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桂仑法师
黄夏年
内容提要:什邡罗汉寺在古代出了马祖道一大禅师,近代则出了桂仑禅师,他们都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桂仑的生平与事迹,并对他的禅学思想和禅净合一的思想做了剖析,概括了他对当代佛教的贡献。
关键词:马祖道一 桂仑 禅宗 禅净双修
作者简介: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四川什邡罗汉寺是马祖道一(709—788年)出家的寺院,号称西川佛都。该寺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毁于元末(1368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明末(1644年),复毁于兵火。到清朝,经禅师暖、月容、礼汀等主持再建,保存至今。寺内有唐代授以中书本章事、金紫光禄大夫权德舆撰写的《马祖塔铭》、清代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撰写的《罗汉寺重塑五百罗汉碑记》等,以及历代书法家题写的“灵山再现”、“甘露慈云”、“衣钵相承”、“菩提庄严”、“拈花一笑”、“芥纳须弥”、“祗园揭谛”等匾额。该寺的“北寺晚钟”是什邡八景之一。据说马祖道一晚年曾回这里说法,所以这里也是临济宗的祖庭之一。马祖道一从罗汉寺走出,到了湖南和江西等地,最后创立了洪州宗,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200年后,又有一位从罗汉寺走出的僧人,在浙江宁波地区践行着马祖的事业,最后成为弘化一方的著名僧人,这位大师就是桂仑法师。
一 出 家
桂仑法师,俗姓杨,四川德阳县人。1907年出生。家里缺吃少穿,生活艰难。父母带着3岁的孩子只好到成都谋生,为了糊口,整日奔忙,顾不上孩子的成长。年幼的桂仑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供不起他去念书,桂仑只好眼睁睁地看见同龄的小朋友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自己则呆在家里。没有钱的人住不起砖瓦房,只能找几根竹竿,搭个架子,周围用几张篾席围起来,房顶用稻草铺就,然后全家住在里面。成都天气潮湿,洗干净的衣服一个星期都干不了。草房不保温,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寒冷浸骨。桂仑一直生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营养不良和潮湿的天气,使他在6岁的时候,不幸得了关节炎。穷人的孩子看不起病,父母顶多只能找些给他草药敷敷了事。在四川,关节炎是一种治愈不了的常见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只能好好保养,注意保暖,不让它经常再犯。但是对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年幼桂仑来说,保养保暖的要求对他来说真是太高了,得了病的他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外面的天空,听天由命,任由疾病发展.9岁时,父亲离世,只好从小就去谋生,但是他的关节炎已经非常厉害,一只膝关节肿胀透亮,里面充满了浓水,最后疮口被感染,整天流脓,发出腥臭,就这样一直拖了数年。桂仑的疮口从脚感梁到腿部,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只好将伤腿锯掉。后来装上木腿,经过锻炼,虽可行走,但还是不方便。这时他已经是15岁的小伙子了,对正常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桂仑缺少一条腿,只能是一个残疾人,又没有文化,也不能做重体力的劳动。桂仑自忖今后生活道路漫长,不知该怎样度过,为此感到迷茫。17岁(另说12岁)那年,到重庆二郎庙随双白师父出家,他常随师父四方化缘,人称木脚和尚。
二郎庙是一间很小的寺庙,在重庆巴县中梁山地区,离著名的寺院华岩寺不远。二郎庙虽说是佛教的寺院,但是更多的是属于杂信的民间寺院,以庙里的二郎神灵验而受到信众的膜拜。中梁山是重庆的煤矿地区,挖煤的矿32212作条件恶劣,经常出事故,生死难保,二郎神是主管水火灾厄的神祗,多少能给处于生活底层的矿工及其家属一些精神的安慰,既使没有什么大施主,庙里的香火还是不断,起码僧人的生活是能够维持的。
桂仑年青,脑子活络,虽然没有文化,但是虚心好学,有礼貌,人也能干,与大家相处得很好,师父和众位师兄弟对他也很照顾,从不歧视他。时间如驹隙,一晃就是3年过去了,20岁的桂仑在川北什邡县罗汉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僧团的一员。桂仑能够在马祖出家的寺院受戒,这也是佛教的增上缘。佛法难得,更激励他去好好地修持与弘扬佛法的决心。
受戒以后的桂仑,努力学习佛法,虽不识字不懂经文,但是可以求戒求禅,于是他在寺里发心精进,干完寺务之后,就练习坐禅打坐,甚至夜不睡床,坐禅到天亮。经过多年的苦修,桂仑的功夫已经非常深了,他不仅可以长期不睡只坐,而且常有刹那得悟示现。他有时也到其它的寺院去参学。桂仑33岁时,到四川彭县参学。一天下雨,不能赶路,就借住在客站,晚上有人喊:“桂仑师!你还不去朝山
”桂仑问:“去哪里朝山
”来人指着一条路说:“丹顶山。”桂仑又问:“哪位菩萨开山
”回答:“普贤菩萨开山。”“哪位是普贤菩萨
”“穿灰布衣的那位是普贤菩萨。”桂仑说:“我就过去拜他。”当晚他梦见普贤菩萨。普贤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我来闻听佛法。普贤说你要闻听佛法就到普陀山去吧。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决定要去朝普陀山。
1942年初,桂仑到成都文殊院挂单,刚好著名高僧能海老法师在寺院讲经,因为桂仑没有衣单不让挂,后来在能海法师慈悲帮助下,得到一位居士的供养,拿了5元钱,买了衣服和棉被。他朝山的欲望强烈,决定出川前往。从四川到普陀,要走很长的路,先要从成都坐车到重庆,再从重庆坐江船顺长江而下到上海,最后再转海船到普陀山。桂仑找到了一位也去朝山的同道结伴。在长江船上,同行的师父打开包袱,里面有几本经书,拿了一本翻阅,边看边问桂仑,你看经吗
桂仑不好意思回答,为了装样子,只好拿了一本随便翻着。同伴看见他把书拿倒了,知道他不识字,于是安慰他,不识字没有关系,古时候唐朝的六祖大师也是不识一字的,他在集市卖柴时,偷听人家诵经,听到“应无所住生其心”时,心有感悟,于是告别母亲,到湖北黄梅东山跟五祖学佛,最后得五祖衣钵,开始创宗立说。所以古时大德祖辈频出,中国的佛法从此而兴旺起来。桂仑听了以后记在心里,继续问,慧能听的是什么经呢
回答《金刚经》。又问,这部经在哪里出版的
回答,新都宝光寺。年轻的桂仑禅师似有所悟,一路上不断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行程很快就结束了,桂仑到了上海,挂单在法藏寺,接着转船到了普陀山。
桂仑来普陀山是想闻听佛法的,但是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闻听佛法,就跟着其它的人跑来跑去,最后跑遍全山也没有见到一个说法的人,非常失望。一天走到码头,见人家乘船去洛珈山,他跟上了船,想去问法。洛珈山是一个小岛,从普陀乘渡船约半小时就可抵达。洛珈山上有一山洞,人称水晶宫,洞内有一池水,传说通东海龙宫,常有圣迹显现。桂仑人生地不熟,他只会四川方言,也听不懂别人的话,自然不知水晶宫的诸多传说。他来到水晶宫,往池中看去,忽然看到池中端坐着一尊全身金色的千手观音菩萨庄严像,心里生起欢喜心,他心里想“这尊金色的菩萨塑得真好,形态殊胜,从未在别处见过,但不知是用金塑的还是用铜塑的
”于是想用手去摸,可是,手一沾到水,水中的菩萨就消失了,再看,菩萨又在水中,再摸,又没有了,如此,连续三次,他心中惊异,忽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深观自在观自在,了无自在无自在。”这才悟到原来佛法不是刻意去求的,它就在你身边,只是我们凡夫不知道,而起贪心,到处寻觅。,桂仑禅师在普陀山的感应,让他长了悟性。
桂仑在普陀山的得悟,让他长了见识,但是他只是来朝山的,并没有在普陀山长住的打算,朝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该离开普陀山了。桂仑买了到宁波的船票,很快就到了宁波码头。七塔寺是宁波城里最大的一座寺院,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桂仑,拖着一条木腿来到寺里挂单,和往常一样,他先到各个佛殿参拜,当他一踏进圆通宝殿,就被眼前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像惊呆了,这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与洛珈山水晶宫里显现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像一模一样,他立即感悟到原来自己的因缘是在七塔寺啊!旅途的疲劳顿时消除,放下手中的包袱,激动地双眼含泪,立即跪拜顶礼。佛教讲缘分,桂仑与千手观音菩萨的一段因缘,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决定留在七塔寺侍候观音菩萨。住持励逊长老看出他是一个堪为大器的法子,对他的请求深表赞同,从此他与七塔寺结下了深缘,再也没有回到哺育了他20年的四川。
二 与七塔寺
桂仑在七塔寺里曾任香灯二年、司水二年、行堂二年。香是寺庙里面最常用的供养之一,烧香拜佛是佛教最特色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印度,由于印度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如纬度低,北部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以及南部濒临太平洋受海洋季风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使印度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炎热期长。据某些资料统计显示,在热季或旱季到来的五月季节,北印度地区平均气温可以达到摄氏32~C以上,绝对最高温度甚至可以高达摄氏42.98度。濒临海边受海风影响的南印度地区,五月的温度也通常保持在摄氏30度以上。这种日子在印度大部地区要持续约3个月的时间(每年的3—6月),直至雨季的来临才能结束。气候炎热,身体容易流汗,不及时清洗,身体就要发臭和生垢,为消除体垢与体臭,人们将香料点燃后薰烧;既可以除味,净化空气,还可以有消毒,净醒的作用。佛教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与之相应的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五种认识。鼻有嗅觉的功能,但是是通过鼻识来完成的。鼻识闻到了好香的味道,可以滋事养身体,同时也能净化人心。所以古人说,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化淤解…
《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桂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