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作者:黄夏年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就成为宗教。也有人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相对立的学说,在中世纪,宗教是扼杀科学的最大敌人,现代社会科学是破除迷信与宗教的最好的锐利武器,科学代表了先进的方向,宗教是落后势力的典型。诸如此类讨论,一直没有结束。因此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曾经发生过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科学论者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宗教的批判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预期,究其原因来讲,还在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厘清,同时也与人们的认识局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不在于刻意研究与说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而是想讨论一下佛教与科学两者在历史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历史事实,以此表明佛教与科学之间有着一定的紧密关系。
一、佛教与科学知识撷偶
佛教是已经有2500年历史的东方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印度是佛教的创生地之一。佛教的创教者释迦牟尼通过修行而取得了觉悟,最终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能够获得觉者的称号,据经典记载是通过禅悟修行后而得到的。禅悟是古代东方世界流行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它具体指的是安住一心,静心思考的宗教修行活动。修禅者在修习禅的活动中,能使身心得到平和的感受,还能体悟到特定的境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后,就把传统的印度禅法引入了佛教,以后佛教徒将禅视为重要的法门,也看作教徒必须修习的内容之一。我国古代将其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等不同的名词。“禅”本不是佛教的发明,在古印度,早于佛教的宗教有婆罗门教,与佛教同时出现的宗教还有耆那教等,而这些宗教与佛教一样,都重视禅的修习方法,可见“禅”是古印度宗教里共同使用的法门,所以“禅”也被人们称为“印度民族的特性”。佛教只是在建立后将禅援入,作为自己的一种修行方法。禅的源头应该来自于印度的瑜伽行。“瑜伽”是梵语的音译,意译“联系、结合、瞑想、活动、心的统一”等多种意思,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典里,有时也将其与禅等同。但在印度,还有一种专门推崇瑜伽的哲学派别瑜伽派,该派认为,修习瑜伽可以对感官和心的作用进行抑制,而且通过瑜伽的实践,可以获得超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梵结合为一。瑜伽派的禅术特别发达,心理分析尤为详细,甚至一呼一吸都有固定的路数。所以在现代西方里,有时也把瑜伽译为“超觉静坐”,可见其特点一斑。
以打坐为其特点的禅法是不是科学,现在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在中国,与禅法相类似活动的是气功,有人把气功称为伪科学。至于禅是不是伪科学,笔者不知,但是禅至少已经有过至少3000年的历史,据西方学者考证,在五千年前古印度就已有与禅等同的瑜伽术了。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当时曾有一位叫瓦希斯塔(vasista)的修行者到中国交流瑜伽术。如果按照古印度的传说,则早在七千年之前,一位名称沙德希瓦(sadshiva)的人发明了瑜伽术。现在禅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遍布在世界各地,就在当代中国,以传播瑜伽术为名的瑜伽馆在各个城市林立,且收费不菲,但是前往学习的人趋之如骛,像这种调身、调息、调心的“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与传统的实践,既使不是科学的话,也有其一定合乎科学的内容吧。所以在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将禅与瑜伽归入心灵学或心理学中,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著作与研究报告。
如果说我们不能将禅作为科学来归纳话,那么以下的一些知识应该与现代的科学知识有关系。生命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说,这个学说主要讨论生命的形成,特别是有关人的生命是如何而来的,是生命学与医学不能绕过的问题。佛教里面有一部《佛说胞胎经》,由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奉制译出,时间大概在3世纪。在这部经里,佛陀系统地讲述了“人遇母生受胞胎时”,如何从母胎中到最后出生,长大的过程。佛陀说“神入彼胎则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净精亦不离,父母不净又假依倚,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譬如,阿难!酪瓶,如器盛酪以乳着中,因缘盛酪,或为生苏,假使独尔不成为苏,不从酪出苏亦不离酪,因缘和合乃得为苏。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成身,亦不离父母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这里,佛陀讲述的就是卵子受精的过程,虽然他把这种事情看作“不净”事,但是却正确地说明了人“入胎成藏”,“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的事实。在这部经里,佛陀还以七日为一单位,详细地描述了胎儿在胎内成长的过程,如“彼始七时受母胎里,云何自然而得成胎?始卧未成就时,其胎自然亦复如是。七日处彼停住而不增减,转稍而热,转向坚固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中暖者则为火种,关通其中则为风种。第二七日,有风名展转,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胁或在右胁,而向其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其精转坚亦复如是,彼于七日转化如熟,其中坚者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熅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间则为风种。”胎儿在头七日里几乎没有变化(而不增减),第二个七日开始发生变化(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而所谓地、水、火、风是要说明胎儿在生长过程中的母体内部的环境与条件。又如,“第三七日,其胎之内于母腹中,有风名声门,而起吹之,令其胎里转就凝坚。凝坚何类?如指着息疮息肉坏,精变如是。住中七日转化成熟……”“第四七日,其胎之内母藏起风,名曰饮食,起吹胎里令其转坚。其坚何类?譬如含血之类有子,名曰不注(晋曰觐),内骨无信其坚如是。”到了四七日时,受精的卵子已经变成了肉团,一个生命正式形成。“第八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退转,吹其胎里现二十应处,十足指处、十手指处。譬如天雨从空中堕,流澍觚枝使转茂盛,时胚胎内于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处、手十指处。”“第九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变九孔,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处及下两孔。”这是指胎儿已经在母体里面粗具刍形。“第十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名曰痤短,吹其胎里急病暴卒,而甚坚强。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风起名曰普门,整理其体,犹如坚强,具足音声。”“第十一七日,胞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理坏,吹其胎里整理其形安正诸散,令母驰走不安,烦躁扰动举动柔迟,好笑憙语戏笑歌舞,风起泪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时憙申手脚。其胎转向,成时诸散合立,有风名柱转,趣头顶散其顶上令其倒转,譬如锻师排囊吹从上转之。如是,阿难!其柱转风上至其项,于项上散转复往反,其风在项上旋,开其咽口及身中脐,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转令成就。”“第十三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觉身体羸,又觉饥渴,母所食饮入儿体中,儿在胎中,母所食饮,儿因母大长养身。”这是指胎儿在母体里已经进行胎动,并且有了饮食需求。“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华风名曰何所垂趣,吹转儿身令应所在,下其两手当来向生,从其缘果吹其儿身,脚上头下向于生门。假使前世作诸恶行,临当生时,脚便转退反其手足,困于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恼患痛无量。”总之,胎儿经过三十七个“七日”共计259天,最后离开母体,来到了世间。这一胎儿成长过程,虽然有些解释看来似乎有些不与现代知识所吻和且有臆测之处,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古代科学知识范围内,这种见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了。
物理学是近代才出现的科学,最早出现的物理学是古典物理学,以物理学家牛顿为其代表,以他为首的一批近代科学家所创建的“物质不灭”、“作用与反作用力”、“能量守衡”三大定律曾是近代物理学的重大发现。近现代物理学,其中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学说”为主要代表。有人认为,古老的佛教思想与古典物理学定律是相悖的,因为古典物理学认为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是与佛教所说的“诸法无常”的物质运动观相反,佛教主张整个世界万物皆处于一种没有常性的状态。又从方法论上讲,佛教是以抛弃经验,开发自性,追求智慧,悟道解脱。而古典物理学以理性和经验作为自己的学说基础。所以他们属于两种截然不同,又各自相反的学说体系。
近现代物理学强调变量,认为物质可以变为能量,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佛教与现代物理学之间有了一些关联,现代物理学有一部分理论是“超越了经验”,“而必须凭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点正与佛教讲究智慧,依靠体验,转识成智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这些人看来,“近代物理学上的两大理论,已给佛法带来了时代性、科学性的说明,成了沟通佛法与科学的桥梁。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佛法的立场也是绝对排除主观执着的。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旨在破坏人类在物理上的谬见;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他们的共同的目标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两者的交汇点。”
近现代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这就是说,空间也只是一种直觉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观物体一样,都只是其本身各种性质的总和,又因为这些性质只存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个原子与星球合成的客观宇宙而言,除了把它当成一个意识的结构,亦即用人类的感…
《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