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新纂卍续藏经》第五十九、六十两册中国撰述的戒律着述部中,共收元代撰述四十二种,其中有八种与《大正藏》重复,实有三十四种。但仅有省悟编述、嗣良参订的《律苑事规》五卷,其他均为清规和仪轨类撰译。
造成这种现象有内外两种原因:
第一,限于社会文化的变迁,从佛教界整体来看,此时的僧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不仅对律宗典籍没有兴趣深究,甚至也没有能力进行研究。如在至元年间被诏入内殿供养的十大德中,有许多僧人并不识字。(《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这是与唐宋之世律师的文化素质有天壤之别的。唐宋律师可是动辄有几卷、几十卷的着作的。成宗元贞元年(1295),朝廷要选经以考试僧道,识字者可为僧,不识字者悉令归俗。相比唐宋之时,都是要求欲出家者需要诵经许多种、卷才能得以出家的。以至于万松长老对此叹曰:“自国朝革命之来,沙门久废讲席,看读殊少。”(《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
而且,僧人文化素质低下这种事实并没有得到认真对待。以至于万松长老要同禅教诸老宿请禅僧海印负责选经考试之事,并希冀以此激励众僧习应试经典。但是海印并不如此认为,他认为出家更为重要的是守戒。他对丞相说:“山僧不曾看经,一字不识。”丞相问他,既不识字,如何做长老,他如是说:
方今大官人还识字也无
于时外镇诸侯皆在。……若人了知
此事通明佛法,应知世法即是佛法,道情岂异人情! 古之人亦有起于负贩者,立大功名于世载于史册,千载之下凛然生气。;况今圣明天子在上,如日月之照临。考试僧道如经童之举,岂可以贤良方正同科国家
宜以兴修万善,敬奉三宝,以奉上天,永延国祚可也。我等沙门之用舍,何足道哉!
其后不久,太子合赖察则请海印入陪都和林,延居太平兴国禅寺,对其尊崇有加。仁宗即位,又颁降恩诏,命其复领天下僧事。(《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上述之事至少说明,读经讲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海印领掌天下僧事即可推知其结果。
第二,从佛教界内部来看,限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僧人更为重视的是没有高深抽象理论的东西。元初一段时间,虽然性相二宗,皆以大乘并驱海内,但由于相学之流囿于名数,滞于殊途,所以蔽情执之见,惑圆顿之旨,也影响了僧人对其学说义理的研究。(《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但事实上,此时僧人更无能力研习佛教理论。这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禅宗清规及修行方式的影响;其二是秘密戒的影响,一些政治圈内的僧人大都从事秘密戒的研习与传播,对传统律学无力、无暇甚至也无意着力;其三是净土理论的影响。在元代,净土不仅仍然广受欢迎,对律学思想影响也很大。天台宗兴教大师虎溪沙门怀则所撰的《净土境观要门》一开头则说:“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机缘出生死之要路,横截五道之舟航。”这显然是历史上对戒律常用的语言。由汉以来,说为“入道之门”者皆是指戒律。据《唐大和上东征传》,日僧荣钗、普照一到中国即发现,“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但此时,戒律的内涵已经被置换,净土法门已经被认为是入道之根由了。同时,净土和天台思想的结合,更促使律学处于边缘尴尬之境,加速了律宗的衰落。在元师子林天如惟则着、明云栖株宏编的《净土或问》中,则有“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惑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显然,这正是对此阶段净律关系的深层概括。,
(三)元代的四分律师
今人圣严法师说:“元代蒙人入主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已经到了强驽之末的时期,律宗更是寂寞得可怜了;通《四分律》的,可记者仅是京城大普庆寺的法闻而已。同时由于南宋以后的禅宗,曾经一度盛行,故对唐宋之间的诸家律学撰述,既然无人间津,也就散失殆尽。”①
虽然元代律学水平与唐宋相比有河汉之距,但仍然有为数不多的律师有案可证。如,元初至元年间,世祖所召集的一场关于释道的辩论中,释门有长老、讲主或唯识讲主十七人,其中有一个即是大都仰山寺律主相叙。(《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皇庆年间,仁宗皇帝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佛祖统纪》卷四十八)同时,南方一些寺院仍然在开戒坛,像宁波开元寺“其戒坛精严肃静,过者莫不悚息……结跏藉草,持烯畏想,口诵加护不绝……”(袁桷《律苑事规要语序》,《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卷)
从相关僧传中可以看到,元代研读《四分律》的着名律师有性澄、妙文、法闻、德谦、惠汶、弘济等。
释性澄(1265—1342),字湛堂,号越溪,浙江会稽人。元至元十三年(南宋景炎一年,公元1276年),十三岁时投石门殊律师受具。其师以三世诸佛,坚信戒为根本,乃教其探究律藏,而终得通其遮性双理、止持作犯之义。性澄于1285年始研习天台教观,从胆巴上师禀受密戒,从哈尊上师研喇嘛教。因禀戒于胆巴上师,既入其室,而受“觉海圆明”之号,传修习法门,而究其宗旨。性澄一生也笃志净土,并修一心三观。因天台国清讲寺被易为禅,随走京师,奏请回复旧制,后国清讲寺被元世祖恢复。至大元年(1308),他奉诏校正大藏,并被赐号“佛海大师”、赐金栏衣。性澄的主要着作有《金刚经集注》、《消灾经注》、《阿弥陀经句解》、《心经注》等。(《大明高僧传》卷一、《续佛祖统纪》卷上、《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
京城大普庆寺实相圆明光教律师(1260—1317),姓严,名法闻,陕西宁州定平人。七岁从禅师德辉学习,十五为僧,二十受具。于是游汴汝河洛一带,历诸讲肆研究教乘,又从大德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和《四分律》。光教律师曾刺血书经,以彰重法,并三次阅藏五千卷,受到帝师褒奖,受命讲般若和因明,后被召居京师大原教寺、大普庆寺,号光教律师。当时从他受戒的僧俗很多,时帝师曾叹曰:“孰谓汉地乃有此僧耶!”光教也被赐辽世金书戒本,求戒者皆从其受。延佑四年跏趺而逝后,仁宗闻迅恻然久之,并赐币数万缗以葬,诏大臣护丧,有司备仪卫旌盖送之。(《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释德谦(1266—1317),号福元,俗姓杨,宁州定平人。曾游秦洛汴汝、逾河北齐魏燕赵等地咨访先德。初从96州宁公受般若,学圆觉于乾陵一公,究唯识俱舍等论于陕州顽公,听《楞严经》、《四分律疏》于阳夏闻公,凡六经四论一律皆体达领悟、声名远闻。德谦示寂后,元帝赐镒五十缗赙葬,敕有司备仪卫。(《明高僧传》卷二《德谦传》)
临坛大德惠汶律师(1260—1332),俗姓张,驱乌之岁即入沙门,二十进具,从大德温公受菩萨戒。其后,隆道益着,从学者众。惠汶持律严谨,鸡鸣而起坐以待旦,终日惟佛是念。两河之间、三监旧邑从化者,盖以万数,缁素相率而求戒法者众多。惠汶说法数十年,升坛授戒四十余会,大臣皆以师敬之礼。(《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释弘济(1270—1356),字同舟,别号天岸,浙江余姚人,姓姚,年幼从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年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但后来却叹日:“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县(今宁波)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而随通其旨。弘济也尝修法华、金光明、净±等忏法。元泰定元年(1324)住万寿圆觉寺。弘济着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于世。(《明高僧传》卷二《弘济传》)
释瑞仙,会稽人,生卒不详,二十岁出家,精习大小律藏。当读到“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之句时,忽然自省,认为“戒者束身法耳,胡自缚耶”,遂探究台教。后又感叹,因缘生法虽照以空假三观,不过抑扬性海,心佛众生名异体同,十境十乘妙心成智不思议境,智照方明固非言诠所能及也,遂又投学于禅师。(《明高僧传》卷七《瑞仙传》)
慧印(1271—1337),俗姓张,关西人,出家后曾学华严、唯识,受大戒后又从师讲学《四分律》、因明等。元英宗曾命太子诸贵人从慧印受菩萨戒,并敕赐司徒一品。(《补续高僧传》卷四《慧印传》)
(四)省悟律师及其《律苑事规》
元代四分律学的一个重要人物即四明山(今浙江宁波、台州境内)演忠律寺住持省悟律师。
省悟律师,生平不详,他在《律苑事规》中称曾编有《禅林备用清规》的泽山一咸为师兄。(《律苑事规》卷四)他以其编集的《律苑事规》而在中国律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其序中所说,虽然南山、灵芝两位律师的撰、钞、疏、记已经讲习多年,且又在宋咸淳年中被诏准编入大藏而广行天下,但是它们对于行事仪式却没有着述,因此省悟律师应之请而披钞疏、咨律海,于元泰定二年(1325)编成《律苑事规》并备用要语,共十卷。今见于《新纂卍续藏经》中。
省悟不满意禅林清规,并认为其不合律制,所以编《律苑事规》以对之。(《律苑事规》卷八)如他说:“百丈大智禅师采取律制以为禅林清规,举世盛行,而吾家律学者及不及焉。”(《律苑事规》“要语序”)
《律苑事规》详细说明了律宗僧侣之行事仪式,全文按《千字文》字序编排体例。从内容上说,该书涵盖了律寺日常修行的方方面面,从律徒内部的结界、落发、受具、布萨、安居、自恣、启建至与外部交往的诸山相访、官员相访、诸庄监收都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部分是“结界仪”,第二部分是落发仪,第三部分是受具戒策发仪,第四部分是五戒仪,第五部分是受十戒仪,第六部分是受具戒上坛仪,第七部分…
《异样的色彩:辽金元时期的律学(王建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