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佛教中的科學知識
作者:黃夏年
宗教與科學始終是當前從事科學與人文學科學研究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曆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爲宗教是科學的前身,科學是從宗教裏面發展而來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爲科學,反之科學後退一步就成爲宗教。也有人認爲宗教與科學是互相對立的學說,在中世紀,宗教是扼殺科學的最大敵人,現代社會科學是破除迷信與宗教的最好的銳利武器,科學代表了先進的方向,宗教是落後勢力的典型。諸如此類討論,一直沒有結束。因此20世紀初,在中國大地曾經發生過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論戰,科學論者最終取得了勝利。雖然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對宗教的批判並沒有取得相應的預期,究其原因來講,還在于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沒有辦法厘清,同時也與人們的認識局限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不在于刻意研究與說明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而是想討論一下佛教與科學兩者在曆史上所呈現出的一些曆史事實,以此表明佛教與科學之間有著一定的緊密關系。
一、佛教與科學知識撷偶
佛教是已經有2500年曆史的東方宗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印度是佛教的創生地之一。佛教的創教者釋迦牟尼通過修行而取得了覺悟,最終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能夠獲得覺者的稱號,據經典記載是通過禅悟修行後而得到的。禅悟是古代東方世界流行的一種修行的方法,是古印度宗教哲學中的一種特定的宗教實踐。它具體指的是安住一心,靜心思考的宗教修行活動。修禅者在修習禅的活動中,能使身心得到平和的感受,還能體悟到特定的境界。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公元五世紀左右創立佛教後,就把傳統的印度禅法引入了佛教,以後佛教徒將禅視爲重要的法門,也看作教徒必須修習的內容之一。我國古代將其音譯爲“禅那”,意譯爲“靜慮”、“思維修”等等不同的名詞。“禅”本不是佛教的發明,在古印度,早于佛教的宗教有婆羅門教,與佛教同時出現的宗教還有耆那教等,而這些宗教與佛教一樣,都重視禅的修習方法,可見“禅”是古印度宗教裏共同使用的法門,所以“禅”也被人們稱爲“印度民族的特性”。佛教只是在建立後將禅援入,作爲自己的一種修行方法。禅的源頭應該來自于印度的瑜伽行。“瑜伽”是梵語的音譯,意譯“聯系、結合、瞑想、活動、心的統一”等多種意思,在中國古代的漢譯佛典裏,有時也將其與禅等同。但在印度,還有一種專門推崇瑜伽的哲學派別瑜伽派,該派認爲,修習瑜伽可以對感官和心的作用進行抑製,而且通過瑜伽的實踐,可以獲得超自然的能力,從而使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梵結合爲一。瑜伽派的禅術特別發達,心理分析尤爲詳細,甚至一呼一吸都有固定的路數。所以在現代西方裏,有時也把瑜伽譯爲“超覺靜坐”,可見其特點一斑。
以打坐爲其特點的禅法是不是科學,現在可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在中國,與禅法相類似活動的是氣功,有人把氣功稱爲僞科學。至于禅是不是僞科學,筆者不知,但是禅至少已經有過至少3000年的曆史,據西方學者考證,在五千年前古印度就已有與禅等同的瑜伽術了。甚至還有學者認爲,當時曾有一位叫瓦希斯塔(vasista)的修行者到中國交流瑜伽術。如果按照古印度的傳說,則早在七千年之前,一位名稱沙德希瓦(sadshiva)的人發明了瑜伽術。現在禅作爲一種實踐活動遍布在世界各地,就在當代中國,以傳播瑜伽術爲名的瑜伽館在各個城市林立,且收費不菲,但是前往學習的人趨之如骛,像這種調身、調息、調心的“控製心思”、“統一感官”已經有幾千年曆史與傳統的實踐,既使不是科學的話,也有其一定合乎科學的內容吧。所以在現代西方學者的研究中將禅與瑜伽歸入心靈學或心理學中,並且寫出了大量的著作與研究報告。
如果說我們不能將禅作爲科學來歸納話,那麼以下的一些知識應該與現代的科學知識有關系。生命學是現代科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說,這個學說主要討論生命的形成,特別是有關人的生命是如何而來的,是生命學與醫學不能繞過的問題。佛教裏面有一部《佛說胞胎經》,由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奉製譯出,時間大概在3世紀。在這部經裏,佛陀系統地講述了“人遇母生受胞胎時”,如何從母胎中到最後出生,長大的過程。佛陀說“神入彼胎則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淨精亦不離,父母不淨又假依倚,因緣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離父母。譬如,阿難!酪瓶,如器盛酪以乳著中,因緣盛酪,或爲生蘇,假使獨爾不成爲蘇,不從酪出蘇亦不離酪,因緣和合乃得爲蘇。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成身,亦不離父母成身,因父母爲緣而成胞胎。”這裏,佛陀講述的就是卵子受精的過程,雖然他把這種事情看作“不淨”事,但是卻正確地說明了人“入胎成藏”,“因父母爲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的事實。在這部經裏,佛陀還以七日爲一單位,詳細地描述了胎兒在胎內成長的過程,如“彼始七時受母胎裏,雲何自然而得成胎?始臥未成就時,其胎自然亦複如是。七日處彼停住而不增減,轉稍而熱,轉向堅固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爲水種,其中暖者則爲火種,關通其中則爲風種。第二七日,有風名展轉,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脅或在右脅,而向其身聚爲胞裏,猶如酪上肥,其精轉堅亦複如是,彼于七日轉化如熟,其中堅者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爲水種,其熅燸者則爲火種,間關其間則爲風種。”胎兒在頭七日裏幾乎沒有變化(而不增減),第二個七日開始發生變化(身聚爲胞裏,猶如酪上肥,),而所謂地、水、火、風是要說明胎兒在生長過程中的母體內部的環境與條件。又如,“第叁七日,其胎之內于母腹中,有風名聲門,而起吹之,令其胎裏轉就凝堅。凝堅何類?如指著息瘡息肉壞,精變如是。住中七日轉化成熟……”“第四七日,其胎之內母藏起風,名曰飲食,起吹胎裏令其轉堅。其堅何類?譬如含血之類有子,名曰不注(晉曰觐),內骨無信其堅如是。”到了四七日時,受精的卵子已經變成了肉團,一個生命正式形成。“第八七日,其胎裏內于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退轉,吹其胎裏現二十應處,十足指處、十手指處。譬如天雨從空中墮,流澍觚枝使轉茂盛,時胚胎內于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處、手十指處。”“第九七日,其胞裏內于母腹藏,自然風起吹變九孔,兩眼、兩耳、兩鼻孔、口處及下兩孔。”這是指胎兒已經在母體裏面粗具刍形。“第十七日,其胞裏內于母腹藏,自然風起名曰痤短,吹其胎裏急病暴卒,而甚堅強。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風起名曰普門,整理其體,猶如堅強,具足音聲。”“第十一七日,胞內于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理壞,吹其胎裏整理其形安正諸散,令母馳走不安,煩躁擾動舉動柔遲,好笑憙語戲笑歌舞,風起淚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時憙申手腳。其胎轉向,成時諸散合立,有風名柱轉,趣頭頂散其頂上令其倒轉,譬如鍛師排囊吹從上轉之。如是,阿難!其柱轉風上至其項,于項上散轉複往反,其風在項上旋,開其咽口及身中臍,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轉令成就。”“第十叁七日,其胞裏內于母腹藏,覺身體羸,又覺饑渴,母所食飲入兒體中,兒在胎中,母所食飲,兒因母大長養身。”這是指胎兒在母體裏已經進行胎動,並且有了飲食需求。“第叁十八七日,在其胞裏于母腹藏,自然有華風名曰何所垂趣,吹轉兒身令應所在,下其兩手當來向生,從其緣果吹其兒身,腳上頭下向于生門。假使前世作諸惡行,臨當生時,腳便轉退反其手足,困于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惱患痛無量。”總之,胎兒經過叁十七個“七日”共計259天,最後離開母體,來到了世間。這一胎兒成長過程,雖然有些解釋看來似乎有些不與現代知識所吻和且有臆測之處,但我們應該看到,在古代科學知識範圍內,這種見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了。
物理學是近代才出現的科學,最早出現的物理學是古典物理學,以物理學家牛頓爲其代表,以他爲首的一批近代科學家所創建的“物質不滅”、“作用與反作用力”、“能量守衡”叁大定律曾是近代物理學的重大發現。近現代物理學,其中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學說”爲主要代表。有人認爲,古老的佛教思想與古典物理學定律是相悖的,因爲古典物理學認爲物質不滅和能量守衡是與佛教所說的“諸法無常”的物質運動觀相反,佛教主張整個世界萬物皆處于一種沒有常性的狀態。又從方法論上講,佛教是以抛棄經驗,開發自性,追求智慧,悟道解脫。而古典物理學以理性和經驗作爲自己的學說基礎。所以他們屬于兩種截然不同,又各自相反的學說體系。
近現代物理學強調變量,認爲物質可以變爲能量,于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人認爲佛教與現代物理學之間有了一些關聯,現代物理學有一部分理論是“超越了經驗”,“而必須憑自己的智慧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一點正與佛教講究智慧,依靠體驗,轉識成智有相通之處,所以在這些人看來,“近代物理學上的兩大理論,已給佛法帶來了時代性、科學性的說明,成了溝通佛法與科學的橋梁。科學的立場是客觀的,佛法的立場也是絕對排除主觀執著的。科學是理智的産物,旨在破壞人類在物理上的謬見;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破除人類心理上的迷執。他們的共同的目標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兩者的交彙點。”
近現代物理學上的相對論認爲,時間和空間同運動著的物質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不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物質。這就是說,空間也只是一種直覺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觀物體一樣,都只是其本身各種性質的總和,又因爲這些性質只存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個原子與星球合成的客觀宇宙而言,除了把它當成一個意識的結構,亦即用人類的感…
《淺議佛教中的科學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