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起信與唯識

  起信與唯識

  周貴華

  

  在上一世紀的二叁十年代,中國佛教界圍繞《大乘起信論》曾有過激烈的爭論。這場爭論的焦點是該論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先生等依據唯識學,對《大乘起信論》持批評乃至否定的態度,指出它不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違背佛教教理[1]。《起信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臺宗、華嚴宗,堪稱中國佛學的根本經典,他們對《起信論》的批判等于否定中國佛教的基礎,自然激起了傳統佛教界的強烈反對。維護《起信論》者大多視中國化佛教爲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是大乘教理最圓滿的體現,因此堅決捍衛《起信論》的正法地位。其中,以太虛大師爲首的一批缁素大德,同時亦以建設性態度,盡可能會通《起信論》與唯識學之矛盾。 

  這場激烈的論爭雖然早已結束,但問題並沒有解決,直到大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還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2]。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試圖對《起信論》與唯識學作一新的會通,希望有助于對《起信論》和唯識學的正確解讀。 

  一、《起信論》的基本思想 

  (一)一心二門 

  《起信論》的核心是一心二門的思想。此"一心"[3]是一大總相法,可由二門釋之: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由此二門,心統攝真如體、生滅相用,也就統攝一切法盡。 

  在心真如門中,一心即真如,真如、心體、心性、諸法法性(共相)合一,故稱"真心"。生滅門中,一心即生滅,是有爲法,故稱"生滅心"。此生滅與真如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互相系攝[4]。這樣,無爲的真如,有爲的生滅,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體用關系[5]。此體、相用二門及二者的體用相攝關系,奠定了整部《起信論》的邏輯結構。 

  (二)真如與如來藏 

  在二門中,以不同方式談論真如。在真如門中談真如即體,以清淨相、具德相、攝染相叁相歸體,曰真心。在生滅門中談用,以真如成生滅,而有本覺、不覺、始覺叁相,或自性相、覆障相、出離相叁相,稱如來藏[6]。 

  真如門攝相用以歸體,直談真如,真如就是真心。此真如不僅有如實空義,還有如實不空義。由如實空顯自性清淨;由如實不空具足一切非妄之法(即淨法)。又由真如于一切諸法平等,即同時俱攝一切法,不舍一法,亦系攝一切雜染法,即有攝染相。因此,真如有清淨相、具德相、攝染相叁相。 

  生滅門攝體以成相用,直談生滅,說明有爲諸法的曆時緣起關系。而真如被生滅系攝,就不能直談,只有通過生滅來談,這樣看到的真如就被生滅之法所覆障,藏隱于生滅法之後,而成爲成佛的可能性及還滅的內在原因,故稱爲如來藏。真如(如來藏)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無始流轉。 

  從覺性看,作爲如來藏的真如雖被生滅覆障,但自體離念,此離念相,即是"覺"義。此"覺"無始無終,故亦名"本覺"。真如自體雖是本覺,但由無明染法覆障,本覺不彰顯,故成不覺。不覺即有念,也就是有分別。進一步,由不覺引入了始覺,即由對治有念的不覺而得離念的始覺。因始覺亦是離念相所顯,回到了本覺。故真如(如來藏)有本覺義、不覺義及始覺義。 

  從生滅看,真如(如來藏)複有二義:一者自性相,即一切諸法自性清淨,即同相,或風水喻中的水相(濕性);二者隨緣相,即真如與無明不一不異,而有諸法流轉還滅,即異相,或風水喻中水動的起、滅相。由此隨緣義成立了真如(如來藏)與無明的互熏。真如爲無明所熏覆,故雜染諸法流轉不斷;真如熏習無明,可漸至還滅。流轉爲真如的覆障相,還滅是真如的出離相。 

  上述義理完全符合如來藏系的如來藏思想。生滅門所談,即是因位。真如爲無明雜染所覆,如寶在身,衆生不知,卻是衆生成佛之內在根據,由此得如來藏名。如來藏(心),具足一切如來淨法(有本覺義),而爲客塵雜染所覆(所謂"在纏",即客塵雜染纏覆之義,即真如的覆障相,有不覺義;雖在纏,但自性清淨,有自性相),如同珍寶蒙汙,光明不現[7];待到客塵雜染滌淨,如來藏"出纏"(即真如的出離相,有始覺義),如來叁身成就,一切智慧功德顯現[8],如同珍寶離垢,光明頓現。但不論在纏與出纏,如來藏不增不減,即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蒙染垢而有生死,離染垢即是法身。由此可看出,《起信論》的核心思想屬于如來藏系。 

  (叁)緣起與還滅 

  在生滅門中,真如與生滅相攝,非一非異,即阿黎耶識。無始以來,此阿黎耶識就是染淨合流[9],而有諸法生滅,相續而轉,無有斷絕。此中,淨者真如(如來藏)是一切諸法之體,凡聖如一,無起無滅,爲內在性,爲本,故稱根本依;而染者無明是一切染法的直接生因[10],飄忽、有生滅,爲外在性,爲末,故稱生滅依。依此二依爲因,生起一切諸法。 

  在生滅門中,以不覺義建立不覺差別相的生起次第。《起信論》雲:"叁界虛妄,唯心所作。"由不達一法界,而有不覺無明妄心生起。又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心唯是不覺性[11],此不覺性即是無明。依此不覺性無始無明故心動,而有叁細六粗。這樣,不覺差別相根本無明及叁細六粗相的生起次第得以安立。又,于此生滅門中,心識差別相(即意、意識)的緣起次第亦可以相似的方式建立,這裏從略。 

  在生滅門中,還依始覺義建立了還滅的次第,即從不覺到始覺回到本覺的修行次第。首先,相應于前述叁細六粗、意意識相區分了六種染心。接著,安立對治六染的修行次第,最終成就如來叁身。 

  在生滅門中,真如(如來藏)作爲無爲法,是生滅之根本,但對諸法的緣起是遠因,而近因是有爲法。如染法流轉是由于真如與無明二者和合,直接原因卻是無明;又如真如自體相是還滅的內在原因,是成佛的可能性,但還滅過程的直接原因是對治六染的修行即聞思修之熏習[12]。 

  (四)熏習 

  緣起和還滅依賴于熏習。在《起信論》中,有兩類熏習,即同性熏習與異性熏習。同性熏習者,指有爲法間的熏習,而且是雜染熏雜染、清淨熏清淨,必具叁義乃成:能熏、所熏及熏留之氣分(習氣種子)。異性熏習者,指無爲法與有爲法間的熏習,且是雜染清淨相熏。此熏習只有能熏所熏,不立習氣種子。 

  此二熏習建立的根據是不生滅與生滅和合相續而轉。依不生滅與生滅和合,有異性熏習。不生滅是如來藏(心),生滅是生滅心。由生滅心系攝不生滅如來藏,使如來藏在纏(所謂真如"有染相"),染法生起,名無明熏真如;由如來藏系攝生滅心,而生滅心有滅,如來藏可出纏(所謂真如"有淨用"),名真如熏無明。又,依如來藏與生滅心和合相續而轉,成立同性熏習。"相續而轉"義指生滅心。于生滅心前滅後生、相似相續中有爲法間的熏習,如妄心熏習等,是同性熏習。同性熏習必有習氣種子,但《起信論》的生滅心主要談不覺義,即無明是染心的近因的問題,而不是說明一切現行的緣起道理,故在論中隱而不提。 

  依此二熏習義,《起信論》安立兩支熏習,即順淨法熏習與順染法熏習。由此二支熏習,建立緣起和還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在生滅門中,順染法熏習建立緣起。此熏習有二;根本不覺熏習及枝末不覺熏習。根本不覺熏習即無明熏真如。此中,無明本指一切心識的不覺相,這裏指本識的根本無明,故亦可指本識。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具足淨法,由無明染法而在纏,即被無明染法所系攝,與之不一不異,不即不離,和合俱轉。從如來藏本淨而有生滅流轉角度,說本淨的如來藏爲無明染法所熏習,而被染汙、覆障。由無明覆障如來藏,即無明系攝如來藏俱轉,爲"一切染因",而有妄心生起。枝末不覺熏習者,即論中所說妄心與妄境界熏習。 

  在生滅門中,順淨法熏習建立還滅。又分爲根本淨法熏習和對向淨法熏習兩種。根本淨法熏習即是真如熏習,爲成佛的正因。此中,真如熏習有二:真如自體相熏習與真如用熏習。此處真如自體相者,指在纏的如來藏。真如自體相熏習無明,即真如系攝無明染法俱轉故,無明染法雖能生起,但刹那即滅,虛僞如幻,而容有對治法生起,乃至無明可從厚到薄最後滅盡。從此角度,說真如(如來藏)熏習無明。此即是真如自體相熏習。顯然,此自體相熏習爲成佛的內在原因和必要條件。但僅此還不夠,還需外緣,內因、外緣缺一不可,二者具足,才能轉上修行之路。外緣者,即真如用熏習。此處真如,即是出纏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叁身成就,不可思議大用顯現,一切如來教法從此流出。此真如(出纏如來藏)的大用,熏習有緣衆生。于是,以真如自體相熏習爲因,真如用熏習爲緣,而生起對向淨法心,發起修行。對向淨法熏習者,即論中所說的(修行的)妄心熏習。此妄心(由《起信論》將成佛前所生諸法皆稱爲妄得名)雖在妄位,卻能引如來藏真如出纏。

  從前述兩支熏習容易看出,無明熏真如是一切染法緣起的根本;反之,真如(自體)熏無明亦是還滅的內在原因;其余熏習則是緣起還滅的引發條件。 

  二、唯識學中的相關名相 

  如上所述,《起信論》的中心概念是真如、如來藏、熏習等,下面就簡單說明一下唯識學的相關概念,以利于二者的會通。需要指出,本文只討論玄奘法師所譯傳的唯識學,而不涉及真谛法師所譯傳者。 

  (一)唯識 

  唯識學的基本思想是"唯識無境"。沒有外境,只有內識。識即顯現:雖非外境,而顯現爲外境;虛僞不實,刹那生滅。這裏,一切有爲諸法皆是識,故唯識;圓成實性是識的實性,與識不一不異,不離于識,故唯識[13]。進一步,在唯識學中識就是心,如"叁界唯心"所示,一切諸法唯心。此中,唯識、唯心、唯顯現,叁者等義。 

  (二)真如與如來藏 

  在唯識學中,真如是統攝一切法相的五法之一。它是…

《起信與唯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