。 

  在心真如门中,一心即真如,真如、心体、心性、诸法法性(共相)合一,故称"真心"。生灭门中,一心即生灭,是有为法,故称"生灭心"。此生灭与真如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互相系摄[4]。这样,无为的真如,有为的生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体用关系[5]。此体、相用二门及二者的体用相摄关系,奠定了整部《起信论》的逻辑结构。 

  (二)真如与如来藏 

  在二门中,以不同方式谈论真如。在真如门中谈真如即体,以清净相、具德相、摄染相三相归体,曰真心。在生灭门中谈用,以真如成生灭,而有本觉、不觉、始觉三相,或自性相、覆障相、出离相三相,称如来藏[6]。 

  真如门摄相用以归体,直谈真如,真如就是真心。此真如不仅有如实空义,还有如实不空义。由如实空显自性清净;由如实不空具足一切非妄之法(即净法)。又由真如于一切诸法平等,即同时俱摄一切法,不舍一法,亦系摄一切杂染法,即有摄染相。因此,真如有清净相、具德相、摄染相三相。 

  生灭门摄体以成相用,直谈生灭,说明有为诸法的历时缘起关系。而真如被生灭系摄,就不能直谈,只有通过生灭来谈,这样看到的真如就被生灭之法所覆障,藏隐于生灭法之后,而成为成佛的可能性及还灭的内在原因,故称为如来藏。真如(如来藏)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无始流转。 

  从觉性看,作为如来藏的真如虽被生灭覆障,但自体离念,此离念相,即是"觉"义。此"觉"无始无终,故亦名"本觉"。真如自体虽是本觉,但由无明染法覆障,本觉不彰显,故成不觉。不觉即有念,也就是有分别。进一步,由不觉引入了始觉,即由对治有念的不觉而得离念的始觉。因始觉亦是离念相所显,回到了本觉。故真如(如来藏)有本觉义、不觉义及始觉义。 

  从生灭看,真如(如来藏)复有二义:一者自性相,即一切诸法自性清净,即同相,或风水喻中的水相(湿性);二者随缘相,即真如与无明不一不异,而有诸法流转还灭,即异相,或风水喻中水动的起、灭相。由此随缘义成立了真如(如来藏)与无明的互熏。真如为无明所熏覆,故杂染诸法流转不断;真如熏习无明,可渐至还灭。流转为真如的覆障相,还灭是真如的出离相。 

  上述义理完全符合如来藏系的如来藏思想。生灭门所谈,即是因位。真如为无明杂染所覆,如宝在身,众生不知,却是众生成佛之内在根据,由此得如来藏名。如来藏(心),具足一切如来净法(有本觉义),而为客尘杂染所覆(所谓"在缠",即客尘杂染缠覆之义,即真如的覆障相,有不觉义;虽在缠,但自性清净,有自性相),如同珍宝蒙污,光明不现[7];待到客尘杂染涤净,如来藏"出缠"(即真如的出离相,有始觉义),如来三身成就,一切智慧功德显现[8],如同珍宝离垢,光明顿现。但不论在缠与出缠,如来藏不增不减,即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蒙染垢而有生死,离染垢即是法身。由此可看出,《起信论》的核心思想属于如来藏系。 

  (三)缘起与还灭 

  在生灭门中,真如与生灭相摄,非一非异,即阿黎耶识。无始以来,此阿黎耶识就是染净合流[9],而有诸法生灭,相续而转,无有断绝。此中,净者真如(如来藏)是一切诸法之体,凡圣如一,无起无灭,为内在性,为本,故称根本依;而染者无明是一切染法的直接生因[10],飘忽、有生灭,为外在性,为末,故称生灭依。依此二依为因,生起一切诸法。 

  在生灭门中,以不觉义建立不觉差别相的生起次第。《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无明妄心生起。又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心唯是不觉性[11],此不觉性即是无明。依此不觉性无始无明故心动,而有三细六粗。这样,不觉差别相根本无明及三细六粗相的生起次第得以安立。又,于此生灭门中,心识差别相(即意、意识)的缘起次第亦可以相似的方式建立,这里从略。 

  在生灭门中,还依始觉义建立了还灭的次第,即从不觉到始觉回到本觉的修行次第。首先,相应于前述三细六粗、意意识相区分了六种染心。接着,安立对治六染的修行次第,最终成就如来三身。 

  在生灭门中,真如(如来藏)作为无为法,是生灭之根本,但对诸法的缘起是远因,而近因是有为法。如染法流转是由于真如与无明二者和合,直接原因却是无明;又如真如自体相是还灭的内在原因,是成佛的可能性,但还灭过程的直接原因是对治六染的修行即闻思修之熏习[12]。 

  (四)熏习 

  缘起和还灭依赖于熏习。在《起信论》中,有两类熏习,即同性熏习与异性熏习。同性熏习者,指有为法间的熏习,而且是杂染熏杂染、清净熏清净,必具三义乃成:能熏、所熏及熏留之气分(习气种子)。异性熏习者,指无为法与有为法间的熏习,且是杂染清净相熏。此熏习只有能熏所熏,不立习气种子。 

  此二熏习建立的根据是不生灭与生灭和合相续而转。依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有异性熏习。不生灭是如来藏(心),生灭是生灭心。由生灭心系摄不生灭如来藏,使如来藏在缠(所谓真如"有染相"),染法生起,名无明熏真如;由如来藏系摄生灭心,而生灭心有灭,如来藏可出缠(所谓真如"有净用"),名真如熏无明。又,依如来藏与生灭心和合相续而转,成立同性熏习。"相续而转"义指生灭心。于生灭心前灭后生、相似相续中有为法间的熏习,如妄心熏习等,是同性熏习。同性熏习必有习气种子,但《起信论》的生灭心主要谈不觉义,即无明是染心的近因的问题,而不是说明一切现行的缘起道理,故在论中隐而不提。 

  依此二熏习义,《起信论》安立两支熏习,即顺净法熏习与顺染法熏习。由此二支熏习,建立缘起和还灭,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在生灭门中,顺染法熏习建立缘起。此熏习有二;根本不觉熏习及枝末不觉熏习。根本不觉熏习即无明熏真如。此中,无明本指一切心识的不觉相,这里指本识的根本无明,故亦可指本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具足净法,由无明染法而在缠,即被无明染法所系摄,与之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和合俱转。从如来藏本净而有生灭流转角度,说本净的如来藏为无明染法所熏习,而被染污、覆障。由无明覆障如来藏,即无明系摄如来藏俱转,为"一切染因",而有妄心生起。枝末不觉熏习者,即论中所说妄心与妄境界熏习。 

  在生灭门中,顺净法熏习建立还灭。又分为根本净法熏习和对向净法熏习两种。根本净法熏习即是真如熏习,为成佛的正因。此中,真如熏习有二:真如自体相熏习与真如用熏习。此处真如自体相者,指在缠的如来藏。真如自体相熏习无明,即真如系摄无明染法俱转故,无明染法虽能生起,但刹那即灭,虚伪如幻,而容有对治法生起,乃至无明可从厚到薄最后灭尽。从此角度,说真如(如来藏)熏习无明。此即是真如自体相熏习。显然,此自体相熏习为成佛的内在原因和必要条件。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外缘,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二者具足,才能转上修行之路。外缘者,即真如用熏习。此处真如,即是出缠如来藏。如来藏出缠,三身成就,不可思议大用显现,一切如来教法从此流出。此真如(出缠如来藏)的大用,熏习有缘众生。于是,以真如自体相熏习为因,真如用熏习为缘,而生起对向净法心,发起修行。对向净法熏习者,即论中所说的(修行的)妄心熏习。此妄心(由《起信论》将成佛前所生诸法皆称为妄得名)虽在妄位,却能引如来藏真如出缠。

  从前述两支熏习容易看出,无明熏真如是一切染法缘起的根本;反之,真如(自体)熏无明亦是还灭的内在原因;其余熏习则是缘起还灭的引发条件。 

  二、唯识学中的相关名相 

  如上所述,《起信论》的中心概念是真如、如来藏、熏习等,下面就简单说明一下唯识学的相关概念,以利于二者的会通。需要指出,本文只讨论玄奘法师所译传的唯识学,而不涉及真谛法师所译传者。 

  (一)唯识 

  唯识学的基本思想是"唯识无境"。没有外境,只有内识。识即显现:虽非外境,而显现为外境;虚伪不实,刹那生灭。这里,一切有为诸法皆是识,故唯识;圆成实性是识的实性,与识不一不异,不离于识,故唯识[13]。进一步,在唯识学中识就是心,如"三界唯心"所示,一切诸法唯心。此中,唯识、唯心、唯显现,三者等义。 

  (二)真如与如来藏 

  在唯识学中,真如是统摄一切法相的五法之一。它是…

《起信与唯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