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上海郊區金山寺暫住時,樸老曾經囑咐上海佛教居士王永平先生“竭誠妥善安排”,表示有機會要到上海與桂侖“極願有緣一見”。他還特地寫信給郭大棟先生:
大棟居士道席:
日前承枉顧,聆教爲快。關于桂侖老法師到滬住處事, 已遵囑與
王永平居士聯系,答雲一定竭誠妥善安排,特以奉聞。弟下月下旬赴
滬,極願有緣一見桂師也。
專此,順頌
一切吉祥
趙樸初和南
九月二十四日
大棟居士道席:
接奉大函,藉悉桂侖老法師近況,既慰且念。桂老近年數次遷
居, 因緣非凡情可測。惟金山距滬市較近,有仁者暨諸善知識就近護
持,亦是一種殊勝方便。茲寄上二千元(彙上海佛協王永平居士轉)
作老法師四事供養之用,敬乞仁者費神料理,爲感。
承惠黃念祖居士遺著,俟收到拜讀,先此致謝。
順頌
新年百福
趙樸初九二、十二、二二
樸老作爲中國佛教界的領袖,工作繁忙, 日理萬機,但是他還是不忘桂侖的起居身體,寫信彙錢安排桂侖的生活,供養一個普通的老法師。1998年,桂侖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樸老非常挂念他的健康。七塔寺爲桂侖的後事做了安排,在浙江慈溪五磊寺買了一塊地修塔,這時樸老有病住在醫院,但是還是同意七塔寺的請求,專門爲桂侖書寫了塔名。同時還專門寫了一條桂侖紀念堂條幅,希望寺院能給他建造一個紀念堂。1999年桂侖圓寂,寺裏遵照樸老的願望,將桂侖的故居辟爲紀念堂,同時還爲桂侖塑了一尊坐像。翌年樸老也離開了人世,兩位老人一前一後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但是桂侖和樸老兩人相知相契,卻成爲佛教界的一段佳話。
四 與《金剛經》
桂侖法師雖然不識一字,但是他在寺院生活了70多年,白天勞動,繼續坐禅,實踐了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古訓,堅持佛教農禅並作的優良傳統。長期的寺院生活和宗教修持,熏染了他的心靈,加上他本身就有很高的悟性,在日常的僧伽生活裏,信手拈來不少妙語詩文,這些說法文字通俗,言簡意赅,充滿了深邃的思想,令人回味。
桂侖是在到普陀山的路上,船上聞聽《金剛經》的,從此知道慧能也因《金剛經》而得到大智慧,中國佛法由此大興。《金剛經》成了他的佛法裏重要的助緣,是他的佛教思想的來源之一。他認爲“出家在家都看《金剛經》,得大利益。《金剛經》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Vajrace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1卷,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鸠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譯出。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該經旨在闡明世界萬物皆爲假名,其實質是空性的道理,要求人們以“無所住”的態度來看待諸事,所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禅宗南宗將此經作爲宗經。
桂侖依靠自己的悟性,在長期行持佛法的過程中,對《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深有體會。他常引用《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思是說,既然萬物皆爲假有,人們所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不是事物的本質,當然是虛妄的認識,也是一種顛倒的認識。佛教強調萬物既非原來的面目,有了這個認識,也就等于掌握了佛法,見到了佛。如來是佛的另一個代稱。 《金剛經》是以“無所住”爲認識的基礎,所以桂侖特別看重這一方法,他說:
應無所住,住無所住。
無所住心,雲何降伏
應無所住,(生)深心無住。
無住心深(生),行深般若。
“無所住”就是不要著相,將這一認識用到生活中去,就是凡事不要執著,以“無所住心”即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諸事諸物。桂侖強調,由于有了無所住的想法,才會有這種認識,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最終掌握了佛教深奧的般若智慧,並將它用于日常的生活中,較好地說明了佛教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佛教所說的“萬法唯心”的認識論特點。他還將《金剛經》的思想用在日常的宗教實踐中,並用它來指導他人的修行。他寫信給順因法師談道:
已經出家很不容易。你朝普陀山觀音道場,兩手合掌是觀音印,
抱手是彌陀印,兩手相對是觀禅定。你要坐看《金剛經》,善降伏其
心,把過去出家前心降伏。 出家是希有, 出家要向上不要向下,把世
上事坐空了。你不空就是煩惱。煩惱伏心,無明伏意,心意不開。要
出煩惱家,入如來家。眼不觀心不煩,耳不聽心不亂, 口不說無是
非,是自己叁門要關好。叁門常清淨,寺中觀自在,叁門不清淨,何
處有自在,走遍天下都不自在。心在菩薩在,心若不在,哪有自在
出家源自于印度的婆羅門教。該教認爲人理想的生活有四個不同的時期。即:(一)梵行期,又稱學生期。指兒童在成人之前,要離家從師,學習吠陀,熟悉祭祀儀式。 (二)家住期,指成人之後,要過世俗生活,結婚創業等。 (叁)林棲期,到了退休的時候,要棄家隱居,從事苦行,鍛煉身心,爲最後的解脫作准備。 (四)遁世期,晚年時舍棄一切財富,雲遊四方,,乞食爲生,嚴守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離欲),擺脫生死,獲得解脫。佛教創立後,吸收了出家製度。佛教要求那些願意信仰佛教並且願意住在寺院,參加僧團的人一定離開家庭。不過,“出家”僅是離開了。家住進了寺院而已,只有在受了戒以後,才是僧團中的正式一員。由于出家受戒以後,辭別家庭眷屬、棄舍世務,受持禁戒而專心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心理壓力,所以桂侖說“出家很不容易”,當然也是“希有”。桂侖要順因法師坐看《金剛經》來對治自己還不安穩的出家前的心。《中阿含》卷叁十六《何苦經》就說過,出家、在家各有自在與不自在的苦樂,如在家以金銀、畜牧等不增長之不自在爲苦,出家以隨貪欲嗔癡自在任運爲苦。這實際上是要順因法師把身上那種出家前的煩惱給克服掉,真正做到一切皆空。既然已經出家了,就要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真正做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體地說,就是把自己的眼、耳、口叁門關好,心中只有菩薩,得大自在。桂侖還把《金剛經》的思想用在了對當前佛教現狀的認識上。他給聖證法師寫信談道:
你寄來的《金剛經》筆錄二本,今收到了,請放心。 中國古時
唐朝六祖大師, 聞聽《金剛經》“行無所住而生其心”得大利益, 中
國佛法從此起大興。馬祖建叢林,叢林養臘子。臘子養道德,百丈製
清規。叁五滅僧,都爲清規戒律。金剛不壞,持戒清淨就不壞。現在
有僧無寶皆不 (受) 清規故,連寺廟佛菩薩都敲了。金剛不壞身,
有僧無寶,阿羅漢功夫都不說。 《金剛經》上說:人中之寶最貴第
一,僧中有寶離欲阿羅漢,所以我不作是念:我就是離欲阿羅漢。我
作是念, 即墮阿羅漢倒, 名字羅漢,破戒比丘,色中餓鬼,地獄種
子。所以僧道門前地獄多,此生死大病難醫得很;所以出家也好,不
出家也好,都不曉得現在寺廟不同, 出家也不同;所以現在廟不像
廟,僧不像僧。《金剛經》是釋迦佛用功夫的理路,對比丘諸弟子說
搭衣吃飯,洗腳打坐,金剛般若,六度萬行。比丘號稱勤息、即勤修
戒定慧,來滅貪嗔癡,所謂叫你降伏其心, 要“行無所住應生其
心”。“應” 字, 出家要應如來希有法,如來應就是空;空去雜念妄
想、煩惱無明,所以降伏其心。心裏衆生自降伏,胎、卵、濕、化
生,生相就是無明;想心就是火, 四生六道就色想不空。欲心一起,
淫心就動,流浪生死,就是我、人、衆生、壽者相了。我相即非菩
薩。菩薩與佛,發心就是菩薩,不發心就是羅刹,;不住色、不住聲、
香、味、法布施。色聲是塵勞“,聲色是境界,你把塵勞妄想空了,行
于布施。布施度悭貪,你不住相行于布施。東方虛空萬不可思量不,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不了思量不,十方法界都空了,行如是布
施。佛說“如所教住”·,現在的出家有不有“如所教住”
所以世上
人看《金剛經》得大利益。
馬祖是唐代僧人馬祖道一禅師,六祖慧能的法孫。馬祖在江西地區弘法的數十年,誅茅立庵,自創法堂,說法弘教,特別是他把禅宗的僧人組織起來,專門住在一起,別立禅居,創立了禅宗寺院的模式一“叢林”。臘子就是出家的僧人。中國古代每逢年終都要獵取禽獸來用于祭神的活動,這個活動稱爲獵。因爲古代漢語中獵和臘是通假的詞,兩者可以互用,故也稱爲“臘”。又因爲祭神的活動在年終舉行,每舉行一次,就過了一年,所以臘有代表年終的意思,也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佛教的僧人受戒後要遵奉佛門的戒律和製度,不僅要培養自己的道德,而且每年還要參加安居的活動,每過一次夏天的安居,就過“臘。所以在佛門裏面,出家受戒之後的年歲,被稱爲戒臘、夏臘、法臘等。馬祖創立了叢林,製度儀式尚無,弟子百丈製定了清規,設立了法堂、僧堂、方丈等製度,規定衆僧的各種職務,使禅僧集居,習禅之時,出坡勞作,墾荒耕地,自食自種,修房建殿,寓禅修于勞作之中。勞作歸來,共住禅堂,參禅打坐,集體學修。中國禅宗最終脫離了律寺。桂侖是在馬祖住過的寺院羅漢寺受戒的,他對馬祖的感情自然是深厚的。但是他之所以要把馬祖和清規提出來,並不是因爲他在這裏受戒,而是因爲他認爲製度是佛教發展的根本保證。馬祖的貢獻只是給了禅宗僧人一個居住的地方,百丈製訂的清規,則保證了僧人的素質培養,確立了禅宗最終獨立于宗派之林。他進一…
《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