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怵乎内,此则先乎神,而次乎人,感其内而制其外。神也者,人民之真精神也,然非语于鬼神邪惑之说。环顾国中,果能发其净信,修其精神,善其履行,则化干戈为玉帛,转纠纷为平允者,直转移间耳。以视喋血经年,治丝(世)益棼者,不其慨叹,即浅而化机少具。祸福之门,则己(回+辶)别,固何患夫政治之不修,社会之不良,真实平等自由之乐而不致哉。”溥常法师指出,即使在法制社会里,宗教的功能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起到一个劝善的作用,是法律的补充,即“本宗教之劝善,辅法制之未遑”,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僧为国民应尽感化之义务”。人生的境界是人人做圣人,所谓“尧舜与人同耳”,社会的安定是根本,所谓“会天地与我同体”,佛教在以人心化善,教人明了因果,在人的头脑中铸下善恶得报的观念,正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才能外在表现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感其内而制其外”。它是与专制其外的汪律是不同的,也是其精神所在。所以他强调,如果人人都有了这种精神,人人都去追求善行,则世界就会没有战争,社会就会变得美好,真正平等和自由就会实现。溥常法师把宗教作为法律的补充,说明它的补世的功能,给法制社会的宗教功能做了正确的定位,这是可取的,也是符合法制社会特点的,他较好地解释了僧人在转型社会里所起到的作用,指出“这种劝化的义务,凡是我僧伽们,都责无旁贷的。这并不是我们自言自语,也不是我们无事找事。”僧人为国家服务,是“应尽感化之义务”,这是他的先见之明,可以看作是当代佛教界里提倡爱国思想的先行者。他提倡以善为本的真精神,用因果律来约束人心,将佛教的道德观念给突显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可以为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做一些澄清的工作,区别了佛教为鬼神的错误看法,这也是有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佛教内部的问题,他认为要从教育入手,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加强青年僧人的责任感,热爱佛教,振兴佛教。他认为,佛教的衰退,关键还是佛教自身内部的问题,在《教产共和说》中云:
“古佛遗式,缅甸、暹罗犹尊旧制,然而中华佛教形式回别。百丈立清规,马祖
建丛林,或化主专司,或限期分卫,藉顾老病艰步,何有少年坐食?不意人格渐低,
宗风日变,或积钵资以创置,或由损施而坐食,或营静室以别居,或爱徒眷而私购,
积久弊生,皆是各庵僧众自图肥厚,不爱教宗,直至今日,愈趋愈下。然法流东土,
自汉以来,历代尊崇,因果明白。满清末年,横行侵夺,揣其原故,在不知公益之佛
子。教育不兴,寺产何益,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溥常法师仍然从他的退化论的观点出发,将佛教的衰颓,归结为僧人自图肥厚,不爱教宗和教育不兴这两点上,前者属于经济问题,后者属于人才问题。特别是后者,他觉得尤为重要,“你看出家的虽多,能知道自己的责任,能做出家之事的,究有几个呢?这种病根,是由于缺乏教育的缘故。”他指出,由这一结果所带来的后果是:“现值末法时代,佛法日趋衰败,外道日渐暴涨,实属可忧。随便站在客观的地位,或主观的立场上,都能看出佛门的险象来。佛门若不能自振,则一切邪道便要趁机而紧张,将来险象必要牵带着佛门以俱亡的。”
为了改变这种危险的局面,让佛教重新走出低谷,再次振兴,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我们释迦老子,拖泥带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究竟为的什么?无
非就是要建立三宝,救度世界上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到了现在,眼见佛法快要灭亡
的当儿,想什么方法来,挽既倒之狂澜,兴将颓之风呢?据我目光来看,第一是在尊
重僧伽,提高僧伽的生活,养成僧伽的资格。正传经上说,皈依僧,众中尊,就是这
个意思。”
佛法僧三宝,代表了全部佛法,法赖人弘,僧宝是佛法传承的关键。他进一步强调:“(前略)三宝,住持别相一体,三说详绎,以时间短促,故置无论。僧为三宝数,自己当尊重,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振兴佛教说到底是佛教内部的事情,其它人是不能越祖代庖的,佛门要自振,僧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在众生中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吸引广大群众,赢得他们的尊敬,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出路。而所有这一切,都牵涉到人才的培养。“惟今之僧界,其欲挽颓风倡学校者,颇不乏人。”溥常法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应潮流而动,与时俱进,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活动。他说:“溥常杜门偷闲,恰经十载,从前热心教育之念,将次灰冷,乃近鉴于僧伽举学之潮流,重以两序委嘱之雅意,大义所责,良心所现,不自揣度,(援)再出任。”这就说明,他也尝试到过办佛教教育失败的痛苦,有过灰心意懒的时候,但是面对佛教界办学的潮流,寺院两序大众的诚恳请求,他不能无动于衷。良心的发现,振兴佛教的使命感,让他再次被感动了,按捺不住的心情,决定再次出山创办了报恩佛学院,因为“吾侪佛门弟子,为如来使,荷担大法,义不容辞,但念时当未劫,法运垂秋,布教僧材,实不多得。”虽然他仍然知道会有很多的困难,“徒以长老守旧,后起尚新,意见纷纭,成效莫睹。”但是面对来自各方对佛教的谩骂,“我方袍圆顶,衣裳楚楚,稗贩如来之假名佛子,能不羞耻而伤心乎?请问现在清净大众,听闻此等骂名毁辱,能动心否乎?抑愿甘心毙(与+欠)?”
对于佛教界培养人才的经费,溥常法师主张用寺庙的经济来办教育。他在昆明从事弘法活动时,正是近代佛教史上寺产争夺最激烈的时候,许多地方政府都采用各种手段想法设法将寺产从佛教界的手中抢走,如打着办学的招牌,将庙产侵吞,佛教界人士为了保护寺产,积极反对,进行自保。时人江亢虎组织社会党,仿效僧界大同,提倡财产共和的主张。溥常法师非常赞同,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寺院也可以实行“教产共和”的做法,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教产共和说》,认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实行教内大同社会,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后来教内一些人格低下的人,自图肥厚,寺产变成不是公益了,佛教的传统也被破坏。有鉴于此,他在组织云南汉藏佛教会时,在章程里规定了寺产有监督交替之权,其目的就是“岂肯任其自私自利,置公益于度外乎?”教产共和的好处在于,“我僧界固有之模范,何忍藐视,当从佛法大局着想,固结团体,注重远虑。藉此教产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切毋谓守此产业。”也许有一些人认为,僧人为了寺产,有许多艰辛,现在忽然公开,心里感到不平衡,对此,溥常法师指出,“独不思我僧家建寺置产,原为兴教结缘,若徒自温饱,难逃公论。并部文宣布寺产为主体,僧众为客体,……自后会务进行,学校开创,学生知识开通,必悔悟往日寺产之被侵吞者,原由各人愿私,不集合群类以失败也。将来我二十二省教产共和之问题,决定发生,可以预料者,西藏喇嘛与内地大刹,可以龟镜。昆明诸山,能破除意见,首先为教产共和之模范,政府曾经核准,声誉昭著,令人欣佩,如果徒顾目前区区,弃金担麻,真可惜哉。”当时许多地方政府和豪绅公开掠夺寺产,有的县里绝大部分寺庙在短时间内被充公,溥常法师提出的“教产共和说”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庙产的归属权问题,他是完全从恢复古制和教产整合,资源再分配这个角度来谈的。他的这个愿望是很好的,教内将寺庙的财产集中起来,确实能办成一些大事,但是这只是空想而已,因为寺产属于经济的问题,寺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属于各寺庙集团拥有,而且从来没有整合起来,也不可能整合起来,所以各自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寺院不可能实行教产共和,就是他所强调的昆明地区的寺产也没有做到教产共和,所以溥常法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却是不能实现的,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不过他提出的“藉此教产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这一想法,已为一些寺院采用,例如,报恩佛学院的创办,最终实现了他的办学想法。
溥常法师对年轻人来完成振兴佛教的使命,寄托了莫大希望,倾注了心血,当年轻的僧人去访问他时,他一再谆谆嘱咐:
“你们青年的人,第一要知道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你的责任呢?现在时当末法,
社会上的一切,都已经坏到极点了,吾等出家人,亦复如是。……你们现在青年的人,
是将来佛教的主人翁,将来佛教的盛衰,全系于你们现在的青年,所以你们要认清自
己的责任,应该努力从事学业,如善才之南询,常谛之束求,药王菩萨之燃臂,普明
大士刎颈,慧可二祖之断臂,这些都是你们求学最好的榜样,应该去效仿法的。”
溥常法师所强调的佛教前贤善才、常谛、药王菩萨、普明大士、慧可等榜样作用,目的就是建立年轻人对佛教的正信,培养他们的佛教感情,知道自己的责任,荷担如来家业,振兴佛法的大任。
对佛学院的学生,他强调:“你们都是真实的佛子,既然有志来院求修学,那么,就应当负起如来的使命, 当那人声寂静的清夜里, 痛思着我们的过去,设想着我们底将来,竖起精神的光明憧来,披起忍辱的铠钾来,拿着我们底武器,踏上我们底战线,开始和那魔眷来打仗,大家一致起来,有事大家动手,努力向前奋斗。……我们的立场,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果能如法做去,方能谈得上报恩两个字。同时也才能与报恩佛学院的名义相符的。但我无一刻的时候不是在盼望着你们。” 年轻的佛子痛思过去,设想将来,报答佛恩,坚持“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立场,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溥常法师对青年学僧的厚望令人感动,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创办的8年报恩佛学院里,一共培养了298名…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