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P3

  ..续本文上一页:民国八年岁次己末,越十三日辛酉,乃迎龛之辰也。弟宏灿泊法眷大众等,谨备斋宴香敬茗烛帛之仪,致祭于:

  ·本寺退隐岐昌莲公法兄老和尚之灵龛前曰:

  明州廖廖,甬主洋洋,古称佛地,法化弥彰。我兄应迹,慧日辉煌,童真入道,戒定芬芳。入报恩室,心印舒光。得正知见,解行翼张。慈悲作室,智能为粮。方便普济,宏愿难量。佛教秋晚,波旬逞狂,与吃 梨,协力赞襄。悍劳忍苦,降魔伏怨,兴学卫教,济物有方,利生念切,普驾慈航,何期一但,哲人云亡。神栖安养,托莲花乡,法幢顿折,缁素感伤。法门今后,孰为金汤,兴念及此,涕泪成行,慈云西返,虔熟辨香。伏维:尚享

  圆瑛法师是慈运法师的弟子,属于七塔寺的人,根据七塔寺“神人双选”,每三年一任的制度,1929年4月,52岁的圆瑛大师经过“神人双选”,任宁波七塔寺住持。七塔寺的僧人早就选举过圆瑛大师为七塔寺的住持,但是当时他在南洋,无法回任,只好力辞不赴。这次面对祖庭僧众的厚望,时机也已成熟,他前去就任。圆瑛大师到七塔寺任住持,“群情慰悦,四众惧腾。钧等谊关桑梓,有不能已于言者,乃为颂曰:得正法眼,主梵王宫。衲子云集,万派朝东。频施棒喝,启瞆发聋。心灯续焰,丕振宗风!”(《七塔寺志》)圆瑛大师在担任七塔寺住持时,以寺为家,致力于寺院的环境和文化建设,时时刻刻关心众僧的身体,建殿修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看见天王殿梁栋腐朽,破败不堪,决定重修,撰写了《重修天王殿缘启》,说:

  详夫灵鹫说法,须达多广辟僧园;白马驮经,汉明帝崇修佛刹。此支那天竺,梵宇所由兴也。即考天王宝殿亦厥有因,梁时寇乱中原,集诸沙门讽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择吉闪师,以求神助,果得天大太子率兵御敌,寇见胆裂,指日奏功。帝因感扩国之功,发帑金,建宝殿,敕与丛林共垂千古,此天王殿之因由也。鄞东七塔禅寺建自某代,早称补陀,累朝兴废迭更,志乘备载。迨前清末运,颓败已极,禅西鞠为茂帅,绀宇化作劫灰。爰有本城陈氏,沿门募化,发愿重兴,其子事母至孝,晴雨之天,躬随扶侍。因大愿大孝,感动信施,修建正殿,并砌基起造三圣殿。奈钜功未竣,大梦俄迁。时先氏慈老人天童退院,栖锡镇之万善寺,经就地绅耆延主斯寺,甫廿载,高提祖印,大开丛席,而与天童、育王合成鼎足。老人示寂,由法眷公举岐昌法兄承继师席,重修七塔以竟未尽之怀,庄严道场,恢复古迹。达踵其后,窃思天王殿几经风雨飘零,梁栋朽腐,名观虽善,内念难安,拟欲重修,以期永固。预计浩大,究非独力能支,所望大绅善士,乐解施囊,圆修檀度,等为功于种玉,冀集腋以求成裘,福有攸归,名垂不朽。是为启。

  人之一生,生老病死是不可躲避,特别是僧人生病,情境悲惨。圆瑛法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牵挂着七塔寺僧人的生命危险。正好这时有一位护法陈大居士,在圆瑛大师的启发下,捐资修建僧院,常年累月给僧人购药,使有病的僧人得到了很好的医治。圆瑛大师为此专门撰写《七塔寺病僧院记》,说:

  原夫菩萨三祗炼行,百劫修因,欲期四智圆成,必假二严俱备。二严者,福之与慧也。究之不出正助二行,正行以修慧,助行以求福。是知求福之端,不一而足。然虽方便无量,古云:百福田中,以看病为第一。至若成就病人,则更有不可思议者焉。倘能成就乎超尘绝俗,立志修道者,其功德判若天渊。昔薄拘罗尊者,以阿梨勒果,施一病僧,遂感五不死之报。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盘,火不能烧;复置釜中。汤不能煮;复抛江中,水不能淹:巨鱼吞之,鱼不能噬:鱼为人获,剖腹得之,刀不能伤;投佛出家,证阿罗汉果,即此可为布施病僧,获福之明确证也。盖三界无安,众苦逼迫,生老病死,举世皆然。惟舍俗出家,参方访道之士,山川跋涉,冒寒暑以云游,病恙萦缠,罹痛苦而莫告,形影相吊,举目无亲,匪怙匪依,最可怜悯。衲窃念乎此,不禁恻然!每欲创建病僧院,安处往来病僧,以便医养幻躯,滋培道器,无奈经费艰,有愿莫偿。迨今秋有本寺扩法,陈大居士,内秘外现,性善心慈,来寺修建道场,兴谈及此,遂感夙因顿发,独力赞成。创日庀材,起造房舍,复相赀置产,以为常年医药之需,由是十方病僧,受其惠泽,岂浅眇耶!凡养病诸师,当然感谢,应生惭愧。须念四大无常,身为病本。浮生若梦,幻质匪坚,色力刚强固宜勤修道业;疾苦困厄,尤当力敌病魔,趁此一息尚存,因事具足,击破末后牢关,跳出生死苦海,庶不负出家之志,并护法成就之功也!聊摭数语,用泐诸石。

  他还为已经圆寂的僧人们建造塔苎,安置灵骨,历二年完成,解决了僧人们的后顾之忧。1931年,圆瑛任七塔寺住持职位期满,本舟法师继任住持。圆瑛虽然退居离职,仍然心系七塔寺,关心七塔寺的建设。1935年又在普同塔院边上增建了养老院,为退休的僧人提供了颐养天年的安居地方,撰写《七塔寺普同塔记》云:

  夫出家之法,割爱辞亲,离尘舍俗:参方访道,拔草瞻风。仆仆风尘,专为己躬之大事;迢遥云水,惟凭只影前踪。从上诸祖,建设丛林,虽为十方衲子参学起见,亦为老病死计。庶养生就医,各得其所:安身立命,自有其处。而我七塔报恩禅寺,自前清光绪间,由地方绅耆,公请先师慈运老和尚住持,遂矢志中兴十方道场,不十年,百废俱举,规模完成。虽有如意寮,以为诊病之区,而养老堂、普同塔、尚付阙如。(圆瑛)民国十八年接主报恩法席,遂与监院德轩议及此事,适有东乡同岙山庵庄严大师,与余为道义交,闻悉此事,欲以该庵献与常住,起建普同塔。(其地山水清明,峰峦秀丽。)集议两序,均表同情。由是监院德轩,努力进行。(阅二寒暑而塔告成,分三间中间安住持及诸山或班首职僧之灵骨,左右大众与客僧。)民十九,圆瑛移主天童,报恩一席,以本舟和尚当选,迄今数载,塔院亦成。今者拟办养老堂于院内,尘氛寂静,竹木深幽。晚年乐道,实得其所,(诚一举而两得也)。因记缘起,用勒诸石。

  民国二十四年夏,退居圆瑛宏悟撰记[1]

  1928年,七塔寺创建了七塔报恩佛学院,按惯例七塔寺住持兼佛学院长。圆瑛法师曾任过一届院长。1934年溥常长老任七塔住持兼佛学院院长。年冬,寺里传三坛大戒。这是自慈运法师圆寂后,寺里举行的最大的一次传戒活动,参加受戒的人数过700余人,场面盛大。圆瑛大师这时已经是天童寺的住持,但是他对七塔寺举办的活动热心支持,高兴地接受了任传戒活动的教授阿瘏梨一职。

  1935年,国内抗日救国活动形势高涨,58岁的圆瑛大师在国难之际,勇敢地走在前面,他号召全体佛教徒起来以佛教大无畏精神,保国安民, “人人为大丈夫,个个为奇男子”,

  (《国民应尽天职》讲演)。为了保卫宁波城,圆瑛来到七塔寺筹组“宁波僧伽救护队”,用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作出应有的贡献。一 圆瑛大师还是一位注意工作方法,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专家。他听说七塔报恩佛学院主讲谛文法师与方丈指南和尚关系不睦,谛文法师想提辞职而去,决定挽留谛文法师,清除两人之间的芥蒂。1935年,他来到七塔报恩佛学院,受到了全体学僧的热烈欢迎,请他发表开示,他一进教室,就满面笑容地对谛文法师说:“ “莘莘学子孜孜学习,为佛门未来栋梁,此为汝园丁辛勤劳动之成果,余代表学院向座下致敬”。全体学僧热烈鼓掌。谛文法师觉得得到了尊重,一肚子怨气顿时消释。圆瑛大师又语重心长地说: “余以《四书》为题,《四书》有成语,每句均有先生两字: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先生以仁义,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以利,先生之号则不可。从先生者七十人,未见其与先生并行也。””这时已到了用斋的时间,众人齐集法堂,过堂时,圆瑛大师拿起筷子,继续以“先生”为题,指着桌面说: “有酒食,先生馔,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先生将何之

  ” (以上《圆瑛年谱》)他的连珠炒语,引起满堂大笑,指南方丈和俐闲》夫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两人重归于好。

  1950年,圆瑛大师已经73岁的高龄,他听说宁波地区三大寺的僧人衣食不继,吃不饱饭时,心里不安,遂于10月,与妙真、志恒等人于《弘化月刊》发表《为维护四明名刹天童、育王、七塔寺修法设位筹募道粮启》,文云:

  四明为佛法兴盛之地,而天童育王二寺,蔚为浙东名篮。千载以还,代有高人。禅堂讲席,暮鼓晨钟。经楼灵塔,精蓝名胜,夙为我佛教同人所景仰向往者也。七塔寺亦重要十万丛林,近一年来以地邻舟山,兵灾特重。除育王房舍毁损较多夕卜,所幸殿宇古迹,均尚无恙。僧侣多系数十年住山清修之众。劳动修持艰苦维持之状,言之至堪动人。天童除七八十龄之耆德四十余人专精修养外,余均分任农作、樵采、运贩三组,辛勤力作,而不废早课晚禅。任劳作者得一餐干饭,余均三餐薄粥而已。如此刻苦劳动,仅得一半开支。(因尚未分得自耕之田,目前自种者仅三十余亩,而樵薪所得甚微故也。)目前天童住僧二百三十余人,育王一百五十人,七塔一百六十人。预计须待半年后,土改完成,均得从事农作,及希工商各业好转时,则可自给自足。此半载中,须补筹白米三百石,则此三大丛林五百余众,庶克刻苦清修勉度难关。此其实际情况也。

  同人等窃思欲期佛教昌明,正法久住。则于名山道场之维护,清修僧伽之供养,自是当务之急。况此三大名篮,驰誉遐迩,自昔闻风景仰,远道朝礼者络绎不绝。今则目 其辛劳终日,不得一饱之艰困,而有不慨施 资供养维护者乎

  凡吾同道,固多布金输粟之士,即景仰名山心怀向往者,亦必能节朝礼之资,用作当机福田之施也。用特披陈实情,发起筹募,仰祈海内同伦,共培胜因。务期香积早充,…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