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当器重的。三昧律师临殁前,取紫衣戒本付读体说:“以此嘱汝,总持三学。”读体随即继任宝华山住持。① .
读体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筑坛、传戒、安居、研律,并使宝华山成为各方的模范。他作为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圆寂前两年,应弟子之请,曾自撰《一梦漫言》两卷,追述行脚时事和他一生参学、弘律和重兴宝华山的始末,历来受教内外学者重视。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二十二日,读体示寂于宝华山。御史李模为其撰《见月大师塔铭》,方咸享、尤侗各撰《见月和尚传》,今见于清代刘名芳纂修的《宝华山志》中。
读体重视弘律,重视对律学要义的把握。据《一梦漫言》所言,读体为了能给乐学律者以完美的解答,随遵师意,觅得广律,此后昼则总理各堂戒规,夜则灯前展卷详阅,遍阅藏中大小乘律干余卷。读体也尤为重视《四分律》,依尤侗的《见月和尚传》,三昧律师圆寂后,他充上座,讲《梵网经》,析义敷文,四座称善。但读体犹不自足,又于藏中检《四分律》六十卷研读,深思研究,于是了析律部真义,毗尼大畅,宝华道场声名远扬,巨刹甲于东南。② ;
读体认为要整顿佛门,应该建立规制,革除弊端,一切按照制度办事。于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宝华山宗风闻名全国,与读体的这套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弘一大师在《一梦漫言》“跋”中说,读体“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也”。①
读体禀性正直,规过无隐。他的生平做事,力求依照律仪,以身示范,以革时世佛门颓堕之风。他曾修般舟三昧共两次,以为众人之楷模。并遵只园精舍之遗制而建石戒坛,开坛说戒,受戒者众多。
读体曾说:
余自乙亥春,纳戒润州,恒侍先老人,辅化诸方,每以作持扣请。
老人云:汝既志存毗尼,愿维绝纽,藏内有《昙无德部删补随机羯
磨》,乃南山律祖之所撰集,事法兼备,诚为典型,但以久湮,卒难力
振,俟汝异日为众阐扬。于戏,谆谆师训尤在耳也。(《毗尼作持续
释》序,《新纂卍续藏经》第四十一册)所以,读体一生以弘律为务,广为布化。他曾于常州天宁寺、真州五台寺、江宁碧峰紫竹林寺、宿迁极乐寺等随处说戒。所至之处,男女老幼,阗咽道路。读体有戒子一千四百人,堂食三万指,法席之盛,为时一景。
(二)读体的律学着述及其主要思想
读体不仅“内重躬行,外严作法”,而且兼勤着述,其主要着述有《毗尼上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此五种均见于《新纂卍续藏经》中。另有《薤度正范》、《僧行规则》、《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师忏法》等各一卷。其中,《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和《传戒正范》曾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
读体汇集的《毗尼日用切要》,俗称为“五十三咒”,内容涵盖僧众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早觉、鸣钟、闻钟、着衣、下单、出堂、登厕及洗净、去秽、洗手、净面、饮水、登道场、赞佛、礼佛等饮食起居和法事;规定僧众对自己生活用品和法器的使用和放置,如五衣、七衣、大衣、三条、卧具、敷坐;规定了每一行动所应诵念的经文或偈咒、真言。(《毗尼日用切要》,《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本毗尼日用一出即流行于僧团之中,诸丛林传戒之时,皆令熟读《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止持会集》作于顺治二年(1645),时读体已经继席宝华山,为以法制僧,他乃翻阅全藏、考核毗尼而撰就,以明《四分戒本》。后又为其作注,名为《毗尼作持续释》,以解随机羯磨、安居、自恣和布萨羯磨等。为了使“事事遵行,复还旧制”,故时人皆称为南山再世。(书玉《羯磨仪式》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
明清之际,戒法沦丧,由于明代一度封过戒坛,戒坛之法,世间不张,,于是造成了清代戒学无有深研,传戒、放戒多无规度,失去准仪的现象。以至于顺治年间,即出现了放戒本身即不合律的事情:
海内放戒,开坛所至多有,考其学处,则懵昧无闻;视其轨仪,则疏慵失准。仓皇七日,便毕三坛。 大小乘而不分,僧尼部以无别;心轻露忤,羯磨视为故文;罔谙开遮,问难聊云塞白。 一期解散,挂名只在田衣;三业荒唐,戒本束归高阁。 列圣戒法,等同儿戏,而毗尼大坏矣。(《传戒正范》之戒显“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
有鉴于此,读体遂于两乘布萨律制僧行外,作此传戒正范,言三坛轨则、列七众科仪,以匡时弊,这即是读体的另一部重要着述《三坛传戒正范》。
《三坛传戒正范》或称为《传戒正范》、《三归五戒正范》,今收在《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中。由于读体所制传戒正范,条条有律制为本,而又能结合中国当时佛门传戒之习,其本既“不违古本”,又“别出新型”,不仅对于专门弘律者,即使对于禅律兼行者,也是大有裨益。所以此《传戒正范》一出,“天下奉为司南,名曰律主”。(《传戒正范》之戒显“序”及“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
《传戒正范》计分四卷,第一卷内容为“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内容包括第一净堂集众法、第二通启二师法、第三请戒开导法、第四验衣钵法、第五露罪忏悔法、第六呈罪称量法。第二卷为“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内容有第一明习仪法、第二请戒开导法、第三通白二师法、第四教衣钵法、第五审戒忏悔法。第三卷为“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内容是第一通白二师法、第二请戒开导法、第三开示苦行法。第四卷为“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二坛传授比丘戒正范”、“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
在本《传戒正范》中,根据授戒的不同,读体在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的三段“请戒开导”中强调了受戒者受戒的内在主动性,即达到“受禁戒是其性”,以避免当时那种“但以衣钵之相,而全作戒体授受”的形式化倾向。因此,他强调,在授沙弥戒的请戒开导中,需要讲清戒法、戒体、戒行和戒相之深意,以有利于纳戒者戒体的形成。
在《传戒正范》中,读体对律宗四科的法、体、行、相都作了大段的论述和说明。这与明代以来的法藏、袜宏、弘赞等人设计的是有所不同的。读体与传统的南山律学一样,主张《四分律》分通大乘,且以南山宗的律宗四科来诠释和理解戒法的获得和戒体的形成等问题,并重视戒体的获得,强调持戒而外现于戒行和戒相。读体还在《传戒正范》中详述了比丘三坛大戒中对律宗四科的论述和不同要求,以做到范有所本,戒有所指,学而能行,行必依戒。本《传戒正范》对律学四释进行了简要概括,方便易读,兹列表明之如下:
┌─┬──────┬──────────┬────────┬──────────┐
│ │ 戒 法 │ 戒 体 │ 戒 行 │ 戒 相 │
├─┼──────┼──────────┼────────┼──────────┤
│ │罗喉罗出家 │ │ │ │
│ │时制定的十 │正受戒时,以现前第六│ │因幸登戒品,内具慈 │
│ │支净戒、二十│意识心,运想三宝归竟│ │和之德,外着缁缦之 │
│沙│四门仪则,及│之时,遍缘一切情非情│微细行业,皆依 │衣,居止同乎大众,行│
│弥│十二年中为 │境,于此所缘境上,发│戒而行。 │来皆尚雍容,出世道 │
│戒│无事比丘广 │起誓欲防恶,誓欲修善│ │业,因戒方成,谓之 │
│ │制学处,制沙│之功能。 │ │戒相。 │
│ │弥的一切随 │ │ │ │
│ │律威仪。 │ │ │ │
├─┼──────┼──────────┼────────┼──────────┤
│ │ │于十师座前,正秉羯磨│ │于一一戒中明轻重开 │
│ │世尊成道十 │时,发上品心之思业力│ │遮,于一一羯磨内摄 │
│ │二年中,观有│用,运想法界,遍缘一│依本所受戒法, │成坏两缘,此即法相。│
│ │漏因缘事起,│切尘境。境从心现,非│于日用处读诵、 │于日用四仪间,常所 │
│ │而为诸无事 │有表色,即是法界一切│安禅、熏礼忏法、│行时事、及非时事,此│
│ │比丘禁防三 │尘境之体,亦即得戒之│修持净业,着衣 │即行相。其法因事 │
│比│毒,调伏七 │因。若未缘想领受已 │受食等,皆不违 │制,事依法成,若一切│
│丘│ │前,此尘境体于受戒者│越吡尼,此一切 │善业等事如法,当行 │
│戒│支,所制二百│无系,但一发心缘想领│行尽名戒行。非 │而不行,此名之止犯。│
│ │五十净戒、一│受已后,此法界尘境 │谓一切行外而别 │若当行而即行,此名 │
│ │百八十四种 │体,恒依受戒者自心。│有戒行,出世行 │之作持。若一切恶业 │
│ │羯磨,乃至三│念念不忘,时时守护,│业,悉以净戒而 │等事非法,不当行而 │
│ │干八万无量 │是以戒为能依,心是所│为本也。 │行,…
《沉寂后的挺立:清代的律学和律宗(王建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