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自注:“对面街名华严,余於此寺讲是经三年。”
可见溥常法师对华严学是有研究的,而且他自己也对取得的华严学成就感到满意,“独对华严解笑颜。”可惜的是他的华严学著作已经佚失,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现在只是在他的一些讲话记录中和某些序跋中有所见到。兹根据有关材料,对溥常法师的华严学研究做一初步的分析。
《华严纲要浅说后序》是他的重要的华严学著作,但是此书已经佚失,现在仅存“序”在《报恩佛学院院刊》里面。溥常在这篇“序”里谈道:
我佛如来说经有小大不思议解脱者,《净名》也,《华严》也。此之解脱,既云大不
可思议,即是非思量言议之所企及。所以清凉判此,乃圆教中之别教一乘,为事事无碍
法界也矣。试观海云比丘,住海门十二年,以大海为其境界,时彼海中莲花座上如来,
申右手摩顶,演说此普眼法门,受此读颂,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
书写此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令尽。溥
常述此《纲要浅说》,安敢于佛法大海中沾一滴,实迫于诸子食请,及近世潮流所趋向,
欧风东渐,有唯心唯物之派别,以我毗庐如来成道,首说此经,性相圆融,广大悉备,
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诸宗,堪为科学家之归宿,始知大无畏神者,惟恐我佛陀一人.
故作此引导火线而已。……
溥常法师指出,《净名》与《华严经》同为不可思议的经典,唐代澄观(清凉)判他们都是圆教中的一乘别教,属于四法界中的事事无碍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不能用思想和言语来表达,就像无边的大海,广大悉备,不缺不失。溥常法师撰写此书,一是受众人之请,为大家写书,将圆教普眼法门,提纲挚领的述出普及世人。更重要的是,佛教面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界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欧风东渐。西方的观念和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中国人观念的变化,就哲学而言,唯物与唯心之争,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同时也影响了对佛教的看法。这部书就是要从性相圆融的角度来化解唯物和唯心的认识,以华严宗特有的法界缘起之圆融观,说明理实因果不思议法门不仅可以超越科学,还可以给科学家找到一个归宿。
1928年9月1日,报恩佛学院创办,以后溥常法师就一直担任主讲兼院长。在《报恩佛学院章程》的第四“职员”条有:“一、本院设院长一人,主持全院事务。二、主讲一人,商承院长,监理院中教务事宜。”由是可见,溥常法师是佛学院的主心骨,学院的大小事情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又在第五“课程”条规定:“本院课程以贤首、慈恩教义为主,其他科学哲学为辅。”“贤首”即华严的异名,“慈恩”,即唯识的异名,佛学院将华严教义列为主要课程,可见华严学在法师心目中的地位了。溥常法师还在《报恩佛学院院刊序》中指出:“我佛释迦世尊,(酉+亠+口+日)以第一义谛示人。最初阐扬华严大教,小根聋哑,未堪所闻。经历四时之淘汰,究竟法华会上,极畅本怀,开三乘之权,显一实之道。”这是溥常法师采用了华严宗的判教观,旨在说明报恩佛学院在教理方面的突出特点。华严或贤首判教,分为五教,即(1)小乘教(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心),(2)大乘始教(说八识阿赖耶的,如《唯识论》),(3)大乘终教(说现象差别法不外乎真如的,如《大乘起信论》与摄论派等),(4)大乘顿教(进一步说妄心妄境俱空,仅一真心朗然,如《维摩诘经》等),(5)大乘圆教(更进一步说森罗万象的差别现象,不外乎朗然一心的显现,如《华严经》)。按华严宗的说法,佛教史经过小、始、终、顿,最后到了华严圆教,所以溥常法师是按华严宗的判教顺序来阐明佛教史和理解佛教发展过程的。
在佛学院开学一周年纪念会上,溥常法师除了称赞大家沐浴了法水外,又强调:“对于华严大教,人人都能明暸,个个都能讲解,智并文殊,行齐普贤,这是多么欣幸的事情啊!”文殊主智,普贤主行,“智并文殊,行齐普贤”,这就是佛教教育讲的解行并进或学修一体,这年教育思想,直到现在仍为中国各地的佛学院所提倡。因此他认为佛学院的学生,“照这样功无间断的干下去,那毗庐佛果的位子,还怕弄不到手吗?”在佛学院第四期放暑假的会上,溥常法师又一次强调了佛学院的宗旨和学习华严的重要性。他说:“本院宗旨是以造就弘法利生的人材为宗旨,所定的课程,是以贤首宗为主体,兼授普通科学。……宣讲《大方广华严经》大部,已经有二年之久。现在正讲〈入法界品〉四分中为依人证入成德分三分中为流通分的时候。每天在学众中叫了几个学员来复讲,但都能现菩萨身,登莲花师子之座。种智圆明,分灯传燃,这都是在过去劫中就薰习了这种善根,所以承蒙毗庐遮那威神的加被,故能令法界众生都能沾法雨的滋润,而增长了善芽。有了这样很深的知见,虽然得不到位后的普贤,但位前的普贤已了了无疑了。”溥常法师一再强调华严教育在佛学院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亲自将一部数十万字的华严大经讲了二年还没有讲完,而且还要求学僧在课堂上复讲,可见他已经抠得非常细了,远不是一般佛学院仅作为概论性质的课程来讲了,而是真正的一门主修课了。按照他的这种讲课方法,对学僧理解华严学肯定会有很大的好处,最终会培养出“位后普贤”,而且也会“种智圆明,分灯传燃”。
溥常法师对华严学的娴熟,还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事之中。他明显地接受了华严学说,并把华严学用于日常说法之中。
例如,1935年农历9月21日,七塔寺里200余人分班站立,维那呼悦众师,鸣引磐,迎请溥常和进禅堂。溥常站在中央,举香板云:
“般若如大火聚,触之便烧,又如清凉地,四面皆可入。七塔禅堂,今日宏开般若
洪炉,煅炼法界圣凡。正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惟愿两序大众,同心努力竖精进幢,披辱忍铠,举起金刚王宝剑,一超直往菩提正路行
将去!
《华严经》说:“以般若波罗密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溥常法师上禅堂起香法语,用般若来作开场白,是说明佛教智慧的博大精深。大火旺盛,不可阻挡,佛法广大,能度有情人。接触佛法,了知般若,即得解脱,入清凉地。七塔寺作为选佛场,其“般若洪炉”必能将众生有情度脱,“心空及弟归”,但是佛性自具,所以“一超直往菩提正路”,还要众人竖精进幢,拭金刚王宝剑磨励方得。
10月14日,坐香之后即开始在禅堂,围炉打坐,溥常贴单云:“十方高人聚会,不分人我彼此,同是一真法界。虽然如是,即今贴单,成为世谛流布,又作么生道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贴毕复位。举如意云:“恭喜两序大众,谨遵六和遗训。奋发无畏精神,豁开顶门正眼。”然后下座。佛教讲众生平等一如。华严宗认为,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世间相本来就存在,并不缺少,所以世界一切万法都是常相,常显世间。两序大众皆是平等之人,只要人人精进,都能“豁开顶门正眼”,得大智慧。溥常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将华严宗的道理信手掂出,可以证明,他的华严学问并非死抠书本,而是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界了。
五
溥常法师曾经亲近清代著名的义学大师法忍和尚多年,亲得老人心印,在禅学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的禅学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作品中,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溥常法师要把七塔寺这座选佛场办得更好,重振禅纲。他在1936年12月15日《题禅堂起七》诗中曰:
曹溪一滴水清凉,大地众生不肯尝。但把尘缘都放下,管教般若自馨香。
拈花笑处心镫续,击竹声中古路扬。今日报恩开巨冶,煅凡炼圣振禅纲。
民国高僧芝峰法师是溥常法师的好友,他对溥常禅学水平评价很高。其《赠溥常长老》诗云:
长老菩提偏解空,夜深浩浩月明中。安禅不计天花落,弹指能教顽石聪。
佛性无分南与北,水波不别异还同。今人尚作古人事,一喝犹余三日聋。
溥常法师的禅学专著至今还没有见到,但是他身后留下了片纸只语,以及一些法语,这些都是他的禅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在他作的《报恩堂宗谱绪言》云:
溯吾教主释迦牟尼佛,应机示现,诞生西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经历四十九年,演说十二分教。随根利导,顿渐兼收。迨至法华,普与
授记,极畅本怀。复於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领悟心宗,传持正法眼藏,为
西天第一祖。直至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航海而来,宏扬教外别传之旨,不立语言
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东土第一祖,名曰宗门。传至六世,而有曹溪大鉴惠
能禅师,其法特盛,分为两支,其一,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传天皇道悟,悟传
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匡真文偃禅师,为云门宗;玄沙师
备为偃同门友,传地藏桂琛,琛传清凉法眼文益禅师,为法眼宗;迁之支出药山惟俨
,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为曹洞宗;其二,南岳怀让,让传江
西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传黄檗希运,运传临济慧照义玄禅师,法运更昌,为临
济第一代祖。海之支出沩山灵佑,佑传仰山本寂,父唱子和,为沩仰宗。以上自曹溪
而来,宗门为五家派别。
寥寥数言,将禅宗的历史线索勾划出来,五家派别…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