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
黃夏年
內容提要:什邡羅漢寺在古代出了馬祖道一大禅師,近代則出了桂侖禅師,他們都對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介紹了桂侖的生平與事迹,並對他的禅學思想和禅淨合一的思想做了剖析,概括了他對當代佛教的貢獻。
關鍵詞:馬祖道一 桂侖 禅宗 禅淨雙修
作者簡介: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四川什邡羅漢寺是馬祖道一(709—788年)出家的寺院,號稱西川佛都。該寺始建于唐中宗景龍叁年(709年),毀于元末(1368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明末(1644年),複毀于兵火。到清朝,經禅師暖、月容、禮汀等主持再建,保存至今。寺內有唐代授以中書本章事、金紫光祿大夫權德輿撰寫的《馬祖塔銘》、清代任廣東學政的李調元撰寫的《羅漢寺重塑五百羅漢碑記》等,以及曆代書法家題寫的“靈山再現”、“甘露慈雲”、“衣缽相承”、“菩提莊嚴”、“拈花一笑”、“芥納須彌”、“祗園揭谛”等匾額。該寺的“北寺晚鍾”是什邡八景之一。據說馬祖道一晚年曾回這裏說法,所以這裏也是臨濟宗的祖庭之一。馬祖道一從羅漢寺走出,到了湖南和江西等地,最後創立了洪州宗,開創了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法門,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1200年後,又有一位從羅漢寺走出的僧人,在浙江甯波地區踐行著馬祖的事業,最後成爲弘化一方的著名僧人,這位大師就是桂侖法師。
一 出 家
桂侖法師,俗姓楊,四川德陽縣人。1907年出生。家裏缺吃少穿,生活艱難。父母帶著3歲的孩子只好到成都謀生,爲了糊口,整日奔忙,顧不上孩子的成長。年幼的桂侖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爲家裏供不起他去念書,桂侖只好眼睜睜地看見同齡的小朋友們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自己則呆在家裏。沒有錢的人住不起磚瓦房,只能找幾根竹竿,搭個架子,周圍用幾張篾席圍起來,房頂用稻草鋪就,然後全家住在裏面。成都天氣潮濕,洗幹淨的衣服一個星期都幹不了。草房不保溫,夏天悶熱難耐,冬天寒冷浸骨。桂侖一直生活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營養不良和潮濕的天氣,使他在6歲的時候,不幸得了關節炎。窮人的孩子看不起病,父母頂多只能找些給他草藥敷敷了事。在四川,關節炎是一種治愈不了的常見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只能好好保養,注意保暖,不讓它經常再犯。但是對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的年幼桂侖來說,保養保暖的要求對他來說真是太高了,得了病的他只能躺在床上,望著外面的天空,聽天由命,任由疾病發展.9歲時,父親離世,只好從小就去謀生,但是他的關節炎已經非常厲害,一只膝關節腫脹透亮,裏面充滿了濃水,最後瘡口被感染,整天流膿,發出腥臭,就這樣一直拖了數年。桂侖的瘡口從腳感梁到腿部,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只好將傷腿鋸掉。後來裝上木腿,經過鍛煉,雖可行走,但還是不方便。這時他已經是15歲的小夥子了,對正常人來說正是風華正茂的時期,有著美好的未來。但是桂侖缺少一條腿,只能是一個殘疾人,又沒有文化,也不能做重體力的勞動。桂侖自忖今後生活道路漫長,不知該怎樣度過,爲此感到迷茫。17歲(另說12歲)那年,到重慶二郎廟隨雙白師父出家,他常隨師父四方化緣,人稱木腳和尚。
二郎廟是一間很小的寺廟,在重慶巴縣中梁山地區,離著名的寺院華岩寺不遠。二郎廟雖說是佛教的寺院,但是更多的是屬于雜信的民間寺院,以廟裏的二郎神靈驗而受到信衆的膜拜。中梁山是重慶的煤礦地區,挖煤的礦32212作條件惡劣,經常出事故,生死難保,二郎神是主管水火災厄的神祗,多少能給處于生活底層的礦工及其家屬一些精神的安慰,既使沒有什麼大施主,廟裏的香火還是不斷,起碼僧人的生活是能夠維持的。
桂侖年青,腦子活絡,雖然沒有文化,但是虛心好學,有禮貌,人也能幹,與大家相處得很好,師父和衆位師兄弟對他也很照顧,從不歧視他。時間如駒隙,一晃就是3年過去了,20歲的桂侖在川北什邡縣羅漢寺受具足戒,正式成爲僧團的一員。桂侖能夠在馬祖出家的寺院受戒,這也是佛教的增上緣。佛法難得,更激勵他去好好地修持與弘揚佛法的決心。
受戒以後的桂侖,努力學習佛法,雖不識字不懂經文,但是可以求戒求禅,于是他在寺裏發心精進,幹完寺務之後,就練習坐禅打坐,甚至夜不睡床,坐禅到天亮。經過多年的苦修,桂侖的功夫已經非常深了,他不僅可以長期不睡只坐,而且常有刹那得悟示現。他有時也到其它的寺院去參學。桂侖33歲時,到四川彭縣參學。一天下雨,不能趕路,就借住在客站,晚上有人喊:“桂侖師!你還不去朝山
”桂侖問:“去哪裏朝山
”來人指著一條路說:“丹頂山。”桂侖又問:“哪位菩薩開山
”回答:“普賢菩薩開山。”“哪位是普賢菩薩
”“穿灰布衣的那位是普賢菩薩。”桂侖說:“我就過去拜他。”當晚他夢見普賢菩薩。普賢問他來做什麼,他說我來聞聽佛法。普賢說你要聞聽佛法就到普陀山去吧。第二天早上醒來,他決定要去朝普陀山。
1942年初,桂侖到成都文殊院挂單,剛好著名高僧能海老法師在寺院講經,因爲桂侖沒有衣單不讓挂,後來在能海法師慈悲幫助下,得到一位居士的供養,拿了5元錢,買了衣服和棉被。他朝山的欲望強烈,決定出川前往。從四川到普陀,要走很長的路,先要從成都坐車到重慶,再從重慶坐江船順長江而下到上海,最後再轉海船到普陀山。桂侖找到了一位也去朝山的同道結伴。在長江船上,同行的師父打開包袱,裏面有幾本經書,拿了一本翻閱,邊看邊問桂侖,你看經嗎
桂侖不好意思回答,爲了裝樣子,只好拿了一本隨便翻著。同伴看見他把書拿倒了,知道他不識字,于是安慰他,不識字沒有關系,古時候唐朝的六祖大師也是不識一字的,他在集市賣柴時,偷聽人家誦經,聽到“應無所住生其心”時,心有感悟,于是告別母親,到湖北黃梅東山跟五祖學佛,最後得五祖衣缽,開始創宗立說。所以古時大德祖輩頻出,中國的佛法從此而興旺起來。桂侖聽了以後記在心裏,繼續問,慧能聽的是什麼經呢
回答《金剛經》。又問,這部經在哪裏出版的
回答,新都寶光寺。年輕的桂侖禅師似有所悟,一路上不斷頌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程很快就結束了,桂侖到了上海,挂單在法藏寺,接著轉船到了普陀山。
桂侖來普陀山是想聞聽佛法的,但是他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在哪裏可以聞聽佛法,就跟著其它的人跑來跑去,最後跑遍全山也沒有見到一個說法的人,非常失望。一天走到碼頭,見人家乘船去洛珈山,他跟上了船,想去問法。洛珈山是一個小島,從普陀乘渡船約半小時就可抵達。洛珈山上有一山洞,人稱水晶宮,洞內有一池水,傳說通東海龍宮,常有聖迹顯現。桂侖人生地不熟,他只會四川方言,也聽不懂別人的話,自然不知水晶宮的諸多傳說。他來到水晶宮,往池中看去,忽然看到池中端坐著一尊全身金色的千手觀音菩薩莊嚴像,心裏生起歡喜心,他心裏想“這尊金色的菩薩塑得真好,形態殊勝,從未在別處見過,但不知是用金塑的還是用銅塑的
”于是想用手去摸,可是,手一沾到水,水中的菩薩就消失了,再看,菩薩又在水中,再摸,又沒有了,如此,連續叁次,他心中驚異,忽有所悟,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深觀自在觀自在,了無自在無自在。”這才悟到原來佛法不是刻意去求的,它就在你身邊,只是我們凡夫不知道,而起貪心,到處尋覓。,桂侖禅師在普陀山的感應,讓他長了悟性。
桂侖在普陀山的得悟,讓他長了見識,但是他只是來朝山的,並沒有在普陀山長住的打算,朝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該離開普陀山了。桂侖買了到甯波的船票,很快就到了甯波碼頭。七塔寺是甯波城裏最大的一座寺院,滿身塵土,疲憊不堪的桂侖,拖著一條木腿來到寺裏挂單,和往常一樣,他先到各個佛殿參拜,當他一踏進圓通寶殿,就被眼前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像驚呆了,這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與洛珈山水晶宮裏顯現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像一模一樣,他立即感悟到原來自己的因緣是在七塔寺啊!旅途的疲勞頓時消除,放下手中的包袱,激動地雙眼含淚,立即跪拜頂禮。佛教講緣分,桂侖與千手觀音菩薩的一段因緣,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決定留在七塔寺侍候觀音菩薩。住持勵遜長老看出他是一個堪爲大器的法子,對他的請求深表贊同,從此他與七塔寺結下了深緣,再也沒有回到哺育了他20年的四川。
二 與七塔寺
桂侖在七塔寺裏曾任香燈二年、司水二年、行堂二年。香是寺廟裏面最常用的供養之一,燒香拜佛是佛教最特色的地方。佛教産生于印度,由于印度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如緯度低,北部喜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以及南部瀕臨太平洋受海洋季風影響等因素的作用,使印度大部地區氣溫偏高,炎熱期長。據某些資料統計顯示,在熱季或旱季到來的五月季節,北印度地區平均氣溫可以達到攝氏32~C以上,絕對最高溫度甚至可以高達攝氏42.98度。瀕臨海邊受海風影響的南印度地區,五月的溫度也通常保持在攝氏30度以上。這種日子在印度大部地區要持續約3個月的時間(每年的3—6月),直至雨季的來臨才能結束。氣候炎熱,身體容易流汗,不及時清洗,身體就要發臭和生垢,爲消除體垢與體臭,人們將香料點燃後薰燒;既可以除味,淨化空氣,還可以有消毒,淨醒的作用。佛教認爲,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與之相應的則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五種認識。鼻有嗅覺的功能,但是是通過鼻識來完成的。鼻識聞到了好香的味道,可以滋事養身體,同時也能淨化人心。所以古人說,芳香開竅,辟穢化濁,化淤解…
《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