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形成慣用的符號來表示一個大結構之外,它們在性質上實際毫無存在可言。佛教說佛法是以有情爲中心的,一切法都是從有精神活動者開始,而佛法對心識的闡明發揮得極爲精密,在認識過程中,所有複雜的心理作用,都由心與心所統攝而完成的,一切認識作用都是依據緣境而發識的,當根和境和合時,心即反應生起驚動,産生了別的認識,因此這種認識沒有先後,難分內外。空間是因時間刹那作用而感受,它反應出來一種知覺概念,離開了根識的作用,空間本身就不存在了。這樣,經由時間的相對性的短暫駐留,替代物體的高速度運行,佛法已從精神領域證實了相對論在物理學上所預測的時間觀。1000多年前的佛家經典《楞伽經》中所說的“于一毫端,現十方刹,坐微塵裏轉大*輪”也證實了這一點。
量子學說是說物質的光中存在著一種由特殊物質組成的一個個具有能量的微粒,這些微粒運動速度極快,而且它們呈不連續性,不易被人們的肉眼所察覺。光量子都是由一群群體組成,很難找到單個的粒子,因此對它們的認識,我們只能找到一個或然率的近似值,用數學函數來表示,指出它們的這一物質系統的物理性而已,我們無法測定粒子的絕對真實物性,這就是物理學量子理論中的“測不准原理”。佛教認爲,光量子的這種運動特點,正如佛教所說的一切諸法沒有自性,沒有不變性,沒有常性,不真實性的情況,反映了萬法自性皆空的,本然空寂的佛教學說之特點。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一切事物,無非是一種幻化的假象而已,其本質是仍是空性。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量子力學的“測不准原理”還印證了2500多年前佛教所說的“諸法無常”的物質運動觀,說明了佛教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正確性。“事實上,量子力學說已經開始把西方尖端的物理學的科學領導走向東方的玄學,尤其是佛學的領域了”。
在佛經裏面隨處可以見到以日常的知識舉例來說明佛法的道理,這在佛經裏面叫做譬喻。而這種“譬喻”,往往又貫穿了科學的智慧。如《毗耶娑問經翻譯之記》裏面,佛陀談到了布施的重要性,佛陀說隨處供養,“譬如葦草叢密稠穊于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只要進行了供養,這種福報是不會消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現前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又如蜜蜂采取花味,而不損花”。《大集經》卷第五十講清淨平等,舉例曰“譬如清淨虛空,十五日夜極圓滿月,普放冷光,令熱惱衆生身心涼樂。如是菩薩摩诃薩,住第一義忍清淨平等以身口威儀,休息衆生諸煩惱熱,譬如清淨虛空十五日夜極圓滿月,衆星圍繞,臨四天下,光明照耀。”《佛說轉女身經》女修行者答尊者舍利弗,“譬如空中等霪甘雨。于上中下種子苗稼,藥草樹木皆令生長。”上面的這些譬喻,通常都是來自于一些生活的常識,例如火來水淹,擠壓果汗,樹種發芽,蜜蜂采花、十五滿月,甘霖催生等等之自然界生長的規律,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或經常碰到的東西,但是用在了深奧的佛法理論上,又無不閃爍了科學智慧的光芒。
出家人以奉行戒律而生活。同樣在佛家的戒律裏面也有不少我們現在一直都在強調的科學保健的知識。例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說出家之人的衛生保健是:“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蒱萄及蘡[薁-ㄇ+囗]子,或以麨團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醎水鹻鹵水堪爲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辘轳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爲難開,不應常用。……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時,鹹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諸盛水瓨應用磚木爲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于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叁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叁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于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刍于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製洗方棄。……有叁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窦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後徐徐揩齒龂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鍮石銅鐵。除諸寶物,余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爲兩片已,更互相揩。……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幹牛糞淨洗口唇,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辄咽。”這裏規定了出家人要講衛生,如看望病人,不能與病人一起吃飯,避免傳染。飯前要洗手。喝水用的盛水器要幹淨,喝水要喝幹淨的水。刷牙時要先將齒木洗幹淨。這些規定十分繁瑣,但是說明佛教是非常注意保持個人衛生清潔的,這些理念也是現代社會一直強調與宣傳的知識。
在中國佛教裏面,還有一些工器製作等科學技術知識記載。如《法華指掌疏》卷一之上說地震,“大地震動發大音聲……《佛泥洹經》雲有叁因緣則地動,一爲地倚水上,水倚于風,風倚于空。大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今年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剛過去,我們至今還記憶猶新。佛教經典裏面早就記載了這方面的情況,指出了地震發生時的情況,其原因與水土的改變有重要的關系。該經又談雕造佛像雲:“金銀屬乎镕鑄,余寶亦兼雕琢。鍮石黃銅似金,銅亦金類,故銅字從金從同。色舉二種,故雲赤白銅也。白镴鉛錫,青金之屬。最精者曰白镴,蜀生者曰鉛,桂楊生者曰錫。流行本多用蠟字,訛也。今正以镴字。俗以錫镴合稱者即此。鐵有二種,一镕鑄,二煉錘。今以作像,應屬镕鑄。木及與泥者,木以爲骨,泥以肉,增胎也。膠漆布叁,和合成質,嚴飾莊修,繪畫爲文,脫紗也。”鑄造合金是古代科學技術的最重要的成果。佛教裏面已經采用了這種技術,所鑄造的佛像至今仍然保存下來衆多。佛教界人士能夠辨別因摻雜了錫、鉛等金屬之後形成的黃銅與紫銅(赤白銅)等不同的銅合金。同時對鑄鐵和鍛鐵技術也分別很清楚,木胎貯漆技術的製作亦廣泛應用到佛像的製作上面。
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在《徐霞客遊記》卷八下記錄了雲南雞足山大覺寺僧人製造人工噴泉的情況,曰:“又北半裏入大覺寺,叩遍周老師。余前與之期以新旦往祝,而獅林遲下。又空手而前,殊覺怏怏。師留餐于東軒。軒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錫管,水自管倒騰空中,其高將叁丈。玉口一縷,自下上噴,隨風飛灑,散作空花。前觀之甚奇,即疑雖管植沼中,必與沼水無涉。況既能倒射叁丈,何以不出叁丈外,此必別有一水。其髙與此,並彼之下從此墜,故此之上從此止。其伏機當在沼底,非沼之所能爲也。至此問之,果軒左有崖髙叁丈余,水從崖墜,以錫管承之。承處髙叁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管從地中伏行數十丈,始向沼心口起。其管氣一絲不旁泄,故激發如此耳。”徐霞客受遍周之請,在大覺寺東軒吃飯,看到了軒內亭子裏的池水通過一個石盤的小口,朝天噴出,叁丈之高,“隨風飛灑,散作空花”,尉爲壯觀。他感到奇怪,斷定裏面必有玄機,向遍周打聽。遍周告訴他是利用了水池旁邊叁丈高崖的水勢落差壓力,在崖底鋪設了錫管,利用真空虹吸的原理,將水從崖底吸出,在自然壓力下“倒射而出”,最終形成了噴泉灑灌的情況。現在,我們在全國各地的景觀中,對噴泉已經習以爲常,而這些噴泉很多是依靠水泵將水擠壓,形成壓力後形成的。在明代,科學技術還不能達到這一點,而大覺寺僧人卻利用科學的原理,建造了人造景觀,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同時大覺寺僧人在崖內鋪設錫管數十丈,表明了當時的冶金鑄造工藝已經非常先進,這也是大覺寺對我國科學技術做出的卓越貢獻。
二、現代科學知識與佛教
以上筆者隨意列出了佛教經典中與科學知識有關的極少數例子。佛教曆史悠久,佛經數量浩瀚,佛法廣大深奧,類似于上面所舉的例子可說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如果我們好好地去整理與開發,說不定還會有很多新的認識與發現出現。有人覺得“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于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當今的人類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反而認爲: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抛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
《淺議佛教中的科學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